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鱼获的差异,但凡是外出钓鱼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不管是初入行的钓鱼新手还是资深钓鱼大师,每次外出垂钓与同行钓友的鱼获都会有所差异,有时会差距很大,看看别人的鱼护里活蹦乱跳的鱼儿满满,自己仅寥寥数尾甚至空空如也,心中不是滋味。如果你每一次外出钓鱼的鱼获量总比别人少,就要归纳总结差在哪个环节,只有找准问题所在,补齐短板,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
我曾有过一次这样的野河垂钓经历——我和钓友侯哥同钓一条河,钓点距离也不太远,收竿时鱼获的尾数、重量的差别却很大,他钓获的大板鲫有12斤之多,且个头大,我钓获的却不足十尾,且个体皆偏小。快收竿时,我将我们的竿子、鱼线、配铅、浮标、钓点、饵料等进行仔细对比分析,发现造成我俩鱼获差异的原因用两个字即可概括,那就是“细节”。
去年国庆节前,我与我们当地比较有知名度的钓友侯大师(当地钓友对他的爱称)商定在国庆节长假到惠济河上游柘城县境内一不知名的惠济河支流与惠济河交汇口北岸的一片水域驻钓六日,过足钓瘾,放缓一下紧张的生活节奏。
侯大师在机关单位工作,四十五六岁,中等身材,又粗又硬的短发透着坚毅,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的脸庞总是带着朴实的微笑,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充满了当代中年男人的活力。侯哥有三十多年钓龄,除了钓鱼别无其他爱好,有着丰富的水库、湖泊、河流、坑塘垂钓经验。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只要单位不加班,他就往河边跑,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都挡不住他野外垂钓的脚步,他对渔具的投入胜过给自己买衣服的投入,被我们当地钓鱼人戏称为“一天不钓鱼就浑身难受”。“猴哥钓嘞多,窝子打了十斤多”的钓鱼顺口溜就是出自于他——这是针对他钓鲫鱼而言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是真实的写照。
国庆假期前夕,我开始整理出钓装备,并联系侯哥了解施钓水域的水情鱼情。该水域位于一处河流交叉口,是抽沙时留下的沙坑,平均水深8米左右,最深处10多米,而我手头最长的鱼竿只有8米(实际长度7.45米)。一通忙活下来,时间已过午夜,我给渔具老板微信留言——早起5点左右,去店里买一支9米鱼竿。
第二天早5点,我准时来到渔具店,侯大师与渔具店老板还有三五钓友已经相谈甚欢了。刚进店我就直奔鱼竿而去,未仔细查看就买了支渔具店老板刚进的9米钓竿,又买诱饵、包红虫、带蚯蚓……一切准备妥当后,时间刚刚5点15分。
我俩一车绝尘如飞,来到河北岸钓场时,已有六七个钓友一字排开,其中两位钓友共钓获3尾小鲫鱼,其余钓友未有鱼获。我和侯大师又向东走了300多米,选择一处有着杂乱无章的灌木丛、茂密杂草的地方作钓点。
伸竿绑线测水深、定点打窝开鱼饵……一套流程操作完,河对岸正在钓鱼的钓友提醒我们说,你们多打几个窝子,轮流钓,我们在这里钓了两三天,单个窝子效果不好。我和侯大师道谢后拎竿拿饵又向下游走了200多米,互相间隔几十米远,各自又打了一二个窝子。
时间来到上午11点左右,对岸的几个钓友每隔三五分钟就有鱼上钩,我这里却无鱼咬钩。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来回更换五六次钓位,钓饵从腥换到香,又从香换到腥,从红虫换成蚯蚓,又从蚯蚓换回红虫,用过胶粘米,又换颗粒饵,所带饵料统统试了个遍,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换,还是不见鱼儿咬钩。这时的我已经坐立不安,起身来到侯大师的钓位。
侯大师的两个窝子时有大板鲫被擒入护,频率虽不及对岸钓手,但尚能跟上节奏。到了下午,对岸钓友收竿离开,至下午4点多,侯大师已经钓了七八斤大板鲫了,到我们收竿回家时,他的鱼获总量升至12斤多,而我钓的小鲫鱼的尾数,还不及手指头多。
与侯大师闲谈说话间,他的浮标出现一个有力的下顿。他扬竿刺鱼,如中大鲤之感,9米长竿弯如大弓,慢慢溜之,大板鲫翻肚,漂浮于水面待擒,目测有七八两重。我再也按捺不住焦躁的情绪,回钓位取来钓具,不顾个人风范,把钩抛到了侯大师的窝子里。
