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围城》是钱钟书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作品,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塑造的人物形象充实饱满、传神,富有个性,令人情感共鸣。本文围绕《围城》的思想艺术成就展开,根据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就《围城》中的特殊艺术表现方式赏析作品的独特性。
【关键词】 《围城》;思想内涵;艺术手法;钱钟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06-02
《围城》是一部反映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现实生活的讽刺小说,通过这部小说可以看到在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阶段,中国知识阶层并非都是充满报国热情的新时代青年,这一阶层与社会各层级一样众生各态。一方面《围城》通过对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主人公方鸿渐人生经历的描写,讽刺封闭落后的现实社会;另一方面《围城》也通过对高级知识分子人物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形象的塑造达到讽刺文化的目的。
一、小说《围城》主要内容介绍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出生于中国南方家族的普通青年,他出国留学期间胸无大志,荒废学业,四年总共更换三所大学。为了欺骗家人,方鸿渐购买了假的博士学位证书。在回国的轮船上,方鸿渐与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了感情,与此同时也偶遇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回到上海后,方鸿渐居住在已故未婚妻周淑英的家里,受周父照顾在银行任职。苏文纨对方鸿渐青睐有加,方鸿渐去苏家登门拜访之际却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倾心,方鸿渐因此周旋于两个女人之间。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钟情漂亮活泼的表妹唐晓芙的事情最终被苏文纨知道,苏文纨因此恼羞成怒向唐晓芙爆料方鸿渐购买假文凭、与有未婚夫的鲍小姐鬼混的事迹。唐晓芙因此与方鸿渐划清界限,一直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知道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后,对方鸿渐好感大增,介绍其去三闾大学任教,方鸿渐与周家矛盾出现,彼时刚好没有工作,遂答应赵辛楣的邀约。在三闾大学方鸿渐与孙柔嘉、李梅亭相识。
一年后,赵辛楣因与汪太太越轨交往被三闾大学辞退,没接到聘书的方鸿渐也只能离开。已经对方鸿渐颇有好感的孙柔嘉也退掉聘书与其一起离开,两人最终于香港举行婚礼。回到上海后,方鸿渐母亲因为孙柔嘉先去见自己父母、未对自己行叩拜礼而耿耿于怀,常常对孙柔嘉出言嘲讽。
方孙二人和方家矛盾日益激化,彼时方鸿渐和孙柔嘉两人亦关系不和、常常争吵,一天,两人再次因为择业问题大吵,方鸿渐离家出走,待其打算回家跟孙柔嘉道歉时,发现妻子已经收拾东西离开。
二、钱钟书创作《围城》的时代背景
《围城》是钱钟书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这一作品的主人公所处阶层生活跟钱钟书曾经的生活相似,由此可以理解为钱钟书通过《围城》中对自己个人生活经历的描写,表达出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思考。
《围城》的故事背景在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围城》的发表时间为1946年,由此可知故事背景和钱钟书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基本吻合的[1]。
《围城》故事中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钱钟书写作《围城》的时候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末期,跟故事中的时代背景阶段一样,这是中国发展寻找出路的重要时期。对于知识阶级而言,如何改变中国传统腐败思想、引进国外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适应中国发展情况为中国思想改革带来出路,是其研究和努力的基本方向。
不同于影视作品中许多留学海外、报效祖国的新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围城》描绘的主人公在留学时昏昏度日、留学归来迷茫无为的形象实际也是部分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对生活、国家的看法正是那个时代的现实。
三、《围城》中的思想深究
(一)“围城”的含义
小说《围城》的思想核心就在于“围城”二字,如钱钟书所说:“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一个个“围城”,在这本书里表达的正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生活追求,方鸿渐在书里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无法安分守己,有点像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对于方鸿渐而言,“围城”主要指其在婚姻和恋爱方面遭遇的不顺,方鸿渐从一个“围城”跳出来,不料却踏入另一个“围城”,转头便向往下一个“围城”或者懷念上一个“围城”,在“围城”间辗转,整个小说中,方鸿渐都难以摆脱各种各样的生活困境,其在不同困境中挣扎的情况也体现着人生处处是难题的真实写照。
方鸿渐在周淑英、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之间不断轮转的生活经历,诠释“婚姻就是围城”的具体含义,更通过“婚姻”围城引发读者关于“社会”围城、“时代”围城和“人生”围城的联想,反映着钱钟书对社会变迁和人生追求的哲学性思考。
