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庭酒店集团在纳斯达克上市以后,季琦经常被“多次成功,有何感受”这样的问题包围。他敏感地意识到,过于乐观的情绪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威胁。在一篇文章里,他从电影《阿凡达》谈到未来电影明星将面临淘汰的危险。明眼人一眼可知,这是他在提醒汉庭的员工:“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内省精神难能可贵。对创业者来说,所有进步都与内省有关。一来,内省可以抑制自我膨胀,避免作出愚蠢的判断;二来,内省可以使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对季琦来说,继携程和如家之后再创立一家新的上市公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就背后的逻辑。据他自己说,他不是一个习惯向他人倾诉苦楚的人,他更愿意一个人默默忍受,然后消化掉。所幸,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从历史中发现企业的参照
在接受《中欧商业评论》采访的时候,季琦表示自己很喜欢看电影,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对于阿甘这个人物,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觉得阿甘看上去虽然傻气木讷,但非常专注,非常执着,做每件事情都很成功,包括谈恋爱。有人以为阿甘谈恋爱是失败的,但他爱的那个女孩在最苦最累的时候还是回来找他,这就是成功,其实那个女孩是爱他的。阿甘的一生很有意思,通过自己的专注和执着,认真付出,使得内心充实又平和。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国梦。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实跟我们当下的时代很像,国家高速发展,凭借强大的商品和军事实力向全世界输出文化,整个社会充满喧嚣,人都很浮躁。阿甘的可贵在于,在那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他的内心很安静,没有随波逐流。
而在读书偏好上,他喜欢哲理性、历史性、有沉淀的东西,比如历史、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尤其喜欢历史书。他还爱读诗歌,比较喜欢国外的诗人,像普希金、泰戈尔、雪莱,等等。前段时间他在读裴多菲的诗,他觉得他是那种把个人激情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诗歌能够与他的内心相呼应。成功的企业家也会有懵然的时候,他感觉读一读这些诗人的诗,激情会感染到他,把内心的东西重新扬起来,即使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血液里就很有激情的人,但季琦觉得仍需要找到共鸣,需要外面的声音来提醒自己,进行适度的调适,这是他读诗的主要目的。
企业和历史互为参照的地方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他觉得,历史包含着人类的许多智慧和教训,包括一些最佳实践。他喜欢探究历史背后的原因,寻找那些辉煌和失败背后的力量。比如汉朝和唐朝为何如此强盛?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何最后会取得成功?清末新政本来有机会使中国变成一个像日本这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人类历史的规律具有普适性,企业活动也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同样遵循一些大的规律。了解自己这个行业,最好的办法是阅读国外的酒店史。酒店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欧洲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睡眠上的需求没有本质区别。了解了发达地区的住宿业,你就可以推断出这个行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一些人物传记,比如希尔顿的传记,可以让你知道其他人是怎样经营酒店的。这里没有所谓经典著作,各式各样,参差不齐。有个人写的,也有公司自己出版的,例如《一个银河系的诞生》等。对他来说文笔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陈述的事实,他甚至会上国外一些酒店业公司的网站寻找更为详细的资料,进一步作分析研究。
“天时、地利、人和 ”的三围结合
虽然“人本”这个词用得很滥了,但酒店业是人的事业,现在非常虔诚、认真地把这个词说出来,因为在季琦的企业,人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个“人”包括他们的员工、客人和投资者。他认为如果客人在他们这儿,不能透过他们的努力得到健康而经济实惠的享受,他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甚至会昙花一现。
成功没有定式,一个人成功是因为他独一无二。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他喜欢倒过来说,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不一样的,不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一样的。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因为独特性而成功,不是因为一致性而成功。
