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经济增长理念的演进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应该更关注穷人是否会受益,即重视益贫式增长。并以五等分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东北地区及其所涵盖的三省近25年来经济发展的益贫效果进行了检验。同时,对促进益贫式增长的政策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稳定的经济增长及推进市场一体化是促进益贫式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关键词]益贫式增长;东北地区;市场一体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039
1 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问题发展相对较缓,个别地方依然存在着贫困和居民获得感不高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人民幸福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中国东北地区1992—2016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的角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益贫性进行讨论。
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得益会自动扩散到全社会各阶层和各部门,因此所有收入群体将自动从经济增长中受益,这就是“滴漏式增长”理论,也被总结为“先增长后再分配”战略。“滴漏式增长”理论为新自由主义学派所奉行。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其框架下穷人福利的改善取决于经济的涓滴效应。受“滴漏式增長”理论的影响,早期的贫困减除实践立足于谋求实现持久和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各国的减贫实践来看,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能被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实际上有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甚至可能伴随着穷人福利水平的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贫困化增长”。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涓滴效应并没有出现,学者们开始反思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和贫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增长的成果如何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进行分配引起了人们对有利于穷人经济增长模式的关注,并日益成为政策讨论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提出了三大减贫策略,强调应创造机会让穷人参与到经济增长中去。该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益贫式增长”,但是其内容体现了益贫式增长的理念,即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更加关注穷人是否会从增长中受益, 寻求更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方式。1997年“益贫式增长”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英国国际发展白皮书中。2000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益贫式增长的概念,指出应该以此为依据制定世界银行的减贫政策并指导各国的减贫实践,益贫式增长开始盛行。益贫式增长模式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分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我国过去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过程中发挥了支柱性的作用,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南移,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如何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的益贫式增长显得格外重要。
2 益贫式增长的测度
益贫式增长的严格定义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益贫式增长是指穷人的绝对收入高于非穷人的绝对收入,这种益贫式增长要想实现十分困难,在现实当中几乎无法遇到;相对益贫式增长是指穷人收入的增长率超过非穷人收入的增长率,即增长要偏向于支持穷人,这种定义方式对比于绝对来说,更容易实现,且也符合更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理念。因此,采用相对定义的益贫式增长被广泛采用,Kakwani 和 Pernia ( 2000) 、Ravallion 和 Chen ( 2003)以及 Kakwani 和 Son ( 2007) 的益贫式增长研究均是基于相对定义。
考虑到研究内容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相对定义的益贫式增长,并基于Kakwani等(2003)提出的益贫式测度方法,以益贫式指数即贫困人口和富裕人口的收入比值变化来判断益贫程度。具体的测度公式为:
其中,t表示的是年份,PPGt就是t年份的益贫式指数,PI表示的是将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按五等分分组后的最低20%人口的人均收入,以此代表穷人的收入。RI表示的是五等分后的最高20%人口的人均收入,以此代表富裕人口的收入。
当PPGt>0时,说明相较于上一年,该年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增长率大于高收入人口的收入增长率,即增长是益贫的;若等于0,既不益贫也不反贫;若小于0,则说明是反贫的。
3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检验
3.1 数据说明
文章根据上述益贫式增长测度方法,基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统计年鉴,整理出1991—2016年共26年的我国东北三省的城镇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部分年份可支配收入无法查询,以实际收入替代)的分组数据。从微观层面,详细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益贫式增长进行测度,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的益贫式增长是否存在。
3.2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情况及趋势分析
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计算结果来看,自1992年以来,图1反映的是中国东北地区及其所涵盖的三省区的益贫式指数变化情况及时间趋势。由图可知,东北地区益贫情况有以下一些趋势:第一,东北及其所涵盖的三省区的益贫变化情况大体一致,这与东北三省之间,地理环境、人才去留、经济发展状况等没有太大的差别是分不开的。就整体来看,在25年间益贫式指数为负即出现反贫年份的频率越来越少,经济发展整体向着益贫的方向迈进。第二,从2002年左右开始,益贫式指数出现较大的波动,到2006年左右波动开始逐渐变小,经济发展的益贫效果逐渐趋于稳定。根据国家宏观政策,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 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留住甚至引进大量的人才、资本,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经济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同时,有利于给大量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因此,经济发展的益贫情况与国家政策的发布基本吻合。 4 东北地区促进益贫式增长的政策分析
从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年份与不利于益贫式增长的年份对比以及对促进益贫式增长的机制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有利于益贫式增长的政策。
第一,稳定的经济增长必不可少。只有不断地将蛋糕做大,居民收入才能实现持续增长,穷人也才能有更多机会获取经济增长的利益。图2是根据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统计年鉴所做的三省在1992—2016年的经济增速折线图。可以看出,三省在经济的低谷期时,益贫式指数也大概率为负。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图2显示,该省在1993年、1994年及1997—2002年经济增速相对较低,而此时的益贫式指数也绝大多数为负。同时,当经济波动较大时,益贫式指数的波动也较为剧烈。在2000—2007年,三省的经济增速持续上涨,已引起了益贫式指数的大幅度波动,而在2012年以后黑龙江和吉林的增速开始变稳定,益贫式指数也开始趋向稳定。因此,若想实现相对稳定的益贫式增长,保持经济平稳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推进各省内部及省区之间的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是相对于市场之间的分割和差异而言的。市场的分割,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会产生不利影响。相反,若各地区之间打破贸易壁垒,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将会充分利用各地区不同资源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土地及技术专长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使各地区的优势实现互补,激发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同时,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会使穷人获取更多的利益。下面从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1)商品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一方面,统一的商品大市场的建立会使商品在区域之间的流通与交易更为便捷,从而使得各地区商品的交易量大幅度增加。而其中农产品及其他低技术商品交易量的增加,会使得农民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地区间贸易壁垒的消除,部分地区的一些商品因供应量稀少,而使价格偏高的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同类商品的竞争增加,商品价格会根据各区域整体的状况,而达到一个最优的水平。这就使得穷人的支出进一步减少。可見,商品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商品的供需情况,进一步使得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与支出发生变化,从而促进益贫式增长。
