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犹如在人生道德银行存下的无形巨款,坏习惯好比在人生道德银行借的高利贷。因此,我坚持将对学生习惯的培训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一边用加法培养好习惯,一边用减法开展“跟坏习惯说拜拜”的活动。
第一步:撰写告别宣战书。我批阅学生的命题日记《成长的烦恼》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倾诉了自己被坏习惯害惨的经历,并向老师提出援助请求,希望摆脱坏习惯的纠缠。在取得学生同意后,我请部分深受坏习惯困扰的学生朗读自己的日记,诉说自己的烦恼。其他同学听后,连连点头,好像感同身受。
“难道就这样让坏习惯疯长吗?”我趁机展示了两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
我解释道:“第一句是说习惯决定命运。第二句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这就是说,经过教育,经过训练,人可以形成新的反射,新的习惯。你们想跟坏习惯说‘拜拜’吗?”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先向坏习惯发一份宣战书吧!”我请学生先列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坏习惯,再筛选出对自己危害最深,急需改掉的一个坏习惯,然后写出这个坏习惯对自己的种种危害,最后撰写宣战书。
陈天逸同学以书信的形式撰写了一份宣战书:
你千万不要为我把你甩掉而难过,我决心丢弃你。你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可把我害惨了!
当我早上起床时,你就缠住了我,弄得我半天才醒来,慢吞吞地坐起来;还不等我把手从温暖的被窝里拿出来,你就强迫我又倒了下去,再起来时,已经又过了10分钟。
我开始穿衣服时,你让我昏了头,穿得慢极了,简直就像小乌龟爬行一样,一晃又是10分钟。等我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才发现已经七点了。我准备洗漱时,你又把我扯到了拖拖拉拉的状态中,所以我经常迟到。
这还不算什么,更可恶的是,当我做作业时,你怂恿我不要认真做作业,时而东瞧瞧、西看看,让时间一分一秒地从我身边溜走。别的同学都做完作业了,你还不肯善罢甘休,让我缠着其他同学说话,导致我的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
现在,我下定决心,不过那种生活!我不需要你缠在我的身边!我讨厌你!
宣战书中“硝烟弥漫”,点燃了同学们誓与坏习惯告别到底的决心。
第二步:制定“递减”方案。心动不如行动,同学们撰写好宣战书后,我拿出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指导学生利用“递减法”制定21天方案,每天的目标明确,每天减一减,一步步让坏习惯消失。比如赖床不起超过30分钟的坏习惯,第一天允许自己赖床30分钟,第二天25分钟,第三天20分钟……学生制定出来的方案,先由老师修改,然后学生和家长协商敲定。最后,学生将自己“跟坏习惯说拜拜”的总目标写在“心愿树”上,参与班级开展的“摘下心愿果”活动。
第三步:“心法”与“手法”并用。学生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才能改掉,只是许多学生难以坚持下来。我告诉学生,可以将“心法”“手法”并用。所谓“心法”,就是讲大道理,属于理念层面;所谓“手法”,就是找准方法,重在具体操作。“心法”上位,“手法”下位。以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为例,“心法”就是做事要好好利用时间,注意提高效率;“手法”就是做事前理顺步骤,找到可以改善的点。比如,有的学生要拖拉到晚上9点才能做完家庭作业,怎样让他早点完成呢?可以改善的点有很多:放学收拾东西快一点,以前花10分钟才收拾好,现在不要超过5分钟;回家路上走得再迅速一点,以前需要20分钟,现在争取不超过15分钟;到家后不要先玩耍,而是先写作业,并记下起始时间,与时间赛跑,跑赢了就可以奖励自己……
我帮助学生将他们打算告别的坏习惯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别选出在这些方面有着良好习惯的标杆同学,实行“结对帮扶”策略,并根据被帮扶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确定具体实施的“手法”。最后,将学生们组成“告别赛”小组,请一位标杆同学任组长,负责指导组内同学开展“告别赛”活动。
第四步:向家长借力。学生需要把每天完成目标的情况记在表格上,接受家长的监督检查。老师每周检查一次记录情况,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学生达成目标后,老师可给予奖励。
落实“递减”方案,要注意向家长借力。没有家长的督促,有些学生的“递减”方案很难落实。因而,需要向家长借力,请其帮忙检查孩子每天的目标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如果家长和孩子有同样的坏习惯,我会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与坏习惯告别,签订责任状,互相监督。另外,老师要及时奖励,强化教育效果。
第五步:及时评估助生动力。与坏习惯告别,需要及时评估,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需要努力的方面。评估包括三个方面:老师评估、家长评估、同学评估。通过评估,分析总结,能激活每个人心中的“电池”,使之产生持久的动力。比如我们班的“心愿树”,学生心愿达成,管理员就会帮该同学摘下“心愿果”,并奖励一颗星。此外,及时评估还能预防学生在“告别赛”中可能产生的“疲劳症”。
第六步:撰写阶段性报告。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总结告别赛的心理历程,并写下告别书。例如,学生陈林月在告别书中写道:
最近,主人好像厌恶我,把我遗忘了,他甚至在网上发了一个“拒绝拖延”的帖子。我吃惊不已,万分悲伤,依稀感到自己陪在主人身边的日子不多了。不出我所料,主人突然下定决心要抛弃我了。可我仍对主人恋恋不舍,想见缝插针,再回到主人身边,但还是没有成功。呜呜呜……
通过回顾、总结、提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免疫力,自觉抵制坏习惯。尤其是当坏习惯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时,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督促学生强化自我教育和针对性“告别”训练。
在这一个学期与坏习惯“告别”的活动中,我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成功改掉了至少一个坏习惯,三分之一的同学还处在与坏习惯持续的较量中,但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六小学)
第一步:撰写告别宣战书。我批阅学生的命题日记《成长的烦恼》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倾诉了自己被坏习惯害惨的经历,并向老师提出援助请求,希望摆脱坏习惯的纠缠。在取得学生同意后,我请部分深受坏习惯困扰的学生朗读自己的日记,诉说自己的烦恼。其他同学听后,连连点头,好像感同身受。
“难道就这样让坏习惯疯长吗?”我趁机展示了两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
我解释道:“第一句是说习惯决定命运。第二句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这就是说,经过教育,经过训练,人可以形成新的反射,新的习惯。你们想跟坏习惯说‘拜拜’吗?”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先向坏习惯发一份宣战书吧!”我请学生先列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坏习惯,再筛选出对自己危害最深,急需改掉的一个坏习惯,然后写出这个坏习惯对自己的种种危害,最后撰写宣战书。
陈天逸同学以书信的形式撰写了一份宣战书:
你千万不要为我把你甩掉而难过,我决心丢弃你。你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可把我害惨了!
