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归化和异化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两种策略在数十部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情况,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归化和异化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对立面,而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或其他文学作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两种翻译方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关键词电影片名归化异化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提到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中国观众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二战期间那神秘浪漫的白色之城,有“北非巴黎”之称的卡萨布兰卡。英格丽·褒曼的银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早已为世人所传颂。而卡萨布兰卡这个摩洛哥的边远小城也一时名声大噪,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圣地。它变得不再陌生和默默无闻,而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精神寄托和信仰。除了电影本身的引人入胜以外,这部电影的片名卡萨布兰卡,也为这个小城及电影的成功流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卡萨布兰卡之前,这部电影曾被译为北非谍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笔者试图从这个例子中引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旨在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最佳策略。
1 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正在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而备受关注。光是从我国和国际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节就足以说明电影的魅力和号召力,以及对各国人民的影响。电影不止是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它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而电影的片名犹如电影内容的眼睛,是电影宣传的灵魂。因此在翻译各国电影的片名时,有责任感的译者应该是“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片名的翻译,精雕细凿,才能有脍炙人口的经典佳译。成功的电影译名应忠实地转述另一种语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既表现出异国情调又能取得译语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力求达到形神兼备,有很多优秀外国电影的译名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Roman Holidays(《罗马假日》),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Dances with Wolves (《与狼共舞》)等。
2 归化和异化之争
归化异化是继直译意译之后翻译界的又一争论焦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归化异化并非直译意译的另一种语言包装,而是拓宽了直译意译的外延,突破了翻译实践长期以来在语言层次的局限,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内涵。采用凡努蒂(Venuti)的定义,归化策略“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移入语文化”;异化策略则“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这种定义激化了两者之间超语言层次的矛盾,奠定了它们难以调和的理论基调。翻译界也因此而大兴异化之风,很多学者顺应此风,认为异化才是好的标准。笔者认为,脱离语境和翻譯目的来谈论二者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
译语片名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三个方面与原片名的统一对等,这是电影片名翻译的理想境界。然而翻译片名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很难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时对等,这时就会出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电影片名的归化式翻译是指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传统的情调”取悦译入语观众,其典型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译语观众所熟悉表达方式,从而迅速取得观众的认同;而异化式翻译则全然不顾译入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感的、乃至“反流畅”的语言表达,从而激起观众的兴趣。那么何时采用归化策略,何时采用异化策略呢?
笔者认为,译者应根据片名不同的预期功能,抓住原片名创作意图,同时结合译入语观众的需要,来决定原名信息的保留或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新的概括和调整,从而选择以异化或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3 归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各国人民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审美取向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倘若一味追求忠实于原名,那么对于不完全了解或者一时难以接受片名中特定文化背景的译入语观众,就无法产生原名的预期效果,会出现片名翻译忠实于原名文字却有悖于原名特定意义的现象。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反差必须以归化翻译才能弥补。归化在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迅速消除译入语观众认知上的差异障碍,在翻译允许的范畴内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同时考虑艺术欣赏与商业广告的双重功效。如美国电影Ghost,如果直译为《鬼》,观众很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但这部电影描写的却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由于一场阴谋遇害的丈夫怀念深处危机中的妻子,暗中保护她并最终帮她找到了杀害他的凶手。影片中的Ghost并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形象,而是光芒四射的天使,影片翻译成《人鬼情未了》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充分展示了男女主人公虽然阴阳两隔但至死不渝的爱情,不仅点明了主题,也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理的震撼,激起了观众的观看欲望。再如影片M r. Holland’s Opus。这是一部美国青春校园片,讲述了一位平凡音乐教师的故事。贺兰先生兢兢业业地教了30 年的书,一生无名无财,但他的学生都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片中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他比成交响乐团指挥,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都是他的作品(opus),直译为《贺兰先生的作品》远没有译成《春风化雨》更富深意,更能充分展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因为“春风化雨”本来就经常被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让联想起“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这样的意境和感觉,和中国人的审美情操取向一致,从而更易在译入语观众群中取得认同和共鸣。
此外,利用归化策略翻译的好的译作还有Blood and Sand (《碧血黄沙》),Matrix(《黑客帝国》),Mission Impossible(《碟中谍》)等。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片名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切实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适当强调其商业价值,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具体而言,就是说电影片名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达到文字优美、言简意赅,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提高票房收益。
4 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观众欣赏外国的电影,就如同去国外旅行,都希望在欣赏时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情调,好的影片译名犹如为影片打开一扇了解其文化信息的窗口。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变化、交流、渗透融合的今天,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异化翻译策略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使人们逐步要求尽可能地面对原汁原味的原语文化元素,片名的异化翻译恰恰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异化策略在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使原片名中的文化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那些对于译入语观众所熟悉的民族文化特征性很强的人名、地名或历史事件为片名的电影,采用异化策略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美国电影Romi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Titanic(《泰坦尼克号》)、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中国电影周恩来(《Zhou Enlai》),林则徐(《Lin Zexu》)等,这些译名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使观众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丰富了本国文化。