(2)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推进。良好的资本市场条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可以通过加快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其筹资功能,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例如,资本市场一体化使得资本流动加快,从而使资本从密集的地区,更加快速地流向稀缺的地区。对这些资本稀缺地区投资的加大,会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率及收入水平。
(3)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是相对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和差异而言的。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在不同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上, 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差异, 会形成不同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加深,会使得劳动者根据工资水平从劳动力密集区向劳动力稀缺区进行更为方便、快捷的迁移流动,这会使得一些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5 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左右增量并举,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之际,大力推进“益贫式增长”,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地惠及各阶层人民,特别是穷人,正是我国即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使用东北地区近25年间的经济数据,发现东北三省正在逐渐向着持续、稳定的益贫式增长道路迈进。基于此,文章继续探索有利于实现益贫式增长的政策,发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及打破地区间的各种壁垒,促进市场整合,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是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益贫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范从来.益贫式增长与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J].经济研究,2017,52(12):14-16.
[2]周华.益贫式增长的定义、度量与策略研究——文献回顾[J].管理世界,2008(4):160-166.
[3]张庆红.益贫式增长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3):5-12.
[4]常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世纪桥,2017(9):80-81.
[5]赵锦春,范从来.贸易自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益贫式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8(11):116-134,137.
[6]韩军辉,闫姗娜.民生科技发展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8,38(3):62-64.
[7]RAVALLION M,CHEN S. Measuring pro-poor growth[J]. Economics letters,2003,78(1).
[8]SON H. Global estimates of pro-poor growth[J]. World development,2007,36(6).
[关键词]益贫式增长;东北地区;市场一体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039
1 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问题发展相对较缓,个别地方依然存在着贫困和居民获得感不高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人民幸福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中国东北地区1992—2016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的角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益贫性进行讨论。
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得益会自动扩散到全社会各阶层和各部门,因此所有收入群体将自动从经济增长中受益,这就是“滴漏式增长”理论,也被总结为“先增长后再分配”战略。“滴漏式增长”理论为新自由主义学派所奉行。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其框架下穷人福利的改善取决于经济的涓滴效应。受“滴漏式增長”理论的影响,早期的贫困减除实践立足于谋求实现持久和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各国的减贫实践来看,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能被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实际上有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甚至可能伴随着穷人福利水平的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贫困化增长”。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涓滴效应并没有出现,学者们开始反思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和贫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增长的成果如何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进行分配引起了人们对有利于穷人经济增长模式的关注,并日益成为政策讨论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提出了三大减贫策略,强调应创造机会让穷人参与到经济增长中去。该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益贫式增长”,但是其内容体现了益贫式增长的理念,即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更加关注穷人是否会从增长中受益, 寻求更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方式。1997年“益贫式增长”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英国国际发展白皮书中。2000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益贫式增长的概念,指出应该以此为依据制定世界银行的减贫政策并指导各国的减贫实践,益贫式增长开始盛行。益贫式增长模式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分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我国过去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过程中发挥了支柱性的作用,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南移,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如何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的益贫式增长显得格外重要。
2 益贫式增长的测度
益贫式增长的严格定义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益贫式增长是指穷人的绝对收入高于非穷人的绝对收入,这种益贫式增长要想实现十分困难,在现实当中几乎无法遇到;相对益贫式增长是指穷人收入的增长率超过非穷人收入的增长率,即增长要偏向于支持穷人,这种定义方式对比于绝对来说,更容易实现,且也符合更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理念。因此,采用相对定义的益贫式增长被广泛采用,Kakwani 和 Pernia ( 2000) 、Ravallion 和 Chen ( 2003)以及 Kakwani 和 Son ( 2007) 的益贫式增长研究均是基于相对定义。