钱钟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方鸿渐最终也未逃脱生活的围城的事实,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亦让人唏嘘。人的一生不应该是进入一个又一个“围城”的过程,许多人渴望美好的生活,不断寻求自己生命和价值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境,最后竟会怀念起以前视为牢笼的事物或境遇。
不仅是方鸿渐,《围城》里的许多人都深陷于生活的困境,拼命打破自以为是“围城”的城墙,追寻所谓的人生梦想,实际上就像方鸿渐对赵辛楣说的那句“即使你当初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所表达的含义一样,“人生识字忧患始”是“围城”的真实寓意,而如何寻找“围城”的真正“出路”则是钱钟书留给读者的哲学性思考。
(二)“出路”的含义
关于“围城”的“出路”主要指以下两方面内容:
1.“出路”指的是人生追求的“出路”,小说主人公方鸿渐虽然存在着自身的劣根性,却依旧算得上正直善良,一方面方鸿渐玩世不恭、意志不坚定、经不起诱惑,另一方面方鸿渐又算不上卑鄙、保留着做人的尊严。作为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引发读者关于人生追求的思索。生活处处是苦难,积极追求、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固然是好事,经不起诱惑、无法知足常乐往往让生活痛苦不堪。 2.“出路”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出路”,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绘方鸿渐的留学经历,一方面体现当时中国急需仁人志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变社会格局的历史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描绘方鸿渐不学无术、昏昏度日,最终只能靠买假文凭欺骗家人回国的留学经历,反映当时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只是为了躲避国内战乱,锦衣玉食以致遗忘国耻的可悲状况。从这一角度看,“围城”指的正是中国受限制、受压迫的状况,“出路”正是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
四、《围城》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一)幽默的语言
钱钟书语言艺术的幽默在作品《围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围城》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阶层,妙语连珠用幽默的语言描写这些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经历,为作品营造了一种轻松捧腹却犀利万分的氛围,将人物性格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围城》语言的幽默风趣主要用以下三种方式表达:
1.比喻,利用与众不同的本体和喻体,充分展现了钱钟书的想象力和独到眼光,让《围城》生动活泼,颇具可读性。《围城》描写人物鲍小姐,说其像个“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铺子”才会将那么多暖和的肉陈列出来。又说其像“真理”,只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可鲍小姐又并非完全裸露,于是鲍小姐便成了“局部真理”。[2]
2.描写,利用超乎常理的表达形式能更直观地展露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让文章语言超乎常理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围城》中说方鸿渐和赵辛楣为“同情兄弟”,这是因为如果是跟着同一个教书先生念书的两个人被称为“同门师兄”,同在一所学堂上学的两个人被称为“同学”,而方鸿渐和赵辛楣两人拥有同一个情人,自然就应该被称为“同情兄弟”了。
3.夸张,语言艺术的幽默常常在夸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夸张强调描述对象的某一特点,让人物形象直观具体。围城中说“早晨清醒,居然自己没给蚤虱吃个精光,收拾残骸剩肉还够成了人”,显然正是运用这一手法。
(二)反讽的艺术
《圍城》的反讽与幽默的语言艺术相辅相成,辛辣的比喻、引经据典的论证、锋芒毕露的推理比较让《围城》的反讽艺术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
1.典故,方鸿渐购买假文凭时,曾理直气壮地认为这也遵循“孔孟”所说的孝道,刻画出方鸿渐形象中的自欺欺人。
2.比喻,《围城》中的比喻标新立异,增强语言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反讽的力度登峰造极。钱钟书将人的缺点比作猴子的尾巴,猴子在地面上时尾巴是不会被人看见的,往树上爬得越高尾巴越显得“标新立异”,用于反讽高松年得权后的卖弄,可谓入木三分。
3.推理比较,《围城》中说:“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又写“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激凌倒是热的”“除醋以外,面包、牛奶、红酒无一不酸”利用推理比较,反讽并强调了社会现实,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辛辣的讽刺让文章从幽默风趣中脱离出来,更为深广的层次上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学性思考,进而升华了作品的主旨。
《围城》是钱钟书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刻剖析了人生处处是“围城”,其成功不仅体现在语言、思想和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读者通过作品了解到了特定时代背景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价值。《围城》并不是一部简单描绘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作品,而是时代悲剧的写实。
参考文献:
[1]黄诗羽.浅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J].今古文创,2020,(48):4-5.
[2]徐昕意.从语用预设视角看《围城》中的幽默[D].天津工业大学,2017:8-9.
