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故已经在部分高职院校逐步展开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相融性探索。本文在以郑州部分高职院校为例的基础上,分析校企合作所面临合作模式僵化,层次不够深入,政府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教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建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绪论
目前高校教育重理论而轻實践与社会发展脱节,以致于培养的学生大多都是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甚至于很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深深的挫败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上大学无用论”的声音。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好校企合作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法宝,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本文结合郑州部分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教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高校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就对部分郑州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虽然运用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企业实习基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企业与学校缺乏利益契合点,校企合作热情度不高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0%企业愿意提供实习机会,但其中超过50%的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开展真正的校企合作。原因如下: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但在短期内,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看不到实际效益,缺乏合作的动力;大部分教师的授课仍然以理论为主,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并没有税收的优惠和经济的补偿。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
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合作层次较低、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原因是:对如何有效开展合作的细节并无涉及;也没有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合作层次仅限于到企业参观、实习,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期合作机制;而且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都没有达成一致,教师没有深入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也没有进入学校任教,只是浮于表面。
(三)校企双方合作交流不畅
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都是各取所需、临时结合,学校为了招生联系企业,企业也是急需用人时才去寻求合作,并没有专门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对接;政府也没有具体引导政策、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导致校企合作层次较浅,无法达到深度合作。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为了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培养出真正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创新型人才,本文就五个方面探索了基于校企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加强对校企合作认识,促使校企合作利益统一
目前校企合作并未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运作机制不同,利益不一致。企业目的是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学校更多的是考虑利用校企合作招揽生源,所以要想真正促使校企双方合作,必须要使企业认识到自身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力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企业也能节省人力成本。
(二)强化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课程体系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采取“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学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进行教学内容,企业教学让具备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教师,师徒“一对一”授课,采取“实践?理论?实践”循环的轮岗操作,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并重,使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建立符合“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
为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优化原来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加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的企业综合实践成绩,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严格记录、检验学生各项成绩。企业综合实践成绩的比例可逐年加大,至少占40%。通过不同层次综合实践突出以“能力本位”代替“学历本位”,更精准地培养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彼此脱节的尴尬境遇,从而切实帮助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实践之中,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四)构建基于“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引派结合,校企互通”的思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首先,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体系,再次,派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实习或综合实训,以满足“任务导向,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技能的要求。最后,构建“以教学实训基地为依托,根据岗位特点让拥有不同工种实践经验的企业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技能训练,使教学与生产、实践与技能、核心课程与岗位能力、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实现“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做好校企合作“桥梁”
校企合作热情度不高、合作层次较浅,需要政府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结合区域政府经济发展情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们难以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去解决问题。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彼此脱节的尴尬境遇,可以更精准地根据企业需求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缩短学生的适岗时间,为企业培养真正适合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6):1214.
[2]吴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241242.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王静(198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通信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大数据隐私保护、移动web搜索;李梦雪(1990),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云计算资源分配、移动web搜索;李贤(198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多源信息融合、数据隐私保护、图像处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绪论
目前高校教育重理论而轻實践与社会发展脱节,以致于培养的学生大多都是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甚至于很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深深的挫败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上大学无用论”的声音。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好校企合作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法宝,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本文结合郑州部分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教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高校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就对部分郑州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虽然运用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企业实习基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企业与学校缺乏利益契合点,校企合作热情度不高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0%企业愿意提供实习机会,但其中超过50%的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开展真正的校企合作。原因如下: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但在短期内,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看不到实际效益,缺乏合作的动力;大部分教师的授课仍然以理论为主,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并没有税收的优惠和经济的补偿。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
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合作层次较低、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原因是:对如何有效开展合作的细节并无涉及;也没有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合作层次仅限于到企业参观、实习,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期合作机制;而且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都没有达成一致,教师没有深入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也没有进入学校任教,只是浮于表面。
(三)校企双方合作交流不畅
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都是各取所需、临时结合,学校为了招生联系企业,企业也是急需用人时才去寻求合作,并没有专门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对接;政府也没有具体引导政策、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导致校企合作层次较浅,无法达到深度合作。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为了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培养出真正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创新型人才,本文就五个方面探索了基于校企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加强对校企合作认识,促使校企合作利益统一
目前校企合作并未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运作机制不同,利益不一致。企业目的是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学校更多的是考虑利用校企合作招揽生源,所以要想真正促使校企双方合作,必须要使企业认识到自身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力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企业也能节省人力成本。
(二)强化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课程体系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采取“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学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进行教学内容,企业教学让具备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教师,师徒“一对一”授课,采取“实践?理论?实践”循环的轮岗操作,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并重,使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建立符合“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
为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优化原来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加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的企业综合实践成绩,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严格记录、检验学生各项成绩。企业综合实践成绩的比例可逐年加大,至少占40%。通过不同层次综合实践突出以“能力本位”代替“学历本位”,更精准地培养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彼此脱节的尴尬境遇,从而切实帮助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实践之中,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四)构建基于“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引派结合,校企互通”的思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首先,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体系,再次,派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实习或综合实训,以满足“任务导向,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技能的要求。最后,构建“以教学实训基地为依托,根据岗位特点让拥有不同工种实践经验的企业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技能训练,使教学与生产、实践与技能、核心课程与岗位能力、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实现“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做好校企合作“桥梁”
校企合作热情度不高、合作层次较浅,需要政府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结合区域政府经济发展情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们难以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去解决问题。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彼此脱节的尴尬境遇,可以更精准地根据企业需求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缩短学生的适岗时间,为企业培养真正适合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6):1214.
[2]吴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241242.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王静(198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通信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大数据隐私保护、移动web搜索;李梦雪(1990),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云计算资源分配、移动web搜索;李贤(198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多源信息融合、数据隐私保护、图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