不抛不当紧,抛后见差别。虽然我们的钓竿标识的都是9米,但是浮标的位置竟然相差1米多,我的钓组竟然没到底!在请教侯大师的过程中,我抽丝剥茧般慢慢找到了差距的原因所在,具体而言是钓组(浮标、鱼竿、鱼线)、钓点、鱼钩、诱饵的用量、红虫装钩方法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下面我逐一做对比分析。
浮标的长短差。侯大师用的是90厘米的长标,俗称“流氓标”,我用的是48厘米长的普通浮标。长度相差42厘米的两支浮标,在钓线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长浮标的钓点要比短浮标的钓点远一些。在垂钓的时候,这短短的距离差就是造成鱼获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
鱼竿的长度差。侯大师用的是老款碳素竿,他的9米钓竿实际长度是8.91米,我用的是刚买的溪流竿,实际长度为8.6米。鱼竿长度相差了31厘米,钓点就有了31厘米的差距。
鱼线的长度差。侯大师的钓竿腰力十足,他所用的鱼线与钓竿基本同长,我的钓竿腰力偏软,所用钓线只有7.8米左右,二者相差50厘米。
钓组长度不同,决定了钓点远近不同,钓点水深也不相同。钓组长,钓点距离岸边就远。远处距大鱼洄游、栖息的水域较近,大个体鱼类较多,咬钩较勤。
因我的钓组够不到侯大师的钓点,我索性用侯大师的钓组垂钓,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抛投试钓一番后,我终于了解了钓点水底的基本情况。侯大师所选择的钓点是一个深浅水交界的地方,钓点左边比钓点右边浅了30厘米,距离岸边的地方与靠近河中心的地方水底落差在10厘米左右。侯大师的钓点就处在河底凹处的中心点上,这堪称“黄金钓点”。 诱饵用量的差别。侯大师在我们本地被誉为“喂鱼高手”,打窝子所用诱饵的量不是一般的大,此次他在这一个窝子里就打下800克诱饵。诱饵多,目标就大,路过的鱼会越聚越多,获鱼的机会就多了。
红虫装钩方法的差别。有人会说,挂红虫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能有什么差别呢?起初我也这样认为,仔细观察后,我改变了看法。侯大师挂红虫并不是只挂一条两条,他初挂时一次挂二三条,随着垂钓时间的延长,红虫在水里侵泡的时间长了,红虫只剩下一张透明的红虫皮,需要挂上新的红虫。侯大师的做法是,只要不阻挡嘴,就不去掉钩上残存的红虫皮,它在钩上更容易引起鱼儿注意。当然,红虫皮的数量不能占比过大,鲜活的红虫要占三分之二,这样的搭配即省红虫,又能增加诱鱼效果。切记,一枚鱼钩上至少要有两条鲜活红虫。他一般装5~8只红虫,顺序也有讲究,依次为红虫皮、有少量红虫体液的红虫、有一半红虫体液的红虫、半鲜活的红虫、鲜活的红虫。
鱼钩大小的差异。侯大师用的是5号溪流钩,一只溪流钩上装5至8条红虫,整体看就是一团红虫,看不到鱼钩,降低了鲫鱼觅食咬钩的警惕性。而我用的是6号溪流钩,每只鱼钩上装三条红虫,钩尖外露,用钩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鱼率。事实证明,野钓选钩时,宜尽量选用相对小1号的鱼钩,比如在池塘钓四五斤重的大鲤鱼一般要用7~9号伊势尼钩,野钓同样体形的鲤鱼时,用6~8号的即可。鱼钩小1号有利于鱼吃饵入口,大饵团、小鱼钩有极强的欺骗性。
鱼线粗细的差异。侯大师选用的是1号主线,子线是0.6号同品牌鱼线,子线长度为30多厘米。我用的是1.2号主线,1号子线,子线长度20厘米左右。鱼线粗,吸水性就比细一些的鱼线强,灵敏度降低,鱼吃钩时信号传递慢,浮标的信息并非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来,会导致钓者错失最佳的提竿时机。而细线的切水性优于粗线,更有利于魚儿吞食钩饵,信号传递快且灵敏。总而言之,细线较粗线有更多的优越性,在不断线跑鱼的前提下,鱼线宜细不宜粗。
所谓“钓无定法”,如果非要我给造成鱼获量差异的因素分个主次的话,我认为钓点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钓组、诱饵、鱼线的粗细。作为钓鱼人,我们要学会找准鱼获量差异的原因所在,因势利导,因情而变,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垂钓过程中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