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文化和群众文化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有时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可以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有助于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当前,人们要根据文化性质,秉承时代精神,不断创新,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两方面阐述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从挖掘文化性质、与时代同步发展、传承和创新并行三方面阐述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举措。
  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价值
  (一)体现经济发展水平
  纵观历史,从兴起、普及到传承与发展,每种文化都离不开经济繁荣的社会环境。因此,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人们需要以此为基础,实现民间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下面以斗茶文化为例进行说明。
  唐代,斗茶文化发展迅速。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使茶叶这类普通饮品走向奢侈化,除了日常品茗,还出现了烦琐的冲茶流程。经济的发展使得内贡茶品流向民间,为彰显自身茶叶品质,民间出现了斗茶活动。活动之初仅为了评价茶叶质量,在文化的发展过程,它逐渐成为商贾、文人等群体的休闲活动之一。斗茶过程使得茶叶、茶盏和水壶等逐渐向高端方向发展。因此,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另类体现。
  (二)体现社会繁荣程度
  文化、经济二者同步发展,经济发展会促进文化繁荣。同时,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下面仍以斗茶文化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斗茶文化的兴起无疑带动了茶叶行业的发展。唐代,江浙地区为茶叶主要产地,其生产的“阳羡”“紫笋”常常为斗茶过程中使用的名茶。其次,斗茶文化的兴起促进了茶盏生产行业的发展。建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茶具,呈暗紫色或乌黑色。颜色出现差异,主要原因是茶盏烧制期间,釉彩内金属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当铁元素较高时,在高温条件下,茶盏产生丝状纹理,出窑后呈现出像兔毛一样的纤细图案,因此也被称为“兔豪盏”,此类茶盏在建盏中属于极品。
  随着斗茶文化的兴起,全国掀起斗茶热潮,使得茶叶和茶盏等附属品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大增。同时,它对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当时,有日本僧侣来到我国浙江天目山修行,十分惊叹我国斗茶文化并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回日本,之后,日本开始盛行茶道。当前,日本茶道喜欢使用黑盏,具有鲜明的唐宋时期文化印记。因此,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社会繁荣的侧面体现。
  二、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举措
  (一)挖掘文化性质
  为传承民间文化,发展群众文化,人们需要深入研究二者的艺术关联和历史关联。群众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发展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但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没有随经济基础转变而完全消亡,有很大一部分被传承下来。所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充分联系历史、尊重历史。当前,要有效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艺术。
  从内容来看,民间文化艺术大多颂扬的是祖国的伟大、劳动的自由和爱情的美好等,代代相传,不断充实与发展。从形式来看,民间文化艺术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小说、戏剧和古诗等。部分还保留原本面貌,如武术、山歌、棋艺和文学等。杂技、舞狮、猜灯谜、戏曲等也是感受大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人们喜欢在节日中开展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时至今日,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仍然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艺术分类来看,某种艺术不可能偶然产生,其必然是对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充分关注其传承性,找出其和民间文化的历史关联,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民间文化艺术能够反映大众生活,世代相传,不断创新和发展,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矛盾体,内容呈现方式灵活多变,而形式相对保守,比较稳定。长期以来,部分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变化不大,但是表现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如划龙船、舞龙、舞狮、打花鼓等。舞龙、舞狮等原本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祭祀神灵,以求驱邪除恶,迷信色彩相对浓厚。当前,人们进行此类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传达丰收或节日的喜悦,寓意吉祥,其属于人们常见的娱乐活动。
  (二)和时代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领域蓬勃发展。民间文化的传承和群众文化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与经济发展相联系,以服务业、旅游业等为载体,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新动力。我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后,原本只是小众形式的冰雪运动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开始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寒假期间,我国东北地区会涌入大量游客,其既可以体验冰雪文化,又可以享受当地民间艺术,如二人转、大秧歌等。这样可以丰富游客游览体验,传播和弘扬当地民间文化。人们可以将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其他载体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因此,人们需要与时俱进,发挥地方优势,展现民间文化文化特色,借助各种载体实现群众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三)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艺术需要有所侧重,抓住重点,同时大胆创新。部分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可能与新时代文化需求存在冲突,因此需要适当摒弃,科学选择。