在汉庭的管理上,他章法很清晰。首先他不是一个让所有人都顺着他来的人,他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合的管理风格。团队是什么样的风格,他就跟他们去互补。比如他的团队比较有进攻性,他就想是不是要稍微谦卑一些,稍微保守一些;如果他的团队比较保守,他就想是不是要主动一些。这是一个互相搭配的问题,他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风格与团队相适应。此外,他更多采用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走廊里、餐桌边、办公间,这些都是讨论问题的地方。
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团队、不同的顾客需求决定了你需要怎样行事。在创业初期不可能太民主,这个时候公司需要速度和效率,强势的领导能够带来比较好的速度和效率。初创业的人因为各种机缘跟你站在一起,偶然性比较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当公司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职业化,招来的人也越来越特定化和专业化,就要越来越注重民主,注重协商,这时你就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起来,形成团队合力。
同时,在和店长们的交流上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早期的时候,每个店他都会去看,每个店长他都会跟他吃饭、聊天,因为人都是他招来的。等到公司大了,做不到这样了,就通过店长班给他们上课,给他们讲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历史和汉庭的竞争优势。他到全国各地,一有时间就会去店里看,从店长到客房阿姨和前厅值班,都会跟他们聊天。接触活生生的一线员工对他来说非常有价值——他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要什么,哪里做得不对,哪里是好的,他都能清晰而且没有任何杂音地收到。
怎么能够保证没有杂音?怎么可能没有杂音?对于这个问题,他觉得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他跟别人接触的姿态非常平实,不是说领导来了就怎样怎样,只是召集员工过来聊聊天。第二,他们的直接领导也没有时间准备,没有可能事先安排,因为他们不知道老板什么时候会去哪个店。第三,员工是淳朴的,当你进入第三个店,就知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话了。说假话是要统一口径的,那才是最困难的。
另外,季琦一年大概会花100天以上的时间到各个省区巡店,他也喜欢选址,认为选址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选址要考察多方面的因素,不光要看一个城市的深度、广度、速度,现在还要看看同行们的布局情况,他们的计划如何,关键是怎样走这段路。“在我们这一行,那些伟大公司的老板,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选址。”
寻求“有意思”的人生
这位成功的企业家比较喜欢“有意思”这个词,同时他强调“有意思”和“寻刺激”不同,他认为刺激这个词不太好。假如你让他思考生活的意义,他认为生活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可言,也不是寻求什么刺激,也不是寻求某种符号,也不是财富或权势,关键是你怎样走这段路。走到山顶不是目的,走到山那边也不是目的,爬山的过程超越目的。生活是这样,人的生命也是这样。
在他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有三个经历对他来说比较重要。第一,小时候吃了苦,物质上给了他考验,这些苦磨砺了他的意志,现在每天出差在外,也不觉得累。第二,大学的经历,他从大学开始探索世界。第三,就是在社会上打拼的经历。
因为他在大学阶段就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听从心里的声音去做事情,所以当他198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勇于走出一条自己想要的“有意思”的人生道路,足以可见他的内心还是十分勇敢强大的。其实那个时代的人还是有些理想的,但这理想和上一辈革命式的理想不一样,他们的理想从本我出发的更多,对自我实现的要求更多。如果选择留校,虽然看上去以后的路很平坦,但跟他个人的追求相抵触。他知道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奇怪的地方。实际上,他也不是他们班读书最好的学生,据说大学期间他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读专业的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上;三分之一处理日常事务,还有踢球和打牌。
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扮演成功者的角色,但成功的背后总伴随着不少的挫折失败,而季琦觉得从他走出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失败了。找工作找不到,还要买酒买烟送去求人,想出国又出不去,这些都是失败。所谓成功也只是做的三个企业都上市了,有很多地方,自己做得不好,有很多挫折,小的失败。但没有这些坎,也就没有外人看到的成功。
所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天性乐观,永远乐观,总是想到好事情,不会盯着黑暗的地方不放。他曾经说过南通老乡张謇的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人与草木有什么区别?都是过客而已,但人又不同于草木,草木与日月一起流失了,某些人不会。如果一个人留下点什么,就不同于草木了。如果有机会在这个世上留下一点东西,而且是美好的东西,就像张謇留下的南通城一样,我觉得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这位出身平民的企业家不同于通常所见的创富英雄,他显得并不那么张扬和闪耀,他一直在保持对自我的平视,情感丰富,同时混合激情和平和。