作者简介:
黄福享,男,汉族,广东开平人,大学本科,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教育。
【关键词】 《围城》;思想内涵;艺术手法;钱钟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06-02
《围城》是一部反映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现实生活的讽刺小说,通过这部小说可以看到在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阶段,中国知识阶层并非都是充满报国热情的新时代青年,这一阶层与社会各层级一样众生各态。一方面《围城》通过对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主人公方鸿渐人生经历的描写,讽刺封闭落后的现实社会;另一方面《围城》也通过对高级知识分子人物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形象的塑造达到讽刺文化的目的。
一、小说《围城》主要内容介绍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出生于中国南方家族的普通青年,他出国留学期间胸无大志,荒废学业,四年总共更换三所大学。为了欺骗家人,方鸿渐购买了假的博士学位证书。在回国的轮船上,方鸿渐与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了感情,与此同时也偶遇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回到上海后,方鸿渐居住在已故未婚妻周淑英的家里,受周父照顾在银行任职。苏文纨对方鸿渐青睐有加,方鸿渐去苏家登门拜访之际却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倾心,方鸿渐因此周旋于两个女人之间。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钟情漂亮活泼的表妹唐晓芙的事情最终被苏文纨知道,苏文纨因此恼羞成怒向唐晓芙爆料方鸿渐购买假文凭、与有未婚夫的鲍小姐鬼混的事迹。唐晓芙因此与方鸿渐划清界限,一直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知道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后,对方鸿渐好感大增,介绍其去三闾大学任教,方鸿渐与周家矛盾出现,彼时刚好没有工作,遂答应赵辛楣的邀约。在三闾大学方鸿渐与孙柔嘉、李梅亭相识。
一年后,赵辛楣因与汪太太越轨交往被三闾大学辞退,没接到聘书的方鸿渐也只能离开。已经对方鸿渐颇有好感的孙柔嘉也退掉聘书与其一起离开,两人最终于香港举行婚礼。回到上海后,方鸿渐母亲因为孙柔嘉先去见自己父母、未对自己行叩拜礼而耿耿于怀,常常对孙柔嘉出言嘲讽。
方孙二人和方家矛盾日益激化,彼时方鸿渐和孙柔嘉两人亦关系不和、常常争吵,一天,两人再次因为择业问题大吵,方鸿渐离家出走,待其打算回家跟孙柔嘉道歉时,发现妻子已经收拾东西离开。
二、钱钟书创作《围城》的时代背景
《围城》是钱钟书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这一作品的主人公所处阶层生活跟钱钟书曾经的生活相似,由此可以理解为钱钟书通过《围城》中对自己个人生活经历的描写,表达出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思考。
《围城》的故事背景在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围城》的发表时间为1946年,由此可知故事背景和钱钟书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基本吻合的[1]。
《围城》故事中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钱钟书写作《围城》的时候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末期,跟故事中的时代背景阶段一样,这是中国发展寻找出路的重要时期。对于知识阶级而言,如何改变中国传统腐败思想、引进国外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适应中国发展情况为中国思想改革带来出路,是其研究和努力的基本方向。
不同于影视作品中许多留学海外、报效祖国的新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围城》描绘的主人公在留学时昏昏度日、留学归来迷茫无为的形象实际也是部分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对生活、国家的看法正是那个时代的现实。
三、《围城》中的思想深究
(一)“围城”的含义
小说《围城》的思想核心就在于“围城”二字,如钱钟书所说:“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一个个“围城”,在这本书里表达的正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生活追求,方鸿渐在书里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无法安分守己,有点像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对于方鸿渐而言,“围城”主要指其在婚姻和恋爱方面遭遇的不顺,方鸿渐从一个“围城”跳出来,不料却踏入另一个“围城”,转头便向往下一个“围城”或者懷念上一个“围城”,在“围城”间辗转,整个小说中,方鸿渐都难以摆脱各种各样的生活困境,其在不同困境中挣扎的情况也体现着人生处处是难题的真实写照。
方鸿渐在周淑英、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之间不断轮转的生活经历,诠释“婚姻就是围城”的具体含义,更通过“婚姻”围城引发读者关于“社会”围城、“时代”围城和“人生”围城的联想,反映着钱钟书对社会变迁和人生追求的哲学性思考。
钱钟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方鸿渐最终也未逃脱生活的围城的事实,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亦让人唏嘘。人的一生不应该是进入一个又一个“围城”的过程,许多人渴望美好的生活,不断寻求自己生命和价值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境,最后竟会怀念起以前视为牢笼的事物或境遇。
