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丰富情感,成为人们所传颂的经典。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更加注重古诗词给人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和营造的意境,因此,古诗词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对一切皆充满新奇的年纪,而语文又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自身修养的培养更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情境教学;古诗词;感悟能力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小学生促进情感、智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还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营造出有趣的学习氛围。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古诗词中相应的字、句理解得更加深刻,也可以对身边诸多事物的领悟能力得到提高,领悟语言中所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从中汲取一定的精神力量。因此,为构建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并发挥出其最大化的价值作用,我以化诗为文、角色扮演以及引导学生贴近自然等方面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来简单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同时也希望这些教学方法对其他教师能够有所帮助。
一、 化诗为文,描写情境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诉说着最美的景象,表达着最真挚的情感,而文中常常出现“留白”的部分,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紧抓古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并对诗词进行改写、续写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并感受的更加真切。通过古诗词转化成文本,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感知能力,并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培养,使得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能够自主化诗为文,并对古诗词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为促使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用词的精妙,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与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接着,我对最后两句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瀑布从高山上倾斜下来的秀美景象。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特点和意境进行诗词的转化,以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有的学生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鸭挂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是腰包没带钱。”虽然诗的内涵没有多大的深意,但读起来却具有幽默诙谐之意,令人欢笑。还有的学生写出了一篇小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古诗词感悟更加深刻。
二、 角色扮演,融入情境
在小学阶段,因为此时期的学生具有极强的体验心和好奇心,对活动的参与度也是很高的,并且抱有强烈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实践活动的安排,并创设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以此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与教学内容相贴近,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到诗人的所思所想,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展现的意境,实现与诗中人物交流互通情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久客他乡,回家后却被反主为客的失落、感伤之情,我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情境,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了孩童、书童、村民以及诗人本身,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促使学生全方面的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把握地更加准确。在扮演过程中,有的学生泪流满面,有的学生伤感失落,这都体现出学生与诗人内心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交流,也让学生感受得更加深刻。
三、 贴近自然,亲临情境
古诗词中,诗人信手拈来的各种意象都离不开他们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由此也可知,自然生活中的景物就是创作的重要源泉。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为促使学生对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形成更加真实的感受,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走进自然、感受自然、认识自然,以此亲临情境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詩词中的意境,并在意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内在修养与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目的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得到有效观察,增强对意境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时,为促使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并能够正确地看待问题、挖掘事物的本质,我以诗中所描写的庐山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庐山奇特的美。接着我引导学生将图片与古诗联系起来,去真切地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接着为加深学生的体验,我组织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中景物的美,并对自己所观察到美景进行古诗仿写,以此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
总而言之,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将情境法融入古诗词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内在修养,也使得古诗词课堂充满教育内涵、充满诗意。
参考文献:
[1]董亚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0).
[2]吴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
作者简介:
易秉福,四川省泸州市,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白鹿中心小学校。
关键词:情境教学;古诗词;感悟能力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小学生促进情感、智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还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营造出有趣的学习氛围。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古诗词中相应的字、句理解得更加深刻,也可以对身边诸多事物的领悟能力得到提高,领悟语言中所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从中汲取一定的精神力量。因此,为构建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并发挥出其最大化的价值作用,我以化诗为文、角色扮演以及引导学生贴近自然等方面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来简单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同时也希望这些教学方法对其他教师能够有所帮助。
一、 化诗为文,描写情境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诉说着最美的景象,表达着最真挚的情感,而文中常常出现“留白”的部分,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紧抓古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并对诗词进行改写、续写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并感受的更加真切。通过古诗词转化成文本,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感知能力,并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培养,使得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能够自主化诗为文,并对古诗词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为促使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用词的精妙,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与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接着,我对最后两句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瀑布从高山上倾斜下来的秀美景象。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特点和意境进行诗词的转化,以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有的学生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鸭挂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是腰包没带钱。”虽然诗的内涵没有多大的深意,但读起来却具有幽默诙谐之意,令人欢笑。还有的学生写出了一篇小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古诗词感悟更加深刻。
二、 角色扮演,融入情境
在小学阶段,因为此时期的学生具有极强的体验心和好奇心,对活动的参与度也是很高的,并且抱有强烈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实践活动的安排,并创设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以此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与教学内容相贴近,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到诗人的所思所想,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展现的意境,实现与诗中人物交流互通情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久客他乡,回家后却被反主为客的失落、感伤之情,我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情境,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了孩童、书童、村民以及诗人本身,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促使学生全方面的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把握地更加准确。在扮演过程中,有的学生泪流满面,有的学生伤感失落,这都体现出学生与诗人内心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交流,也让学生感受得更加深刻。
三、 贴近自然,亲临情境
古诗词中,诗人信手拈来的各种意象都离不开他们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由此也可知,自然生活中的景物就是创作的重要源泉。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为促使学生对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形成更加真实的感受,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走进自然、感受自然、认识自然,以此亲临情境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詩词中的意境,并在意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内在修养与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目的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得到有效观察,增强对意境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时,为促使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并能够正确地看待问题、挖掘事物的本质,我以诗中所描写的庐山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庐山奇特的美。接着我引导学生将图片与古诗联系起来,去真切地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接着为加深学生的体验,我组织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中景物的美,并对自己所观察到美景进行古诗仿写,以此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
总而言之,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将情境法融入古诗词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内在修养,也使得古诗词课堂充满教育内涵、充满诗意。
参考文献:
[1]董亚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0).
[2]吴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
作者简介:
易秉福,四川省泸州市,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白鹿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