内省精神难能可贵。对创业者来说,所有进步都与内省有关。一来,内省可以抑制自我膨胀,避免作出愚蠢的判断;二来,内省可以使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对季琦来说,继携程和如家之后再创立一家新的上市公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就背后的逻辑。据他自己说,他不是一个习惯向他人倾诉苦楚的人,他更愿意一个人默默忍受,然后消化掉。所幸,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从历史中发现企业的参照
在接受《中欧商业评论》采访的时候,季琦表示自己很喜欢看电影,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对于阿甘这个人物,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觉得阿甘看上去虽然傻气木讷,但非常专注,非常执着,做每件事情都很成功,包括谈恋爱。有人以为阿甘谈恋爱是失败的,但他爱的那个女孩在最苦最累的时候还是回来找他,这就是成功,其实那个女孩是爱他的。阿甘的一生很有意思,通过自己的专注和执着,认真付出,使得内心充实又平和。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国梦。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实跟我们当下的时代很像,国家高速发展,凭借强大的商品和军事实力向全世界输出文化,整个社会充满喧嚣,人都很浮躁。阿甘的可贵在于,在那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他的内心很安静,没有随波逐流。
而在读书偏好上,他喜欢哲理性、历史性、有沉淀的东西,比如历史、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尤其喜欢历史书。他还爱读诗歌,比较喜欢国外的诗人,像普希金、泰戈尔、雪莱,等等。前段时间他在读裴多菲的诗,他觉得他是那种把个人激情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诗歌能够与他的内心相呼应。成功的企业家也会有懵然的时候,他感觉读一读这些诗人的诗,激情会感染到他,把内心的东西重新扬起来,即使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血液里就很有激情的人,但季琦觉得仍需要找到共鸣,需要外面的声音来提醒自己,进行适度的调适,这是他读诗的主要目的。
企业和历史互为参照的地方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他觉得,历史包含着人类的许多智慧和教训,包括一些最佳实践。他喜欢探究历史背后的原因,寻找那些辉煌和失败背后的力量。比如汉朝和唐朝为何如此强盛?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何最后会取得成功?清末新政本来有机会使中国变成一个像日本这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人类历史的规律具有普适性,企业活动也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同样遵循一些大的规律。了解自己这个行业,最好的办法是阅读国外的酒店史。酒店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欧洲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睡眠上的需求没有本质区别。了解了发达地区的住宿业,你就可以推断出这个行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一些人物传记,比如希尔顿的传记,可以让你知道其他人是怎样经营酒店的。这里没有所谓经典著作,各式各样,参差不齐。有个人写的,也有公司自己出版的,例如《一个银河系的诞生》等。对他来说文笔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陈述的事实,他甚至会上国外一些酒店业公司的网站寻找更为详细的资料,进一步作分析研究。
“天时、地利、人和 ”的三围结合
虽然“人本”这个词用得很滥了,但酒店业是人的事业,现在非常虔诚、认真地把这个词说出来,因为在季琦的企业,人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个“人”包括他们的员工、客人和投资者。他认为如果客人在他们这儿,不能透过他们的努力得到健康而经济实惠的享受,他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甚至会昙花一现。
成功没有定式,一个人成功是因为他独一无二。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他喜欢倒过来说,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不一样的,不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一样的。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因为独特性而成功,不是因为一致性而成功。
在汉庭的管理上,他章法很清晰。首先他不是一个让所有人都顺着他来的人,他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合的管理风格。团队是什么样的风格,他就跟他们去互补。比如他的团队比较有进攻性,他就想是不是要稍微谦卑一些,稍微保守一些;如果他的团队比较保守,他就想是不是要主动一些。这是一个互相搭配的问题,他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风格与团队相适应。此外,他更多采用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走廊里、餐桌边、办公间,这些都是讨论问题的地方。