对于那些译入语观众不熟悉或没有接触过的表达方法,异化翻译同样可以起到丰富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因为任何语言都不是一潭死水,一成不變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使了各国语言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异化翻译能够为译入语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促使其不断更新和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美国电影The Seven Years itch,被异化为《七年之痒》,乍一听晦涩难懂,不合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现在却是颇为流行的词汇,它正如沙发,可口可乐等舶来词一样,早已融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中,成为兼容并包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 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片名翻译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应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决定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采用。
首先,在使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来翻译电影片名时都应把握一定的度,过度归化或过度异化不仅不能传达原片名所富含的语言文化信息,还会使人对片名产生误解,进而对影片产生不好的印象。对片名的异化翻译,绝不是机械地死扣原文的字面意思,而要深入了解电影片名字面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否则不仅不能传递原汁原味的原语文化,而且还会让译入语观众一头雾水,产生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从而影响了电影主题内容的阐释。如影片First Blood, 在国内被异化为《第一滴血》,殊不知,此片虽然是枪战片,免不了流血牺牲的场面,但first blood 是英语习语,是首战告捷的意思。同样,在归化过程中也要注意适度的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译名的标新立异而天马行空乱译,如Sound of Music,异化作《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正是这样脱俗、清新的一部影片港台却归化为《仙乐飘飘处处闻》,此句语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篇《长恨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如此译法不仅给人感觉沉冗,更有悖于原文的意境。
其次,很多片名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二者互相补充。如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纳尼亚传奇》),The Legend of Zorro(《佐罗传奇》),Shrek《怪物史莱克》Philadelphia(《费城故事》)等。
再次,很多片名既可以使用归化也可以使用异化翻译策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不断倾向于异化的趋势。正如前面提到的Casablanca,这部影片刚引入时被高度归化为《北非谍影》,后来则出现了现在颇为流行的译名《卡萨布兰卡》,可见,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东西方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互相渗透融合,观众接受外来文化的承受能力也随着交流的加强而不断提高。旧时观众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更多地依赖于本国语言及思维习惯来了解外来文化,而现今观众可以坦然接受外来文化以扩展其经验视野,这时翻译则可由归化转为异化。这样的例子还有Notting Hill ,以前被译为《新娘百分百》,现在则异化为《诺丁山》,The Bodyguard 之前被归化为《护花倾情》,现在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则是异化后的《保镖》。
总之,电影片名的翻译,既受原名文本约束又富于创造性。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片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以及译入语观众的文化审美、接受能力等因素,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从而翻译出形神兼备而又深入人心的成功译名。
关键词电影片名归化异化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提到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中国观众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二战期间那神秘浪漫的白色之城,有“北非巴黎”之称的卡萨布兰卡。英格丽·褒曼的银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早已为世人所传颂。而卡萨布兰卡这个摩洛哥的边远小城也一时名声大噪,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圣地。它变得不再陌生和默默无闻,而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精神寄托和信仰。除了电影本身的引人入胜以外,这部电影的片名卡萨布兰卡,也为这个小城及电影的成功流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卡萨布兰卡之前,这部电影曾被译为北非谍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笔者试图从这个例子中引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旨在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最佳策略。
1 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正在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而备受关注。光是从我国和国际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节就足以说明电影的魅力和号召力,以及对各国人民的影响。电影不止是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它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而电影的片名犹如电影内容的眼睛,是电影宣传的灵魂。因此在翻译各国电影的片名时,有责任感的译者应该是“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片名的翻译,精雕细凿,才能有脍炙人口的经典佳译。成功的电影译名应忠实地转述另一种语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既表现出异国情调又能取得译语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力求达到形神兼备,有很多优秀外国电影的译名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Roman Holidays(《罗马假日》),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Dances with Wolves (《与狼共舞》)等。
2 归化和异化之争
归化异化是继直译意译之后翻译界的又一争论焦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归化异化并非直译意译的另一种语言包装,而是拓宽了直译意译的外延,突破了翻译实践长期以来在语言层次的局限,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内涵。采用凡努蒂(Venuti)的定义,归化策略“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移入语文化”;异化策略则“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这种定义激化了两者之间超语言层次的矛盾,奠定了它们难以调和的理论基调。翻译界也因此而大兴异化之风,很多学者顺应此风,认为异化才是好的标准。笔者认为,脱离语境和翻譯目的来谈论二者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
译语片名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三个方面与原片名的统一对等,这是电影片名翻译的理想境界。然而翻译片名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很难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时对等,这时就会出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电影片名的归化式翻译是指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传统的情调”取悦译入语观众,其典型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译语观众所熟悉表达方式,从而迅速取得观众的认同;而异化式翻译则全然不顾译入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感的、乃至“反流畅”的语言表达,从而激起观众的兴趣。那么何时采用归化策略,何时采用异化策略呢?
