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主要涉及了大学管理的集权与分权关系问题。文章分析了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特点和模式,以及影响多校区管理的内外在因素,重点提出了多校区管理应把握的原则,系统解决其引发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多校区 二级学院 大学管理
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大批高校合并办学,也有一些高校开辟了新校区,许多高校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与单校区大学相对应,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但只有一个统一名称、一个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大学。从单校区大学发展为多校区大学,使这类高校增加了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分校区之间在空间上相隔一定的距离,这类高校也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问题。广东省十余所高校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在广州市番禺区建设了较大规模的新校区;另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发展建成了各自的新校区。尽管多校区大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从长远来看未必是最佳模式。面对现实,如何建立适应多校区办学的院系教学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系统解决多校区引发的矛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多校区的管理特点和模式
多校区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当前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大学管理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与单校区大学相比,多校区大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区空间分散化,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相隔一定距离,老校区位于市区,由于城市建设原因,周边建设用地紧张,择地新建校区势所必然。二是学科多,学科发展综合化,多校区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使学科更加综合,因此无论大学合并,或新建校区,多校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追求学科综合,扩展办学的空间。三是人员多,无论是教职工人数,还是学生的数量,多校区大学都比单一校区有大幅度增加,办学规模急剧增大,办学规模扩大化,这是最明显的一点。
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高校通常实行校、院、系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学院管理系。在一校一区的高校,学校分布范围小,师生居住相对集中,校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布置或检查工作比校方便,师生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意见。多校区办学的高校由于地域分散,其管理的跨度加大,教师一般不愿意常住新校区,更不愿到校区安置家庭,因而师生课外接触机会少。很多教授是逢课到校,其余时间不照面。学生与任课老师见面或交流也限于专业学习方面,而在其他方面则缺乏教师“人文关怀”。不少学校的新建校区学生构成单一,往往都是低年级学生,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不同系别和不同专业学生接触不多,使新建校区学生失去了天然“启蒙导师”(师兄、师姐)的关心和帮助。多校区管理过程中缺乏这种方便的优势,往往需要设置派出机构,增加了管理层次。二是资源共享困难,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通常分别在各个校区建造一定的场馆,添置必需的设备、图书等供相应校区所在单位使用。但是对于某校区而言,专业和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有些设备的使用频率较低,其它校区的学生利用这些尚有余力的资源的机会少,客观上造成设备重复添置,资源未能共享。校区之间的交通费用高,长年累月从不间断,花费惊人;学校的校区间通信费用、设施建设费用幅度增加很大。三是信息沟通滞后,学校的有些任务可以在一个校区内完成,有些工作则需要其它校区的配合和支持,有些问题需要校领导直接协调。但多校区大学由于各个校区地域上的差别和专业上的不同,各自都按照本身的要求开展工作,校区之间的交流较少,互相了解不够,以至有些苗头性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往往在事故发生后,严重问题暴露,才反馈给校领导,以至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多校区管理应把握的原则
通过以上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多校区的建设和管理应把握以下的原则:
1.发展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多校区大学建设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应该在发展中步解决。多校区建设要遵循学校总体的战略规划,既要考虑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又要兼顾现有教育学资源布局的充分利用,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急于求成,一切举措都应以有利于各校区和谐发展为准,实现人文关系、师生关系、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
2.效益原则。多校区大学建设必须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充分提高各校区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充分利用办学空间和资源。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机构改革,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师资队伍共享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的提高。
3.法制化和规范化原则。法制化和规范化改革应是多校区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实施依法治校,有利于理顺学校多校区之间内部关系,平衡各方面利益诉求,有利于化解多校区大学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多校区办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这是保证学校长治久安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总 结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总要在不定时期内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发展机遇。譬如形势的变化导致办学政策的调整,规模的变化使校区萎缩或扩大。客观分析得出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如果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大胆寻找和抓住机遇,大学的发展就可能进入新的阶段,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分类号: G473.3 文献标识码: A
参考文献:
[1]罗晨旻,吴业春.多校区大学文化整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期.
[2]丁纯杰.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06年10期.
[3]王胜本,尹海华.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4]徐光华,刘俊民,鲁鸣等.关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基本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2007年12期.