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团队、不同的顾客需求决定了你需要怎样行事。在创业初期不可能太民主,这个时候公司需要速度和效率,强势的领导能够带来比较好的速度和效率。初创业的人因为各种机缘跟你站在一起,偶然性比较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当公司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职业化,招来的人也越来越特定化和专业化,就要越来越注重民主,注重协商,这时你就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起来,形成团队合力。
同时,在和店长们的交流上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早期的时候,每个店他都会去看,每个店长他都会跟他吃饭、聊天,因为人都是他招来的。等到公司大了,做不到这样了,就通过店长班给他们上课,给他们讲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历史和汉庭的竞争优势。他到全国各地,一有时间就会去店里看,从店长到客房阿姨和前厅值班,都会跟他们聊天。接触活生生的一线员工对他来说非常有价值——他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要什么,哪里做得不对,哪里是好的,他都能清晰而且没有任何杂音地收到。
怎么能够保证没有杂音?怎么可能没有杂音?对于这个问题,他觉得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他跟别人接触的姿态非常平实,不是说领导来了就怎样怎样,只是召集员工过来聊聊天。第二,他们的直接领导也没有时间准备,没有可能事先安排,因为他们不知道老板什么时候会去哪个店。第三,员工是淳朴的,当你进入第三个店,就知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话了。说假话是要统一口径的,那才是最困难的。
另外,季琦一年大概会花100天以上的时间到各个省区巡店,他也喜欢选址,认为选址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选址要考察多方面的因素,不光要看一个城市的深度、广度、速度,现在还要看看同行们的布局情况,他们的计划如何,关键是怎样走这段路。“在我们这一行,那些伟大公司的老板,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选址。”
寻求“有意思”的人生
这位成功的企业家比较喜欢“有意思”这个词,同时他强调“有意思”和“寻刺激”不同,他认为刺激这个词不太好。假如你让他思考生活的意义,他认为生活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可言,也不是寻求什么刺激,也不是寻求某种符号,也不是财富或权势,关键是你怎样走这段路。走到山顶不是目的,走到山那边也不是目的,爬山的过程超越目的。生活是这样,人的生命也是这样。
在他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有三个经历对他来说比较重要。第一,小时候吃了苦,物质上给了他考验,这些苦磨砺了他的意志,现在每天出差在外,也不觉得累。第二,大学的经历,他从大学开始探索世界。第三,就是在社会上打拼的经历。
因为他在大学阶段就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听从心里的声音去做事情,所以当他198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勇于走出一条自己想要的“有意思”的人生道路,足以可见他的内心还是十分勇敢强大的。其实那个时代的人还是有些理想的,但这理想和上一辈革命式的理想不一样,他们的理想从本我出发的更多,对自我实现的要求更多。如果选择留校,虽然看上去以后的路很平坦,但跟他个人的追求相抵触。他知道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奇怪的地方。实际上,他也不是他们班读书最好的学生,据说大学期间他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读专业的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上;三分之一处理日常事务,还有踢球和打牌。
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扮演成功者的角色,但成功的背后总伴随着不少的挫折失败,而季琦觉得从他走出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失败了。找工作找不到,还要买酒买烟送去求人,想出国又出不去,这些都是失败。所谓成功也只是做的三个企业都上市了,有很多地方,自己做得不好,有很多挫折,小的失败。但没有这些坎,也就没有外人看到的成功。
所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天性乐观,永远乐观,总是想到好事情,不会盯着黑暗的地方不放。他曾经说过南通老乡张謇的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人与草木有什么区别?都是过客而已,但人又不同于草木,草木与日月一起流失了,某些人不会。如果一个人留下点什么,就不同于草木了。如果有机会在这个世上留下一点东西,而且是美好的东西,就像张謇留下的南通城一样,我觉得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这位出身平民的企业家不同于通常所见的创富英雄,他显得并不那么张扬和闪耀,他一直在保持对自我的平视,情感丰富,同时混合激情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