不仅是方鸿渐,《围城》里的许多人都深陷于生活的困境,拼命打破自以为是“围城”的城墙,追寻所谓的人生梦想,实际上就像方鸿渐对赵辛楣说的那句“即使你当初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所表达的含义一样,“人生识字忧患始”是“围城”的真实寓意,而如何寻找“围城”的真正“出路”则是钱钟书留给读者的哲学性思考。
(二)“出路”的含义
关于“围城”的“出路”主要指以下两方面内容:
1.“出路”指的是人生追求的“出路”,小说主人公方鸿渐虽然存在着自身的劣根性,却依旧算得上正直善良,一方面方鸿渐玩世不恭、意志不坚定、经不起诱惑,另一方面方鸿渐又算不上卑鄙、保留着做人的尊严。作为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引发读者关于人生追求的思索。生活处处是苦难,积极追求、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固然是好事,经不起诱惑、无法知足常乐往往让生活痛苦不堪。 2.“出路”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出路”,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绘方鸿渐的留学经历,一方面体现当时中国急需仁人志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变社会格局的历史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描绘方鸿渐不学无术、昏昏度日,最终只能靠买假文凭欺骗家人回国的留学经历,反映当时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只是为了躲避国内战乱,锦衣玉食以致遗忘国耻的可悲状况。从这一角度看,“围城”指的正是中国受限制、受压迫的状况,“出路”正是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
四、《围城》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一)幽默的语言
钱钟书语言艺术的幽默在作品《围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围城》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阶层,妙语连珠用幽默的语言描写这些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经历,为作品营造了一种轻松捧腹却犀利万分的氛围,将人物性格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围城》语言的幽默风趣主要用以下三种方式表达:
1.比喻,利用与众不同的本体和喻体,充分展现了钱钟书的想象力和独到眼光,让《围城》生动活泼,颇具可读性。《围城》描写人物鲍小姐,说其像个“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铺子”才会将那么多暖和的肉陈列出来。又说其像“真理”,只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可鲍小姐又并非完全裸露,于是鲍小姐便成了“局部真理”。[2]
2.描写,利用超乎常理的表达形式能更直观地展露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让文章语言超乎常理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围城》中说方鸿渐和赵辛楣为“同情兄弟”,这是因为如果是跟着同一个教书先生念书的两个人被称为“同门师兄”,同在一所学堂上学的两个人被称为“同学”,而方鸿渐和赵辛楣两人拥有同一个情人,自然就应该被称为“同情兄弟”了。
3.夸张,语言艺术的幽默常常在夸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夸张强调描述对象的某一特点,让人物形象直观具体。围城中说“早晨清醒,居然自己没给蚤虱吃个精光,收拾残骸剩肉还够成了人”,显然正是运用这一手法。
(二)反讽的艺术
《圍城》的反讽与幽默的语言艺术相辅相成,辛辣的比喻、引经据典的论证、锋芒毕露的推理比较让《围城》的反讽艺术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
1.典故,方鸿渐购买假文凭时,曾理直气壮地认为这也遵循“孔孟”所说的孝道,刻画出方鸿渐形象中的自欺欺人。
2.比喻,《围城》中的比喻标新立异,增强语言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反讽的力度登峰造极。钱钟书将人的缺点比作猴子的尾巴,猴子在地面上时尾巴是不会被人看见的,往树上爬得越高尾巴越显得“标新立异”,用于反讽高松年得权后的卖弄,可谓入木三分。
3.推理比较,《围城》中说:“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又写“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激凌倒是热的”“除醋以外,面包、牛奶、红酒无一不酸”利用推理比较,反讽并强调了社会现实,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辛辣的讽刺让文章从幽默风趣中脱离出来,更为深广的层次上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学性思考,进而升华了作品的主旨。
《围城》是钱钟书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刻剖析了人生处处是“围城”,其成功不仅体现在语言、思想和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读者通过作品了解到了特定时代背景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价值。《围城》并不是一部简单描绘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作品,而是时代悲剧的写实。
参考文献:
[1]黄诗羽.浅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J].今古文创,2020,(48):4-5.
[2]徐昕意.从语用预设视角看《围城》中的幽默[D].天津工业大学,2017:8-9.
作者简介:
黄福享,男,汉族,广东开平人,大学本科,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