[5]韩晓勤,闫军,郑海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实践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7年6期.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多校区 二级学院 大学管理
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大批高校合并办学,也有一些高校开辟了新校区,许多高校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与单校区大学相对应,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但只有一个统一名称、一个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大学。从单校区大学发展为多校区大学,使这类高校增加了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分校区之间在空间上相隔一定的距离,这类高校也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问题。广东省十余所高校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在广州市番禺区建设了较大规模的新校区;另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发展建成了各自的新校区。尽管多校区大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从长远来看未必是最佳模式。面对现实,如何建立适应多校区办学的院系教学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系统解决多校区引发的矛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多校区的管理特点和模式
多校区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当前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大学管理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与单校区大学相比,多校区大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区空间分散化,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相隔一定距离,老校区位于市区,由于城市建设原因,周边建设用地紧张,择地新建校区势所必然。二是学科多,学科发展综合化,多校区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使学科更加综合,因此无论大学合并,或新建校区,多校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追求学科综合,扩展办学的空间。三是人员多,无论是教职工人数,还是学生的数量,多校区大学都比单一校区有大幅度增加,办学规模急剧增大,办学规模扩大化,这是最明显的一点。
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高校通常实行校、院、系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学院管理系。在一校一区的高校,学校分布范围小,师生居住相对集中,校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布置或检查工作比校方便,师生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意见。多校区办学的高校由于地域分散,其管理的跨度加大,教师一般不愿意常住新校区,更不愿到校区安置家庭,因而师生课外接触机会少。很多教授是逢课到校,其余时间不照面。学生与任课老师见面或交流也限于专业学习方面,而在其他方面则缺乏教师“人文关怀”。不少学校的新建校区学生构成单一,往往都是低年级学生,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不同系别和不同专业学生接触不多,使新建校区学生失去了天然“启蒙导师”(师兄、师姐)的关心和帮助。多校区管理过程中缺乏这种方便的优势,往往需要设置派出机构,增加了管理层次。二是资源共享困难,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通常分别在各个校区建造一定的场馆,添置必需的设备、图书等供相应校区所在单位使用。但是对于某校区而言,专业和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有些设备的使用频率较低,其它校区的学生利用这些尚有余力的资源的机会少,客观上造成设备重复添置,资源未能共享。校区之间的交通费用高,长年累月从不间断,花费惊人;学校的校区间通信费用、设施建设费用幅度增加很大。三是信息沟通滞后,学校的有些任务可以在一个校区内完成,有些工作则需要其它校区的配合和支持,有些问题需要校领导直接协调。但多校区大学由于各个校区地域上的差别和专业上的不同,各自都按照本身的要求开展工作,校区之间的交流较少,互相了解不够,以至有些苗头性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往往在事故发生后,严重问题暴露,才反馈给校领导,以至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多校区管理应把握的原则
通过以上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多校区的建设和管理应把握以下的原则:
1.发展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多校区大学建设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应该在发展中步解决。多校区建设要遵循学校总体的战略规划,既要考虑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又要兼顾现有教育学资源布局的充分利用,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急于求成,一切举措都应以有利于各校区和谐发展为准,实现人文关系、师生关系、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
2.效益原则。多校区大学建设必须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充分提高各校区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充分利用办学空间和资源。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机构改革,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师资队伍共享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的提高。
3.法制化和规范化原则。法制化和规范化改革应是多校区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实施依法治校,有利于理顺学校多校区之间内部关系,平衡各方面利益诉求,有利于化解多校区大学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多校区办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这是保证学校长治久安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总 结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总要在不定时期内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发展机遇。譬如形势的变化导致办学政策的调整,规模的变化使校区萎缩或扩大。客观分析得出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如果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大胆寻找和抓住机遇,大学的发展就可能进入新的阶段,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分类号: G473.3 文献标识码: A
参考文献:
[1]罗晨旻,吴业春.多校区大学文化整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期.
[2]丁纯杰.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06年10期.
[3]王胜本,尹海华.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4]徐光华,刘俊民,鲁鸣等.关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基本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2007年12期.
[5]韩晓勤,闫军,郑海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实践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7年6期.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