笔者认为,译者应根据片名不同的预期功能,抓住原片名创作意图,同时结合译入语观众的需要,来决定原名信息的保留或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新的概括和调整,从而选择以异化或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3 归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各国人民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审美取向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倘若一味追求忠实于原名,那么对于不完全了解或者一时难以接受片名中特定文化背景的译入语观众,就无法产生原名的预期效果,会出现片名翻译忠实于原名文字却有悖于原名特定意义的现象。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反差必须以归化翻译才能弥补。归化在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迅速消除译入语观众认知上的差异障碍,在翻译允许的范畴内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同时考虑艺术欣赏与商业广告的双重功效。如美国电影Ghost,如果直译为《鬼》,观众很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但这部电影描写的却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由于一场阴谋遇害的丈夫怀念深处危机中的妻子,暗中保护她并最终帮她找到了杀害他的凶手。影片中的Ghost并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形象,而是光芒四射的天使,影片翻译成《人鬼情未了》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充分展示了男女主人公虽然阴阳两隔但至死不渝的爱情,不仅点明了主题,也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理的震撼,激起了观众的观看欲望。再如影片M r. Holland’s Opus。这是一部美国青春校园片,讲述了一位平凡音乐教师的故事。贺兰先生兢兢业业地教了30 年的书,一生无名无财,但他的学生都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片中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他比成交响乐团指挥,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都是他的作品(opus),直译为《贺兰先生的作品》远没有译成《春风化雨》更富深意,更能充分展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因为“春风化雨”本来就经常被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让联想起“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这样的意境和感觉,和中国人的审美情操取向一致,从而更易在译入语观众群中取得认同和共鸣。
此外,利用归化策略翻译的好的译作还有Blood and Sand (《碧血黄沙》),Matrix(《黑客帝国》),Mission Impossible(《碟中谍》)等。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片名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切实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适当强调其商业价值,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具体而言,就是说电影片名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达到文字优美、言简意赅,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提高票房收益。
4 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观众欣赏外国的电影,就如同去国外旅行,都希望在欣赏时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情调,好的影片译名犹如为影片打开一扇了解其文化信息的窗口。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变化、交流、渗透融合的今天,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异化翻译策略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使人们逐步要求尽可能地面对原汁原味的原语文化元素,片名的异化翻译恰恰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异化策略在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使原片名中的文化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那些对于译入语观众所熟悉的民族文化特征性很强的人名、地名或历史事件为片名的电影,采用异化策略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美国电影Romi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Titanic(《泰坦尼克号》)、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中国电影周恩来(《Zhou Enlai》),林则徐(《Lin Zexu》)等,这些译名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使观众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丰富了本国文化。
对于那些译入语观众不熟悉或没有接触过的表达方法,异化翻译同样可以起到丰富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因为任何语言都不是一潭死水,一成不變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使了各国语言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异化翻译能够为译入语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促使其不断更新和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美国电影The Seven Years itch,被异化为《七年之痒》,乍一听晦涩难懂,不合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现在却是颇为流行的词汇,它正如沙发,可口可乐等舶来词一样,早已融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中,成为兼容并包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 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片名翻译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应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决定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采用。
首先,在使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来翻译电影片名时都应把握一定的度,过度归化或过度异化不仅不能传达原片名所富含的语言文化信息,还会使人对片名产生误解,进而对影片产生不好的印象。对片名的异化翻译,绝不是机械地死扣原文的字面意思,而要深入了解电影片名字面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否则不仅不能传递原汁原味的原语文化,而且还会让译入语观众一头雾水,产生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从而影响了电影主题内容的阐释。如影片First Blood, 在国内被异化为《第一滴血》,殊不知,此片虽然是枪战片,免不了流血牺牲的场面,但first blood 是英语习语,是首战告捷的意思。同样,在归化过程中也要注意适度的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译名的标新立异而天马行空乱译,如Sound of Music,异化作《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正是这样脱俗、清新的一部影片港台却归化为《仙乐飘飘处处闻》,此句语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篇《长恨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如此译法不仅给人感觉沉冗,更有悖于原文的意境。
其次,很多片名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二者互相补充。如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纳尼亚传奇》),The Legend of Zorro(《佐罗传奇》),Shrek《怪物史莱克》Philadelphia(《费城故事》)等。
再次,很多片名既可以使用归化也可以使用异化翻译策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不断倾向于异化的趋势。正如前面提到的Casablanca,这部影片刚引入时被高度归化为《北非谍影》,后来则出现了现在颇为流行的译名《卡萨布兰卡》,可见,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东西方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互相渗透融合,观众接受外来文化的承受能力也随着交流的加强而不断提高。旧时观众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更多地依赖于本国语言及思维习惯来了解外来文化,而现今观众可以坦然接受外来文化以扩展其经验视野,这时翻译则可由归化转为异化。这样的例子还有Notting Hill ,以前被译为《新娘百分百》,现在则异化为《诺丁山》,The Bodyguard 之前被归化为《护花倾情》,现在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则是异化后的《保镖》。
总之,电影片名的翻译,既受原名文本约束又富于创造性。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片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以及译入语观众的文化审美、接受能力等因素,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从而翻译出形神兼备而又深入人心的成功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