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药肝毒性产生的对策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er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促进中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方法:论文通过统计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各类文献,结果发现中药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第一大因素。结果与结论:针对这一重要发现,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预防中药肝毒性产生的措施。
  【关键词】中药;肝损伤;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09-02
  一、资源来源
  1.资料文献遴选标准
  纳入本文研究的文献标准:①文献报告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师、药师;②文献报道有详细的病例数据,能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所患基础疾病等);③致肝损害药物有详细具体的分类;④文献能提供致肝损害的药物构成比或提供可计算引起药源性肝损害药物构成比的数据;⑤研究类型为病例系列分析或病例统计报告。
  2.统计分析方法
  用Excel2007进行数据提取、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根据文献报道数据统计发现[1-7]:致肝损害的药物排在前5位的药物类型主要有中药(约占28.2%)、抗微生物药(约占14.9%)、抗肿瘤药(约占13.4%)、抗结核药(约占12.7%)以及解药镇痛药(约占7.8%),这5类药物占总所有药源性肝损害发生数的67%。
  三、预防中药引发肝毒性的对策
  根据统计结果发现中药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第一大因素。针对这一重要发现,论文提出了预防中药肝毒性产生的一些措施。
  1.正确认识中药的肝毒性
  一般而言,中药经过严格加工炮制、并严格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是比较安全的。但并不等于服用中药就不会产生肝毒性,并不等于中药可能长期、大量服用。有关中药的毒性,中医古籍就早有记载,《内经》就将毒性中药分“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并且以往认为“无毒”的中药,在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下也有不少被证实有肝毒性,例如何首乌。因此,中医师和患者都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不盲目推崇中药,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以减少中药致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
  2.加强中药研究,减少中药的肝脏毒性
  主要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8]:①加强中药及方剂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目前,药方中各味中药剂量应用多少多凭中医师的经验而定,缺少科学的实验数据支撑,当患者个体存在差异时,凭经验用药就容易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因此,开展中医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用科学的方法确实中药的剂量,可有效防止中药引发的肝损害事件的发生。②加强中药材生产质量的监管:中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甚至贮存方式都会影响到药材的质量。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中药材的生产、加工炮制过程应严格管理,应加强中药材的栽培、生产加工炮制、保存、非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和销售规范的执行,严格执行GAP、GLP、GCP、GMP和GSP等系列质量管理规范。③加强中药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无论中药饮片,还是中成药,都应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加强其药理学、毒理学研究,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模型,厘清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无效杂质、毒性成分,可以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直接将有毒成份弃除,并在药物的说明书中应标明中药可能会出现的毒副作用,以警示临床医师及用药患者。
  3.注重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药
  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①辩证施治中医中药的精髓、生命力就在于它能辩证论治。不考慮患者实际情况,不进行辩证施治、不考虑配方遣药的君臣佐使,而按着西医西药的思维方式使用中药,以一方或一种中成药通治西医的某种“病”,是导致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重要原因。②重视个体差异患者所处地域、年龄、性别、体质、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也出现差异,运用中医中药治病就应“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根据患者所处地域、年龄、性别、体质、基础疾病等的不同,科学调整中药剂量的轻重、药味的多寡、使用疗程的长短,这样才能在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增强治疗效果。③重视中药复方配合减毒临床中常会有一些“偏方”,常使用来历不明、成分不清的草药,也中药致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又一重要原因。中药使用中,一定要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科学配伍用药。中医配方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杀”,采用多味中药混合一起搭配,其目的是增强疗效、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
  4.其他
  ①警惕临床已报道的致肝损害中药品种对已有多个临床报道出现肝损害的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在临床上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或者尽可能使用有同样功效的中药进行替代,在无其他选择、必须要使用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应要严格限制剂量及使用时间,与患者一起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②关注一些重要的临床指征通过统计临床资料发现,中药引发的药源性肝损害多为急性起病,而且多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其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腹胀、尿黄,少数病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灰白便、皮疹,与西药组相比,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临床中,当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如果肝功能确实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服中药并采取相应的保肝、护肝措施,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有法,王红艳.药源性肝损害189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5):43~44.
  [2]余琼华.42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J].医药导报,2011,30(2):256~257.
  [3]刘永英.43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584~585.
  [4]蔡克银,谢军.67例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3):1098~1099.
  [5]贺俊英.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94~195.
  [6]黄长亮.10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6:113.
  [7]李仲群,赵明聪.137例药源性肝损害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130~131.
  [8]刘树民.中药药物性肝损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20.
其他文献
钩体为广泛流行的人兽共患病——钩体病的病原体。目前,对钩体的致病及免疫分子机理的认识不甚清楚。赖型钩体56601株及哥本哈根株基因组测序表明,约60%的钩体预测基因的功能未知。因此,钩体的重要致病及免疫相关基因功能急需加强研究。 invA基因存在于致病的赖型钩体56601株及哥本哈根株中,信息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巴尔通体内的与编码侵袭能力相关蛋白IalA的基因等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以PCR扩增试
【摘要】大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一些实际案例和算法编程融入到教学中,改变上课形式和增加课下活动,增加了大学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数学学科;实际案例;学习兴趣;算法编程  【中图分类号】O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04-02  大学数学往往与枯燥、深奥、抽象、难学这些词联系在一
【摘要】文章主要利用语法的功能理论,对英汉文章中的替代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验证语法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在经过一系列的对比之后,不难看出汉语的语篇中大量运用了替代的手法,这也就说明替代手法并不是只有在英语的语篇中运用,作为语篇段落的一种衔接方式,该手法的运用范围极其广泛。文章主要介绍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将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为立足点,重点介绍对比汉英语篇中出现的各种替代方
本实验旨在通过了解神经干细胞表面是否表达移植抗原,哪些因素会影响移植抗原的表达,以及它们植入损伤脊髓后是否会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从而,从免疫学的角度,阐明用同种
本文对白根独活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白根独活中多糖的含量,以含量测定为主要指标考察提取工艺.此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白根独活中多
【摘要】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就是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职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临床医学专业是实践性强、实践技能要求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标准模糊、校院一体实训教学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教材开发混乱等现象严重阻碍了课证融合模式的推行,我校从明确考核评价标准、改进培养方案、加强双师教师培训、科学开发实训教材和实训场地等途径进行尝试,推进课证融合。
【摘要】課堂反馈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不同的反馈方式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纠正性反馈是外语教学中的常用手段,教师利用不同反馈方式间的互补功能,与纠正性反馈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反馈;反馈方式;纠正性反馈;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05-02  一、反馈与分类  反馈是指通过对系统行为和期待行为偏
【摘要】目的: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查询国内近年发表的教学成果总结,并就我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改革。结果与结论: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该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形式三方面执行。  【关键词】药事管理;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支持课题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课题“中药学(实验班)《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J2015066。  【中图分类号】R95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年来形成了飞跃性的发展,为了适应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随着时代更新发展的速度,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实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目前教学的改革和演练正在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这种大力推广促使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重视学科知识体系转化成,以典型工作任务结构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与工作技能相匹配的教学
【摘要】出国留学一般被认为是提高出国者外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留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也许不能实现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和口语能力的目的。本文将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态度、在目标国家的逗留时间,与留学生本人的留学年龄等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出国留学;口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