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锦云的剧作整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狗儿爷涅槃》(后文将简称《狗儿爷》)为代表的农村题材话剧,二是以《阮玲玉》、《孟小冬》、《风月无边》等人物传奇类话剧。刘锦云在其《女儿行》、《狗儿爷涅槃》、《乡村轶事》中塑造的农民形象,先后经历了初创的稚嫩、中期成熟、后期的异变三个阶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中国农民形象。
关键词:刘锦云剧作;农民形象;狗儿爷涅槃
“农民的儿子 执着的人”是于是之给刘锦云剧作集做的序的标题,刘锦云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刘锦云的青少年时光,和北大毕业后十余年在北京郊区农村的工作经历都为刘锦云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刘锦云超过半数的剧作亦都是关于农村题材的剧作。《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这是刘锦云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八年之际做的文章,文章细细描述了他在农村时期,尤其是在农工作时候的生活状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行同作,更加加深了他对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些经历让出身在农村里的他对农民的感情更深了一层。
(一)初创的稚嫩——女儿山乡行
相较于塑造出对土地有着极端热爱的老农民陈贺详的《狗儿爷》,刘锦云与王梓夫合作的《女儿行》就显得相对单薄了许多,无论是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相较于锦云之后的作品还都略显稚嫩。作于1985年1月的《女儿行》将故事背景放置于建国初期,文革中期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刚刚步入新时期的中国这三个时间段,全剧共三幕,每一幕代表一个时期。全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亦没有贯穿始终的核心事件,《女儿行》将薛亚珍全家的背离,重逢,诀别分别放置于三个时期里。但两个剧作者过分的追求三个时代下生活在农村的村民们思想上的升华,刻意贴合时代表现新时代新风尚之意未免太过于明显。该剧中唯一的农民,亦是全剧故事线索的核心人物——薛老根,他的农民形象塑造还略显于稚嫩,只是
身份上的农民,而至于全剧中薛老根的戏剧动作而言,丝毫看不出农民的影子。该剧不仅是农民形象塑造单薄,薛亚珍的婚约破坏后的强行离别、薛万堂“正名”后的再次分离、瞧不上农村侄女薛二月而干涉侄女和儿子爱情以及之后矛盾的解除,都是极其刻意的情节安排,总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虽说《女儿行》表现出了新时期农村思想的解放,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文革带来的伤痕,人性压抑下的释放。但总归因过度用力而使人物缺乏真实性,最终难以立在舞台上。
(二)土地梦、地主梦——狗儿爷的中国梦
“在火光一现中,我们看见了他——狗儿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民狗儿爷陈贺详的脸庞出现在了忽明忽暗的火光中。狗儿爷,地主祁永年口中的小狗子,陈贺详的父亲为了给一无所有的陈家置办二亩地,跟人打赌生吃了一条小狗,给陈贺详赌赢了土地,也挣了个诨号“狗儿爷”,从此,狗儿爷的名号和靠着它赢来的土地就伴随了陈贺详的一生。解放前,狗儿爷和父亲一样,为了给家里置办产业,“抛妻弃子”,冒着炮火抢收了地主祁永年的芝麻,收了芝麻就可以买地,买了地陈小虎就有了产业。土地,是粮食播种的载体,是万物能够生长之源,也是人类繁衍生息之依靠,有了自己的地,手里就有了万物之根,陈家就能依此生存下去。陈贺详和生吃一条小狗的父亲一样,有着传统农民对土地极度的热爱,只是陈家父子的热爱更为极端,甚至愿意交出自己的命去换地。从土改之后,感谢共产党的大恩大德,到失去大斜角的疯癫,都是因为地,因为农民的命根子。刘锦云笔下的老农民狗儿爷陈贺详所有的情感寄托都在于土地,其生命之根亦在土地。
狗儿爷除了土地梦之外,还有一个地主梦。这个地主梦是在狗儿爷土地梦构建之上才能实现的,成为地主最基本的条件要有大量的土地,狗儿爷日子红火了,但他不满足,无时不刻不想着再置办些产业,置办些地。等到和苏连玉签地契时,狗儿爷的地,已经够多了,却还是得不到苏连玉的尊重,仍被苏连玉嘲笑在门楼下被吊起来的打的事,买了地,有了产业,仍旧不能拥有祁永年当年的威风、威信,土改的时候,狗儿爷分到了祁永年的门楼,他期寄通过得到门楼,让自己、让别人忘却那段不堪提起的丑事,但却事与愿违。签地契时,狗儿爷又看中了祁永年的印章,认为得到印章,自己就能像当年的祁永年那般神气了,还试图抹去印章上的名字,抹去祁永年带给自己的耻辱,抹去自己身上祁永年的影子,然则一切都是徒劳,大斜角在手里没热乎几天,又没了,狗儿爷实现地主梦的根基断了,从父辈吃小狗儿的努力,到自己舍命抛妻弃子收芝麻的置办下的产业全没了,一切都是徒劳,狗儿爷的精神依托——土地亦倒塌了,狗儿爷只能走向癫狂。狗儿爷的土地梦、地主梦,归根溯源,是“被灿烂的农业文明铸造的中国人一代代传递着的中国梦。”[3]