在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人们要将新时代的文化思想融入各种艺术中,敢于创新。例如,民間戏剧节目可以向人们传达法律常识,使其知法懂法,不触犯法律,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人们可以将民间戏剧作为载体,为人们呈现契合时代主题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群众文化内容,有效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当前,人们要创新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内容,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民间文化与群众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时甚至具有相同的功能。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可以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同时,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有助于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因此,人们要依据文化性质,秉承时代精神,不断创新,促进二者共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
  (郓城县工人文化宫)
其他文献
万安山,名字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其实登临之后,它散发的活力与光芒,俨然年轻。  夕照下,万安山被一层淡淡的黄色光晕轻轻笼着,仿佛在沉思,仿佛在静静面对着前来探寻的访客。在天边,山顶缠绕着白色云朵,不一会儿,晚霞也燃烧了起来,将山影和天空融为一体,云朵也害羞成了红色。  鸟声从四周的林木间传来,可是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静觅鸟音,竟发现鸟的鸣叫声却愈发多而浓烈了。正要往前走,忽然,一只黑白羽翼的鸟
期刊
一  那时我八九岁。奶奶说,六月十二,你跟我上南山去。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奶奶是小脚,天天只在家里扫地喂鸡,或抱着孩子到街口和几个老太太说话,最多去五里外的姑姑村看看戏,还得拄着拐杖走半天。她竟然也要去上南山?  然而我更多的是惊喜。南山就在村子的不远处,在田野打草或拾麦,一抬头,能清晰地看到山坡上的大石头,以及孑然站立的一棵树。山坳里藏着一大片绿色。晴天太阳从它背后升上来,雨后它戴着云
期刊
“九九六”的生活方式是当代人普遍的状态,这样的社会背景对人们的工作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在现代设计中,人性化设计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人性化设计作为人与物质之间的一个对话结果,不单指以使用功能为基础,设计元素与主题空间环境的紧密贴合也是其中之一。梁景华和何宗宪是北京陌陌影业办公楼的主案设计师,本文以两人设计的建筑作品为例展开探究,主要从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來分析如何在办公空间内
期刊
近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J.K.罗琳公布了一个她私藏多年的全新原创故事《伊卡狛格》(中文名暂定),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免费网络连载。在中国大量出版了J.K.罗琳作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也拿到了《伊卡狛格》的简体中文版权。6月16日北京时间22点,中文翻译版本的故事内容正式在《伊卡狛格》的官方网站上线。  《伊卡狛格》是羅琳十多年前创作的故事,在自己的孩子每晚睡前,她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期刊
张金枝,笔名沐沐,江西人,客居闽南。习写散文,文章发表于《草原》《星火》《厦门文学》《福建日报》等刊物。  林中幽微。地衣潮湿。沼泽边芳草萋萋。长杆芦苇掩护着小水洼。荫蔽处的芦苇又细又高,嫩嫩的黄绿色。小小的睡莲像纸片一样静静泊于水面。黑色水虫在水上快速移动,四条黑线一样的腿撑得开开的,脚底垫了垫片似的,将细小的身子撑于水上。在它的脚下,水成了一个绷紧的平面,当它静立,细线般的脚在水面踩出一个凹痕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节能、便捷性的家居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应该逐步向未来绿色集成式智能家居产品靠近,坚持绿色、再循环利用原则,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家居体验。在当前智能化发现越来越快的时代,绿色集成式智能家具产品的设计和运用会逐渐成为未来家具产品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首先对智能家居进行概述,然后探究未来绿色集成式智能家居产品的具体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期刊
葛取兵,湖南临湘人,作品见《人民日报》《散文海外版》《湖南文学》《湘江文艺》《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小说界》《文学港》《青春》《芳草》等报刊。出版著作7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一棵质朴的草就是一盏灯,照亮着乡人前行的路。  ——题记  暮春,阳光正好。回乡,院子里的竹篱笆上攀缘着一篷绿绿的扛板归,细长弯曲的茎叶努力向上伸展,好像要把整个蓝天拥入怀中。看着眼前的翠绿,活色生香
期刊
苏日塔拉图,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艺术基金复评专家。主要作品有歌曲专辑《蔚蓝的风》、歌词集《蒙古盛装》。2014年创作舞剧《天上的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剧目;歌曲《守望相助》荣登2016年央视春晚,并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奖。  王铎先生走了。  那位设计过王城公园、西苑公园、龙门白园的老者走了。  就在先生去世的前两天
期刊
铜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玻璃镜使用之前,古人使用的鉴容工具就是铜镜。后来,它才慢慢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即便作为艺术品,它也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铜镜是古人的生活必需品,随着铜器发明和合金技术的逐渐成熟,铜镜也就顺理成章发展起来。本文阐述了铜镜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唐代铜镜的文献分析,研究从初唐到晚唐200多年间铜镜的发展与制作工艺、纹饰和装饰特点,阐述唐代铜镜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文化渊源,为中国传统
期刊
阿拉善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创造出绚烂而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刺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蒙古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域气息。阿拉善蒙古族刺绣纹样图案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蒙古族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真实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