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广大农村也随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
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信心,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学习问题。
那些有祖父母替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读书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读书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读书。绝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受到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证实,留守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下等。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读书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读书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有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
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缺失关爱,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孩子,我觉得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更多地将雨露般温馨的关爱倾注于这些孩子们:
一、调查摸底,建立教育档案
班主任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将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辅导工作等进行详细记录。对“留守儿童”有了深入了解,工作才能有的放弃,使关爱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去。
二、无微不至,善于给予关爱
俗话说:“老师为再生父母。”的确,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学生习得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要深知学生的心理,处处对他们细心地关爱,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让这些孩子感到老师犹如父母般真情的关爱。在学习上,哪怕学生细小的“闪光点”也要及时表扬,让他燃起希望的火花,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耐心辅导;在生活上,时常关心他们穿的衣服暖不暖、吃得饱不饱、文具够不够用、身体好不好。
三、团结互助,营造温暖大“家”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籍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因此,老师要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还要引导学生之间成为知心伙伴,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都营造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在这个“家”里,人人都来关心和帮助他们,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
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希望。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离开老师的教导,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
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吧,多给他们一份爱,给他们托起一片蓝天,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
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信心,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学习问题。
那些有祖父母替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读书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读书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读书。绝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受到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证实,留守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下等。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读书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读书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有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
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缺失关爱,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孩子,我觉得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更多地将雨露般温馨的关爱倾注于这些孩子们:
一、调查摸底,建立教育档案
班主任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将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辅导工作等进行详细记录。对“留守儿童”有了深入了解,工作才能有的放弃,使关爱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去。
二、无微不至,善于给予关爱
俗话说:“老师为再生父母。”的确,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学生习得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要深知学生的心理,处处对他们细心地关爱,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让这些孩子感到老师犹如父母般真情的关爱。在学习上,哪怕学生细小的“闪光点”也要及时表扬,让他燃起希望的火花,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耐心辅导;在生活上,时常关心他们穿的衣服暖不暖、吃得饱不饱、文具够不够用、身体好不好。
三、团结互助,营造温暖大“家”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籍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因此,老师要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还要引导学生之间成为知心伙伴,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都营造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在这个“家”里,人人都来关心和帮助他们,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
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希望。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离开老师的教导,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
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吧,多给他们一份爱,给他们托起一片蓝天,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