(三)圍猎——农民的另一面
1988年,边排演,边创作的《桑树坪纪事》横空出世,和《狗儿爷》成为探索时期剧作中的扛鼎之作,《桑树坪》以其剧中村民对榆娃、青女和耕牛“豁子”的围猎而成为观众心中久久难以忘怀的悲烈场面,而在1989年刘锦云创作的《乡村轶事》的四则农村生活片段中,亦有围猎场面的出现。《戏水》一则里,包括傻秋子在内的冲村民们围绕着河道打捞着什么,傻秋子说看见了土匪头子逃跑时的宝箱匣子扔在了河道里,村民们就围着河道,摸寻着傻子告诉他们的这可能有,也可能无的宝匣子,村民们激动着,村民们又抱怨着,但是没有人放弃,即使他们知道这个傻子说的话很有可能是假的,但他们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直到傻秋子偷偷摸到了,被村民们发现,“干嘛俩手捂着裆?举起手来!”村民们开始对傻秋子进行围猎。《桑树坪》中的围猎,是对外姓人士的排挤,对不属于桑树坪的村民的合而攻之,是对“非我”的否定。而《戏水》一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傻秋子有了宝匣子,就有了钱,有了钱,就有了好日子,好生活,过上了好日子,就不再和村民们属于同一个阶层了,村民们见不得这样,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大家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傻秋子进行围猎,直到秋子差点淹死,大家才顿悟,惊醒。这是刘锦云剧作中唯一的愚昧、恶狠的农民形象,短短几张纸的剧本,刻画出了财富、金钱面前,生活在这个河道周围农民的残忍、麻木,或许是对于某些原因的忌惮,刘锦云在《戏水》最后,傻秋子被大伙救起,“嘿,俺——梦见财神啦!”,将之视为南柯一梦。
结语:
刘锦云在其《女儿行》、《狗儿爷涅槃》、《乡村轶事》中塑造的农民形象,先后经历了初创的稚嫩、中期成熟、后期的异变三个阶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中国农民形象。虽在《狗儿爷涅槃》之后,其剧作的演出效果、文学价值难以重回往日的巅峰,但其余剧作仍不失为满含诙谐幽默的轻喜剧,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活态的农民形象。
参考文献:
[1]刘锦云.锦云剧作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刘锦云.没有生活 就没有艺术[J].中国戏剧,1994,01;13-14.
[3]吴戈:《中国梦与美国梦》,2002年发表于《戏剧艺术》第4期(总第108期),第16页.
关键词:刘锦云剧作;农民形象;狗儿爷涅槃
“农民的儿子 执着的人”是于是之给刘锦云剧作集做的序的标题,刘锦云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刘锦云的青少年时光,和北大毕业后十余年在北京郊区农村的工作经历都为刘锦云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刘锦云超过半数的剧作亦都是关于农村题材的剧作。《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这是刘锦云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八年之际做的文章,文章细细描述了他在农村时期,尤其是在农工作时候的生活状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行同作,更加加深了他对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些经历让出身在农村里的他对农民的感情更深了一层。
(一)初创的稚嫩——女儿山乡行
相较于塑造出对土地有着极端热爱的老农民陈贺详的《狗儿爷》,刘锦云与王梓夫合作的《女儿行》就显得相对单薄了许多,无论是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相较于锦云之后的作品还都略显稚嫩。作于1985年1月的《女儿行》将故事背景放置于建国初期,文革中期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刚刚步入新时期的中国这三个时间段,全剧共三幕,每一幕代表一个时期。全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亦没有贯穿始终的核心事件,《女儿行》将薛亚珍全家的背离,重逢,诀别分别放置于三个时期里。但两个剧作者过分的追求三个时代下生活在农村的村民们思想上的升华,刻意贴合时代表现新时代新风尚之意未免太过于明显。该剧中唯一的农民,亦是全剧故事线索的核心人物——薛老根,他的农民形象塑造还略显于稚嫩,只是
