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老虎灶”到凉茶摊再到矿泉水,从一瓶舶来的碳酸饮料到“东方魔水”,饮料在我们的生活里似乎总是一个配角,但历史是一出大戏,配角也有自己的身世成谜。轻轻拧开一瓶饮料,升腾而出的,却是精彩程度丝毫不输主角的缤纷演技。
“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光听这首出自《沪江商业市景词》的打油诗,年轻人大概已经无法猜到,它描述的对象,是昔日遍布上海街头的“老虎灶”。
“老虎灶”为什么要以“老虎”为名?据上海文史专家薛理勇《“老虎灶”的来历》所说,与灶锅和烟囱有关:“上海早期熟水店为提高灶的热利用率,同时为使随时可以得到沸水,一般平排设计两眼大锅,在这两口锅后再设一更大的锅。两口大锅像两只虎眼,后一大锅像虎身,而插入屋顶的烟囱像虎尾,于是被称为‘老虎灶’。”
老虎灶的盛行,主要的目的不只是提供饮用水,在煤气不那么普及的年代,它还肩负着寻常百姓人家所有的日用开水——不便烧柴烧稻草烧水的岁月,拎上几只热水瓶去“老虎灶”打开水,是一道日常风景线。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时期,全上海市共有2000多只“老虎灶”。
但它又远远不只是一个热水站,还兼具了一点“茶馆店”的功能。上海市的最后一只“老虎灶”,直到2013年才完全退出市场。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即便煤气、热水器早已普及,这最后一只烧柴的“老虎灶”依然有人气:“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壶紫砂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汤,热水现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是不输戏院人气的。”
80后的记忆里早已没有了“老虎灶”。但小时候在公园玩耍的80后们,应该见过“前瓶装时代”流行一时的饮料:凉茶摊。游玩公园又热又渴准备回家的时候,准会见到公园门口,一个老爷爷摆出来的凉茶摊——格局很小,也就一张折叠桌打开,上面随意地放着四五个玻璃杯,杯子里是早已经冲泡好,正在放凉的茶水,有时候是红茶,有时候是茉莉花茶。那时候的一角钱还没有变成硬币,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咖啡色的角票,就能换一杯解暑的凉茶。喝完了把杯子还给老爷爷,会被他放到脚旁边一只红色的塑料桶里。塑料桶里装着消毒水,浸一浸,再泡下一杯,算是达到卫生要求。
瓶装饮料尚未多样化的年代,80后们也很善于自己炮制饮料: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菊花晶”与“红茶菌”,前者是本土初代“果珍”,后者使用的“菌膜”看起来有点可怕,但做出来的饮料却酸酸甜甜,据说还有点保健作用。
而80后记忆中最深刻的带点甜味的饮料,莫过于两种:正广和的盐汽水,还有被昵称为“红宝”的利乐包装橘子水。小时候还不太知道,一种风靡全球的“甜水”,马上也将席卷全中国。
印象中第一次喝这种叫作“可口可乐”的甜水,是在上海西郊公园。从父亲手里接过红色易拉罐,尚不知如何打开。拉开拉环,猛灌上几口,倒没有被它接近于咳嗽药水的怪味和二氧化碳气泡吓到,正甘之如饴间,口腔里仿佛有一只小虫正在激烈跳跃——以为中头彩喝到了不卫生的饮料,吐出来一看却不是苍蝇,是一只拼命挣扎着的蜜蜂——原来是公园里的“嗜糖”小动物,寻味而来。自此,可口可乐的味道便与蜜蜂的记忆捆绑在了一起。
那时候还不知道,其实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曾在上海设立工厂,在1940年代,上海的工厂还成为可口可乐在海外最大的工厂,直到1948年撤出中国。再回来,则要等到30年后——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这一协议,也使得可口可乐成为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家外企。
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尚未重新在中国建立起来之前,1979年起,就先采用寄售方式,从美国运来可乐,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这瓶可乐,也由此见证了中美正式建交。
童年印象中,可口可乐并不容易在烟纸店里买到,反而会出现在一些旅游景点。这种疑惑,很多年后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里找到了答案:
“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可口可乐开始它漫长而愉快的征服中国消费者的旅程。似乎在起初,中国人并不喜欢那类似咳嗽糖浆的味道。此时,可口可乐公司又让人们见识了什么叫商品促销。每当周末,可口可乐的职员就举着标有可口可乐商标的彩色气球,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五毛钱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一时间人潮如涌。……这种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北京的一些报纸杂志立刻发表文章,抨击可口可乐,称这种做法‘侵入中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營方式’;一家日报还在内参上登出文章——《‘可口’未必‘可乐’》,文章列举了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数条罪状。很快,上面来了指令:可口可乐被严格地限制在外国人圈子中销售,‘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 这个禁令执行了将近一年,让美国人很是沮丧,后来,经过中国合作方的再三争取,它才又获准恢复内销。”
眼见可口可乐风靡大江南北,中国厂商也有不少效仿之作:成都天府可乐、河南少林可乐、杭州西湖可乐、上海幸福可乐、非常可乐、咖啡可乐、蓝带可乐、爽口可乐……前不久,记者还喝到了青岛出产,带有白芷、丁香等中草药成分的崂山可乐——味道嘛,就像可乐里加了香草奶盖。
