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提出的背景
由于高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对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对符合自己观点和需要的事物会迅速地产生热烈的情绪,反之则迅速地产生否定的情绪,这种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有时他们会产生盲目的狂热和不计后果的冲动。有心理学家把高中学生的心理比喻为“暴风骤雨”,把高中时期称做“疾风怒涛”的时期。而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失败,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使学生成长环境恶劣,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据我校统计,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近四千人)中,单亲家庭(且全为离异家庭)学生占近10%,所占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极易导致学校对其教育的失败,从而影响学生一生一世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对其良好道德的培养进行探索。
二、单亲家庭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分析
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心理上“营养不良”,成为心理品质上的“低能儿”,任性、敏感、自卑、偏激、逆反、脆弱、自我中心等成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根源如下:
首先,因为大凡离异家庭往往在濒临离异前都有较长时间的反复而激烈的争吵,甚至打架。孩子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甚至会成为父母的出气筒。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其心理受到严重创伤,从小失去了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失去了安全感,他们害怕失去父母而整天提心吊胆;而孩子的情感一般处于隐蔽状态,具有一定掩饰性,明明痛苦,却表现得毫不在意,强装笑脸地应对同学、邻里的“说三道四”和“瞧不起”。这样一种“含笑的悲伤”岂是一个未成年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久而久之,孩子为了回避别人异样的眼光,不得不逃避退缩,自我封闭,远离同学和同龄人,形成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整天沉默寡言,意志消沉,成为“离群生”,使其情感被孤立,导致孩子“闭锁心理”的产生。如不及时引导,这种心理会不断增强,会对学生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
其次,在一个家庭离异的过程中,孩子凭自己不成熟的观察或听信旁言,他们易仇恨父母中的某一方,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形成仇恨感。如:恨父亲的人会对男性不友好,仇恨母亲的人会对女性不友好。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自己性格不好,必然会遭受别人的冷眼和歧视,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又会逐渐产生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他们常常会主观地认为别人轻视自己、厌弃自己,致使他们不能用建设性的行为来处理其所面临的困境,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常以反抗、捣乱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便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仇恨。如果不能在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际予以正确引导,他们在家会成为“逆子”,在学校会成为“害群之马”,流落到社会上会成为“混混”,以致于不能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上的“定时炸弹”。
三、单亲家庭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
1.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让班集体有“家的温馨”,成为“爱的港湾”。要将班集体确立为一家人,建立一个温馨、民主、积极好学、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管理上宽紧结合、严慈相济,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成功激励,用爱心在不经意的呵护中开启学生那封闭的心灵之锁。
2.消除疑惧心理,融洽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要善待单亲家庭学生的“一颗易碎的心”,要用心去告诉他们:老师爱你们,同学爱你们,你们的父母仍然爱你们;教师要尽可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巧妙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善意,让学生理解到老师是真心爱护和关心自己。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情感,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集体荣誉的条件, 让他们多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引导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融入广阔的班级大家庭中,并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他们不被别人瞧不起,他们和别人一样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享受平等的爱。
4.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学机智,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不搞形式主义。班主任既要扮演好慈母和严父的角色,也要扮演朋友和医生的角色;要捕捉教育契机,下好及时雨,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引导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请心理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开展心理咨询,进行诊断性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干预措施及行为矫正。
6.进行学习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生成绩上升了,他也会多一份自信、少一点自卑感。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班主任应要求学生家长与班主任一道用心告诉学生:人与人要将心比心,父母有父母的情感历程,虽然这不是你的错,但作为子女我们还是应该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多一点理解,父母毕竟养育了我们。恨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帶着恨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围的一切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以至于热爱学校、热爱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唯有爱能化解一切,唯有爱能改变一切,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爱别人,你将得到无数颗善良的心对你的加倍热爱。要培养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从体谅、感激父母到懂得爱父母,从热爱周围的人和物到热爱学校、热爱社会,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