当我早上起床时,你就缠住了我,弄得我半天才醒来,慢吞吞地坐起来;还不等我把手从温暖的被窝里拿出来,你就强迫我又倒了下去,再起来时,已经又过了10分钟。
我开始穿衣服时,你让我昏了头,穿得慢极了,简直就像小乌龟爬行一样,一晃又是10分钟。等我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才发现已经七点了。我准备洗漱时,你又把我扯到了拖拖拉拉的状态中,所以我经常迟到。
这还不算什么,更可恶的是,当我做作业时,你怂恿我不要认真做作业,时而东瞧瞧、西看看,让时间一分一秒地从我身边溜走。别的同学都做完作业了,你还不肯善罢甘休,让我缠着其他同学说话,导致我的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
现在,我下定决心,不过那种生活!我不需要你缠在我的身边!我讨厌你!
宣战书中“硝烟弥漫”,点燃了同学们誓与坏习惯告别到底的决心。
第二步:制定“递减”方案。心动不如行动,同学们撰写好宣战书后,我拿出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指导学生利用“递减法”制定21天方案,每天的目标明确,每天减一减,一步步让坏习惯消失。比如赖床不起超过30分钟的坏习惯,第一天允许自己赖床30分钟,第二天25分钟,第三天20分钟……学生制定出来的方案,先由老师修改,然后学生和家长协商敲定。最后,学生将自己“跟坏习惯说拜拜”的总目标写在“心愿树”上,参与班级开展的“摘下心愿果”活动。
第三步:“心法”与“手法”并用。学生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才能改掉,只是许多学生难以坚持下来。我告诉学生,可以将“心法”“手法”并用。所谓“心法”,就是讲大道理,属于理念层面;所谓“手法”,就是找准方法,重在具体操作。“心法”上位,“手法”下位。以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为例,“心法”就是做事要好好利用时间,注意提高效率;“手法”就是做事前理顺步骤,找到可以改善的点。比如,有的学生要拖拉到晚上9点才能做完家庭作业,怎样让他早点完成呢?可以改善的点有很多:放学收拾东西快一点,以前花10分钟才收拾好,现在不要超过5分钟;回家路上走得再迅速一点,以前需要20分钟,现在争取不超过15分钟;到家后不要先玩耍,而是先写作业,并记下起始时间,与时间赛跑,跑赢了就可以奖励自己……
我帮助学生将他们打算告别的坏习惯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别选出在这些方面有着良好习惯的标杆同学,实行“结对帮扶”策略,并根据被帮扶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确定具体实施的“手法”。最后,将学生们组成“告别赛”小组,请一位标杆同学任组长,负责指导组内同学开展“告别赛”活动。
第四步:向家长借力。学生需要把每天完成目标的情况记在表格上,接受家长的监督检查。老师每周检查一次记录情况,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学生达成目标后,老师可给予奖励。
落实“递减”方案,要注意向家长借力。没有家长的督促,有些学生的“递减”方案很难落实。因而,需要向家长借力,请其帮忙检查孩子每天的目标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如果家长和孩子有同样的坏习惯,我会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与坏习惯告别,签订责任状,互相监督。另外,老师要及时奖励,强化教育效果。
第五步:及时评估助生动力。与坏习惯告别,需要及时评估,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需要努力的方面。评估包括三个方面:老师评估、家长评估、同学评估。通过评估,分析总结,能激活每个人心中的“电池”,使之产生持久的动力。比如我们班的“心愿树”,学生心愿达成,管理员就会帮该同学摘下“心愿果”,并奖励一颗星。此外,及时评估还能预防学生在“告别赛”中可能产生的“疲劳症”。
第六步:撰写阶段性报告。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总结告别赛的心理历程,并写下告别书。例如,学生陈林月在告别书中写道:
最近,主人好像厌恶我,把我遗忘了,他甚至在网上发了一个“拒绝拖延”的帖子。我吃惊不已,万分悲伤,依稀感到自己陪在主人身边的日子不多了。不出我所料,主人突然下定决心要抛弃我了。可我仍对主人恋恋不舍,想见缝插针,再回到主人身边,但还是没有成功。呜呜呜……
通过回顾、总结、提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免疫力,自觉抵制坏习惯。尤其是当坏习惯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时,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督促学生强化自我教育和针对性“告别”训练。
在这一个学期与坏习惯“告别”的活动中,我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成功改掉了至少一个坏习惯,三分之一的同学还处在与坏习惯持续的较量中,但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