考虑到研究内容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相对定义的益贫式增长,并基于Kakwani等(2003)提出的益贫式测度方法,以益贫式指数即贫困人口和富裕人口的收入比值变化来判断益贫程度。具体的测度公式为:
其中,t表示的是年份,PPGt就是t年份的益贫式指数,PI表示的是将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按五等分分组后的最低20%人口的人均收入,以此代表穷人的收入。RI表示的是五等分后的最高20%人口的人均收入,以此代表富裕人口的收入。
当PPGt>0时,说明相较于上一年,该年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增长率大于高收入人口的收入增长率,即增长是益贫的;若等于0,既不益贫也不反贫;若小于0,则说明是反贫的。
3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检验
3.1 数据说明
文章根据上述益贫式增长测度方法,基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统计年鉴,整理出1991—2016年共26年的我国东北三省的城镇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部分年份可支配收入无法查询,以实际收入替代)的分组数据。从微观层面,详细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益贫式增长进行测度,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的益贫式增长是否存在。
3.2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情况及趋势分析
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计算结果来看,自1992年以来,图1反映的是中国东北地区及其所涵盖的三省区的益贫式指数变化情况及时间趋势。由图可知,东北地区益贫情况有以下一些趋势:第一,东北及其所涵盖的三省区的益贫变化情况大体一致,这与东北三省之间,地理环境、人才去留、经济发展状况等没有太大的差别是分不开的。就整体来看,在25年间益贫式指数为负即出现反贫年份的频率越来越少,经济发展整体向着益贫的方向迈进。第二,从2002年左右开始,益贫式指数出现较大的波动,到2006年左右波动开始逐渐变小,经济发展的益贫效果逐渐趋于稳定。根据国家宏观政策,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 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留住甚至引进大量的人才、资本,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经济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同时,有利于给大量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因此,经济发展的益贫情况与国家政策的发布基本吻合。 4 东北地区促进益贫式增长的政策分析
从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年份与不利于益贫式增长的年份对比以及对促进益贫式增长的机制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有利于益贫式增长的政策。
第一,稳定的经济增长必不可少。只有不断地将蛋糕做大,居民收入才能实现持续增长,穷人也才能有更多机会获取经济增长的利益。图2是根据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统计年鉴所做的三省在1992—2016年的经济增速折线图。可以看出,三省在经济的低谷期时,益贫式指数也大概率为负。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图2显示,该省在1993年、1994年及1997—2002年经济增速相对较低,而此时的益贫式指数也绝大多数为负。同时,当经济波动较大时,益贫式指数的波动也较为剧烈。在2000—2007年,三省的经济增速持续上涨,已引起了益贫式指数的大幅度波动,而在2012年以后黑龙江和吉林的增速开始变稳定,益贫式指数也开始趋向稳定。因此,若想实现相对稳定的益贫式增长,保持经济平稳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推进各省内部及省区之间的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是相对于市场之间的分割和差异而言的。市场的分割,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会产生不利影响。相反,若各地区之间打破贸易壁垒,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将会充分利用各地区不同资源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土地及技术专长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使各地区的优势实现互补,激发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同时,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会使穷人获取更多的利益。下面从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1)商品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一方面,统一的商品大市场的建立会使商品在区域之间的流通与交易更为便捷,从而使得各地区商品的交易量大幅度增加。而其中农产品及其他低技术商品交易量的增加,会使得农民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地区间贸易壁垒的消除,部分地区的一些商品因供应量稀少,而使价格偏高的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同类商品的竞争增加,商品价格会根据各区域整体的状况,而达到一个最优的水平。这就使得穷人的支出进一步减少。可見,商品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商品的供需情况,进一步使得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与支出发生变化,从而促进益贫式增长。
(2)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推进。良好的资本市场条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可以通过加快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其筹资功能,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例如,资本市场一体化使得资本流动加快,从而使资本从密集的地区,更加快速地流向稀缺的地区。对这些资本稀缺地区投资的加大,会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率及收入水平。
(3)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是相对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和差异而言的。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在不同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上, 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差异, 会形成不同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加深,会使得劳动者根据工资水平从劳动力密集区向劳动力稀缺区进行更为方便、快捷的迁移流动,这会使得一些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5 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左右增量并举,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之际,大力推进“益贫式增长”,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地惠及各阶层人民,特别是穷人,正是我国即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使用东北地区近25年间的经济数据,发现东北三省正在逐渐向着持续、稳定的益贫式增长道路迈进。基于此,文章继续探索有利于实现益贫式增长的政策,发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及打破地区间的各种壁垒,促进市场整合,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是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益贫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范从来.益贫式增长与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J].经济研究,2017,52(12):14-16.
[2]周华.益贫式增长的定义、度量与策略研究——文献回顾[J].管理世界,2008(4):160-166.
[3]张庆红.益贫式增长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3):5-12.
[4]常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世纪桥,2017(9):80-81.
[5]赵锦春,范从来.贸易自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益贫式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8(11):116-134,137.
[6]韩军辉,闫姗娜.民生科技发展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8,38(3):62-64.
[7]RAVALLION M,CHEN S. Measuring pro-poor growth[J]. Economics letters,2003,78(1).
[8]SON H. Global estimates of pro-poor growth[J]. World development,200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