由于高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对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对符合自己观点和需要的事物会迅速地产生热烈的情绪,反之则迅速地产生否定的情绪,这种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有时他们会产生盲目的狂热和不计后果的冲动。有心理学家把高中学生的心理比喻为“暴风骤雨”,把高中时期称做“疾风怒涛”的时期。而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失败,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使学生成长环境恶劣,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据我校统计,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近四千人)中,单亲家庭(且全为离异家庭)学生占近10%,所占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极易导致学校对其教育的失败,从而影响学生一生一世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对其良好道德的培养进行探索。
二、单亲家庭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分析
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心理上“营养不良”,成为心理品质上的“低能儿”,任性、敏感、自卑、偏激、逆反、脆弱、自我中心等成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根源如下:
首先,因为大凡离异家庭往往在濒临离异前都有较长时间的反复而激烈的争吵,甚至打架。孩子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甚至会成为父母的出气筒。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其心理受到严重创伤,从小失去了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失去了安全感,他们害怕失去父母而整天提心吊胆;而孩子的情感一般处于隐蔽状态,具有一定掩饰性,明明痛苦,却表现得毫不在意,强装笑脸地应对同学、邻里的“说三道四”和“瞧不起”。这样一种“含笑的悲伤”岂是一个未成年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久而久之,孩子为了回避别人异样的眼光,不得不逃避退缩,自我封闭,远离同学和同龄人,形成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整天沉默寡言,意志消沉,成为“离群生”,使其情感被孤立,导致孩子“闭锁心理”的产生。如不及时引导,这种心理会不断增强,会对学生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
其次,在一个家庭离异的过程中,孩子凭自己不成熟的观察或听信旁言,他们易仇恨父母中的某一方,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形成仇恨感。如:恨父亲的人会对男性不友好,仇恨母亲的人会对女性不友好。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自己性格不好,必然会遭受别人的冷眼和歧视,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又会逐渐产生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他们常常会主观地认为别人轻视自己、厌弃自己,致使他们不能用建设性的行为来处理其所面临的困境,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常以反抗、捣乱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便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仇恨。如果不能在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际予以正确引导,他们在家会成为“逆子”,在学校会成为“害群之马”,流落到社会上会成为“混混”,以致于不能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上的“定时炸弹”。
三、单亲家庭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
1.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让班集体有“家的温馨”,成为“爱的港湾”。要将班集体确立为一家人,建立一个温馨、民主、积极好学、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管理上宽紧结合、严慈相济,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成功激励,用爱心在不经意的呵护中开启学生那封闭的心灵之锁。
2.消除疑惧心理,融洽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要善待单亲家庭学生的“一颗易碎的心”,要用心去告诉他们:老师爱你们,同学爱你们,你们的父母仍然爱你们;教师要尽可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巧妙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善意,让学生理解到老师是真心爱护和关心自己。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情感,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集体荣誉的条件, 让他们多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引导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融入广阔的班级大家庭中,并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他们不被别人瞧不起,他们和别人一样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享受平等的爱。
4.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学机智,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不搞形式主义。班主任既要扮演好慈母和严父的角色,也要扮演朋友和医生的角色;要捕捉教育契机,下好及时雨,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引导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请心理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开展心理咨询,进行诊断性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干预措施及行为矫正。
6.进行学习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生成绩上升了,他也会多一份自信、少一点自卑感。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班主任应要求学生家长与班主任一道用心告诉学生:人与人要将心比心,父母有父母的情感历程,虽然这不是你的错,但作为子女我们还是应该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多一点理解,父母毕竟养育了我们。恨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帶着恨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围的一切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以至于热爱学校、热爱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唯有爱能化解一切,唯有爱能改变一切,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爱别人,你将得到无数颗善良的心对你的加倍热爱。要培养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从体谅、感激父母到懂得爱父母,从热爱周围的人和物到热爱学校、热爱社会,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