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演示实验;心理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37—01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这是由化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演示实验的成功,往往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必须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心理特点
1. 演示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的想动手做一做,有的被实验中新奇好看的现象所吸引,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兴趣、感到厌倦。
2. 演示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能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但也有的学生只想着凑热闹。
3. 演示实验时,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探究欲,但有的学生急于求成、过于浮躁,缺少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策略
1. 实验前充分准备。教师应仔细钻研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实验重点,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充分作好实验前的准备。教师准备得越充分,心里越踏实,上课时才能做到操作熟练、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准确。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估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明确学生应该观察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观察、怎样突出观察的主要现象、学生应该思考什么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问题。
2. 指导学生观察。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列出观察的顺序提纲。如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仪器的形状、药品的颜色、状态等,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仪器的装置顺序、实验的步骤、实验中出现的主要现象等,实验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仪器的拆放顺序等。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伴随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会了有顺序、有层次地观察实验。另外,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观察品质。
3.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方案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应该少一些批评和责罚,多一些全面公正的评价和正面的鼓励,然后带领学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多一点宽容,少一点不必要的管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严格,少一点严厉;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涉。只有充分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才能更好地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
4.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实验、提问、讲解等活动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时,教师先应展示仪器并讲解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触摸一下仪器以便更好观察。教师一边演示配制溶液的每一步操作(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加水、振荡摇匀、定容、再摇匀、装瓶),一边说明每一步操作的要领。还要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溶液冷却恢复到室温再转移的原因、定容时为什么必须用滴管小心加水、加水过多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5. 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如教师演示实验操作不规范、神情紧张,往往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紧张忙乱,从而影响演示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实验操作有序、动作连贯协调、操作速度适宜,必要时要留有片刻停顿时间,以便交代仪器的关键特征或突出示范操作的要领。二是遇到意外事故情绪稳定、冷静,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及时能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和处理。三是要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兴奋点。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37—01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这是由化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演示实验的成功,往往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必须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心理特点
1. 演示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的想动手做一做,有的被实验中新奇好看的现象所吸引,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兴趣、感到厌倦。
2. 演示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能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但也有的学生只想着凑热闹。
3. 演示实验时,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探究欲,但有的学生急于求成、过于浮躁,缺少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策略
1. 实验前充分准备。教师应仔细钻研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实验重点,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充分作好实验前的准备。教师准备得越充分,心里越踏实,上课时才能做到操作熟练、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准确。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估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明确学生应该观察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观察、怎样突出观察的主要现象、学生应该思考什么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问题。
2. 指导学生观察。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列出观察的顺序提纲。如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仪器的形状、药品的颜色、状态等,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仪器的装置顺序、实验的步骤、实验中出现的主要现象等,实验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仪器的拆放顺序等。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伴随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会了有顺序、有层次地观察实验。另外,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观察品质。
3.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方案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应该少一些批评和责罚,多一些全面公正的评价和正面的鼓励,然后带领学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多一点宽容,少一点不必要的管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严格,少一点严厉;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涉。只有充分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才能更好地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
4.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实验、提问、讲解等活动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时,教师先应展示仪器并讲解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触摸一下仪器以便更好观察。教师一边演示配制溶液的每一步操作(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加水、振荡摇匀、定容、再摇匀、装瓶),一边说明每一步操作的要领。还要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溶液冷却恢复到室温再转移的原因、定容时为什么必须用滴管小心加水、加水过多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5. 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如教师演示实验操作不规范、神情紧张,往往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紧张忙乱,从而影响演示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实验操作有序、动作连贯协调、操作速度适宜,必要时要留有片刻停顿时间,以便交代仪器的关键特征或突出示范操作的要领。二是遇到意外事故情绪稳定、冷静,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及时能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和处理。三是要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兴奋点。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