身份上的农民,而至于全剧中薛老根的戏剧动作而言,丝毫看不出农民的影子。该剧不仅是农民形象塑造单薄,薛亚珍的婚约破坏后的强行离别、薛万堂“正名”后的再次分离、瞧不上农村侄女薛二月而干涉侄女和儿子爱情以及之后矛盾的解除,都是极其刻意的情节安排,总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虽说《女儿行》表现出了新时期农村思想的解放,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文革带来的伤痕,人性压抑下的释放。但总归因过度用力而使人物缺乏真实性,最终难以立在舞台上。
(二)土地梦、地主梦——狗儿爷的中国梦
“在火光一现中,我们看见了他——狗儿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民狗儿爷陈贺详的脸庞出现在了忽明忽暗的火光中。狗儿爷,地主祁永年口中的小狗子,陈贺详的父亲为了给一无所有的陈家置办二亩地,跟人打赌生吃了一条小狗,给陈贺详赌赢了土地,也挣了个诨号“狗儿爷”,从此,狗儿爷的名号和靠着它赢来的土地就伴随了陈贺详的一生。解放前,狗儿爷和父亲一样,为了给家里置办产业,“抛妻弃子”,冒着炮火抢收了地主祁永年的芝麻,收了芝麻就可以买地,买了地陈小虎就有了产业。土地,是粮食播种的载体,是万物能够生长之源,也是人类繁衍生息之依靠,有了自己的地,手里就有了万物之根,陈家就能依此生存下去。陈贺详和生吃一条小狗的父亲一样,有着传统农民对土地极度的热爱,只是陈家父子的热爱更为极端,甚至愿意交出自己的命去换地。从土改之后,感谢共产党的大恩大德,到失去大斜角的疯癫,都是因为地,因为农民的命根子。刘锦云笔下的老农民狗儿爷陈贺详所有的情感寄托都在于土地,其生命之根亦在土地。
狗儿爷除了土地梦之外,还有一个地主梦。这个地主梦是在狗儿爷土地梦构建之上才能实现的,成为地主最基本的条件要有大量的土地,狗儿爷日子红火了,但他不满足,无时不刻不想着再置办些产业,置办些地。等到和苏连玉签地契时,狗儿爷的地,已经够多了,却还是得不到苏连玉的尊重,仍被苏连玉嘲笑在门楼下被吊起来的打的事,买了地,有了产业,仍旧不能拥有祁永年当年的威风、威信,土改的时候,狗儿爷分到了祁永年的门楼,他期寄通过得到门楼,让自己、让别人忘却那段不堪提起的丑事,但却事与愿违。签地契时,狗儿爷又看中了祁永年的印章,认为得到印章,自己就能像当年的祁永年那般神气了,还试图抹去印章上的名字,抹去祁永年带给自己的耻辱,抹去自己身上祁永年的影子,然则一切都是徒劳,大斜角在手里没热乎几天,又没了,狗儿爷实现地主梦的根基断了,从父辈吃小狗儿的努力,到自己舍命抛妻弃子收芝麻的置办下的产业全没了,一切都是徒劳,狗儿爷的精神依托——土地亦倒塌了,狗儿爷只能走向癫狂。狗儿爷的土地梦、地主梦,归根溯源,是“被灿烂的农业文明铸造的中国人一代代传递着的中国梦。”[3]
(三)圍猎——农民的另一面
1988年,边排演,边创作的《桑树坪纪事》横空出世,和《狗儿爷》成为探索时期剧作中的扛鼎之作,《桑树坪》以其剧中村民对榆娃、青女和耕牛“豁子”的围猎而成为观众心中久久难以忘怀的悲烈场面,而在1989年刘锦云创作的《乡村轶事》的四则农村生活片段中,亦有围猎场面的出现。《戏水》一则里,包括傻秋子在内的冲村民们围绕着河道打捞着什么,傻秋子说看见了土匪头子逃跑时的宝箱匣子扔在了河道里,村民们就围着河道,摸寻着傻子告诉他们的这可能有,也可能无的宝匣子,村民们激动着,村民们又抱怨着,但是没有人放弃,即使他们知道这个傻子说的话很有可能是假的,但他们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直到傻秋子偷偷摸到了,被村民们发现,“干嘛俩手捂着裆?举起手来!”村民们开始对傻秋子进行围猎。《桑树坪》中的围猎,是对外姓人士的排挤,对不属于桑树坪的村民的合而攻之,是对“非我”的否定。而《戏水》一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傻秋子有了宝匣子,就有了钱,有了钱,就有了好日子,好生活,过上了好日子,就不再和村民们属于同一个阶层了,村民们见不得这样,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大家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傻秋子进行围猎,直到秋子差点淹死,大家才顿悟,惊醒。这是刘锦云剧作中唯一的愚昧、恶狠的农民形象,短短几张纸的剧本,刻画出了财富、金钱面前,生活在这个河道周围农民的残忍、麻木,或许是对于某些原因的忌惮,刘锦云在《戏水》最后,傻秋子被大伙救起,“嘿,俺——梦见财神啦!”,将之视为南柯一梦。
结语:
刘锦云在其《女儿行》、《狗儿爷涅槃》、《乡村轶事》中塑造的农民形象,先后经历了初创的稚嫩、中期成熟、后期的异变三个阶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中国农民形象。虽在《狗儿爷涅槃》之后,其剧作的演出效果、文学价值难以重回往日的巅峰,但其余剧作仍不失为满含诙谐幽默的轻喜剧,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活态的农民形象。
参考文献:
[1]刘锦云.锦云剧作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刘锦云.没有生活 就没有艺术[J].中国戏剧,1994,01;13-14.
[3]吴戈:《中国梦与美国梦》,2002年发表于《戏剧艺术》第4期(总第108期),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