然而在中国本土的“甜水”市场,最成功的却不是以上任何一家“可乐”企业,而是一飞冲天、留名青史的“健力宝”。
80后记忆里的凉茶摊
“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光听这首出自《沪江商业市景词》的打油诗,年轻人大概已经无法猜到,它描述的对象,是昔日遍布上海街头的“老虎灶”。
“老虎灶”为什么要以“老虎”为名?据上海文史专家薛理勇《“老虎灶”的来历》所说,与灶锅和烟囱有关:“上海早期熟水店为提高灶的热利用率,同时为使随时可以得到沸水,一般平排设计两眼大锅,在这两口锅后再设一更大的锅。两口大锅像两只虎眼,后一大锅像虎身,而插入屋顶的烟囱像虎尾,于是被称为‘老虎灶’。”
老虎灶的盛行,主要的目的不只是提供饮用水,在煤气不那么普及的年代,它还肩负着寻常百姓人家所有的日用开水——不便烧柴烧稻草烧水的岁月,拎上几只热水瓶去“老虎灶”打开水,是一道日常风景线。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时期,全上海市共有2000多只“老虎灶”。
但它又远远不只是一个热水站,还兼具了一点“茶馆店”的功能。上海市的最后一只“老虎灶”,直到2013年才完全退出市场。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即便煤气、热水器早已普及,这最后一只烧柴的“老虎灶”依然有人气:“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壶紫砂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汤,热水现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是不输戏院人气的。”
80后的记忆里早已没有了“老虎灶”。但小时候在公园玩耍的80后们,应该见过“前瓶装时代”流行一时的饮料:凉茶摊。游玩公园又热又渴准备回家的时候,准会见到公园门口,一个老爷爷摆出来的凉茶摊——格局很小,也就一张折叠桌打开,上面随意地放着四五个玻璃杯,杯子里是早已经冲泡好,正在放凉的茶水,有时候是红茶,有时候是茉莉花茶。那时候的一角钱还没有变成硬币,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咖啡色的角票,就能换一杯解暑的凉茶。喝完了把杯子还给老爷爷,会被他放到脚旁边一只红色的塑料桶里。塑料桶里装着消毒水,浸一浸,再泡下一杯,算是达到卫生要求。
瓶装饮料尚未多样化的年代,80后们也很善于自己炮制饮料: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菊花晶”与“红茶菌”,前者是本土初代“果珍”,后者使用的“菌膜”看起来有点可怕,但做出来的饮料却酸酸甜甜,据说还有点保健作用。
风靡世界的“甜水”
而80后记忆中最深刻的带点甜味的饮料,莫过于两种:正广和的盐汽水,还有被昵称为“红宝”的利乐包装橘子水。小时候还不太知道,一种风靡全球的“甜水”,马上也将席卷全中国。
印象中第一次喝这种叫作“可口可乐”的甜水,是在上海西郊公园。从父亲手里接过红色易拉罐,尚不知如何打开。拉开拉环,猛灌上几口,倒没有被它接近于咳嗽药水的怪味和二氧化碳气泡吓到,正甘之如饴间,口腔里仿佛有一只小虫正在激烈跳跃——以为中头彩喝到了不卫生的饮料,吐出来一看却不是苍蝇,是一只拼命挣扎着的蜜蜂——原来是公园里的“嗜糖”小动物,寻味而来。自此,可口可乐的味道便与蜜蜂的记忆捆绑在了一起。
那时候还不知道,其实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曾在上海设立工厂,在1940年代,上海的工厂还成为可口可乐在海外最大的工厂,直到1948年撤出中国。再回来,则要等到30年后——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这一协议,也使得可口可乐成为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家外企。
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尚未重新在中国建立起来之前,1979年起,就先采用寄售方式,从美国运来可乐,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这瓶可乐,也由此见证了中美正式建交。
童年印象中,可口可乐并不容易在烟纸店里买到,反而会出现在一些旅游景点。这种疑惑,很多年后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里找到了答案:
“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可口可乐开始它漫长而愉快的征服中国消费者的旅程。似乎在起初,中国人并不喜欢那类似咳嗽糖浆的味道。此时,可口可乐公司又让人们见识了什么叫商品促销。每当周末,可口可乐的职员就举着标有可口可乐商标的彩色气球,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五毛钱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一时间人潮如涌。……这种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北京的一些报纸杂志立刻发表文章,抨击可口可乐,称这种做法‘侵入中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營方式’;一家日报还在内参上登出文章——《‘可口’未必‘可乐’》,文章列举了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数条罪状。很快,上面来了指令:可口可乐被严格地限制在外国人圈子中销售,‘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 这个禁令执行了将近一年,让美国人很是沮丧,后来,经过中国合作方的再三争取,它才又获准恢复内销。”
眼见可口可乐风靡大江南北,中国厂商也有不少效仿之作:成都天府可乐、河南少林可乐、杭州西湖可乐、上海幸福可乐、非常可乐、咖啡可乐、蓝带可乐、爽口可乐……前不久,记者还喝到了青岛出产,带有白芷、丁香等中草药成分的崂山可乐——味道嘛,就像可乐里加了香草奶盖。
然而在中国本土的“甜水”市场,最成功的却不是以上任何一家“可乐”企业,而是一飞冲天、留名青史的“健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