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形态, 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自古以来,我国的家族观念非常深厚,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维持着最直接的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家族观念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支配和制约作用。
◎家族及其历史作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意识中和血液里,始终保持着家族观念。这个观念时刻维系着家族的发展。自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国合璧”的伦理以后,家族一直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从家族到宗族再到民族,封建统治者利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阶级的政治关系,即把在朝廷中对君主的“忠”,要像在家庭中对父亲的“孝”一样去维护和支撑;在家庭中对父亲的“孝”,要提升到在朝廷中对君主“忠”的高度来宣扬。这正是中国封建宗法政治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能经历一个漫长阶段的重要原因。
人类社会最早是以家族、宗族为单位群居的。因此,中国古代先贤因势利导制定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管理和行政治理方案。《周礼》记载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国野对立的“乡遂”管理制度,乡属于国的范畴,遂属于野的范畴。周朝天子直接统治的王畿划分为“国”和“野”两大区域,“郊”是分界线,郊内的“国中及四郊”称为“国”,四郊以外的区域称为“野”。“国”的本义是王城或国都,王城的城郭叫“国中”,城郭以外的周边地区就是“郊”,国设有“六乡”;四郊以外的地区就是“野”,设有“六遂”。与古代圣贤把家当作治国理政的基础不同,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相继建立了“什伍制”“保甲制”“连坐法”等等,实行“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政策,把家族当作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利必然就有弊。家族观念对于封建统治者也不例外。在我国历史上,家族既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又是推翻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的武器。纵观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农民起义和造反,大多是以家族为单位组织起来的。
◎家族观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家族观念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私有制消失后,由其所支撑的宗族中的家族或个体家庭,已从封建家长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形成了若干较为单纯的血统关系结合成的家庭。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发起,人们的家族观念从客观上受到了严重冲击,在一个时期内,阶级和阶级观念取代家族和家族观念,成为主宰社会的意识形态,从而从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家族观念的断裂。然而,人们家族情结还是深深扎根于意识深处,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人们的传统家族表现形态和家族观念实际处于蛰伏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经济单元的功能地位逐渐恢复,传统的家族文化热带来了家族观念全面复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家族观念随着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复归开始上升,这是人们传统意识复苏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当下中国,从城市到乡村,都开始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社会所经历的“寻根问祖”之旅。这种由社会普遍产生的寻根和怀旧心理,折射出人们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视野下对旧时光、旧事物、旧情怀的留恋。一时间,修宗祠、续家谱、建宗族网站的现象呈普遍蔓延之势。
家族观念的上升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适宜的温度它就会快速滋生,在一个时期内也会给社会带来猝不及防的负面影响。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家族观念和家族势力曾经强大到成为民主政治在农村运行的主要障碍。在各地举行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一度曾发生过家族观念干扰选举过程,家族势力破坏基层民主的事件。通过正确的组织和引导,这个“转型期综合症”已逐步消除。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村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动量变大,城镇居民小区的飞速发展,“打工一族”的风起云涌,家族成员居住的分散,单元家庭结构也越来越小,人们的家族观念逐渐淡薄,家族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走向缺失。一项网络调查表明,当下的80后和90后,基本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超过八成的网民没有辈分观念,子女起名时不再遵守辈分。家族观念淡薄,家族文化稀缺,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文化传承严重流失已是普遍现象。当下,人们在基本价值观念、基本道德观念、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严重缺失,导致当代人在家族社会责任感、信誉度等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培养现代家族意识时不我待。
◎现代家族需要凝聚力
有观点认为,家族观念的缺失折射出社会的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笔者认为,这种观念并不符合人们的主观实际,而是客观条件使然。客观缺失不等于主观缺失,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给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烙上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骨子里早已渗透了家族观念,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使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家族观念始终凝聚着亲情,认祖归宗永远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呼唤。在当今社会,随着家庭单元的变小,家族或多或少的在发挥着作用,它可以担负起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提供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约、调整家族成员的行为,用现代家族的凝聚力推进“以德治国”目标的实现。
现代家族的凝聚力,必须建立人们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必须从教育和组织方面着手,加强引导,构建有利于社会服务的新的家族共同体,让人们通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采取祭祀、相聚、团拜等方式,组织有积极意义的家族活动,这对于唤醒家族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家族活动的存在,弥补了传统政治无法将人民合为一体的缺失。家族观念可以让人们励志合群,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从家族、宗族到民族,是从现实出发构建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现代家族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为家族、宗族、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道德起点和基本动力。
当然,时代呼唤现代家族意识,其发展方向不是回复传统,而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成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很坚固很普遍的中间社会,体现了一种和谐与温馨,体现了一种凝聚力。现代家族是一种只有亲情没有制度的家族。家族中有名望成员的阅历和地位,会将家族的现代性注入传统的家族观念中,并使得家族自身也产生现代意识,用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民族构建,从而在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积极内容,使家族建设具备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推动中国社会在基础的层面上向现代转型,用深入人心的家族力量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族及其历史作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意识中和血液里,始终保持着家族观念。这个观念时刻维系着家族的发展。自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国合璧”的伦理以后,家族一直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从家族到宗族再到民族,封建统治者利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阶级的政治关系,即把在朝廷中对君主的“忠”,要像在家庭中对父亲的“孝”一样去维护和支撑;在家庭中对父亲的“孝”,要提升到在朝廷中对君主“忠”的高度来宣扬。这正是中国封建宗法政治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能经历一个漫长阶段的重要原因。
人类社会最早是以家族、宗族为单位群居的。因此,中国古代先贤因势利导制定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管理和行政治理方案。《周礼》记载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国野对立的“乡遂”管理制度,乡属于国的范畴,遂属于野的范畴。周朝天子直接统治的王畿划分为“国”和“野”两大区域,“郊”是分界线,郊内的“国中及四郊”称为“国”,四郊以外的区域称为“野”。“国”的本义是王城或国都,王城的城郭叫“国中”,城郭以外的周边地区就是“郊”,国设有“六乡”;四郊以外的地区就是“野”,设有“六遂”。与古代圣贤把家当作治国理政的基础不同,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相继建立了“什伍制”“保甲制”“连坐法”等等,实行“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政策,把家族当作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利必然就有弊。家族观念对于封建统治者也不例外。在我国历史上,家族既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又是推翻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的武器。纵观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农民起义和造反,大多是以家族为单位组织起来的。
◎家族观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家族观念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私有制消失后,由其所支撑的宗族中的家族或个体家庭,已从封建家长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形成了若干较为单纯的血统关系结合成的家庭。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发起,人们的家族观念从客观上受到了严重冲击,在一个时期内,阶级和阶级观念取代家族和家族观念,成为主宰社会的意识形态,从而从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家族观念的断裂。然而,人们家族情结还是深深扎根于意识深处,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人们的传统家族表现形态和家族观念实际处于蛰伏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经济单元的功能地位逐渐恢复,传统的家族文化热带来了家族观念全面复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家族观念随着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复归开始上升,这是人们传统意识复苏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当下中国,从城市到乡村,都开始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社会所经历的“寻根问祖”之旅。这种由社会普遍产生的寻根和怀旧心理,折射出人们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视野下对旧时光、旧事物、旧情怀的留恋。一时间,修宗祠、续家谱、建宗族网站的现象呈普遍蔓延之势。
家族观念的上升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适宜的温度它就会快速滋生,在一个时期内也会给社会带来猝不及防的负面影响。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家族观念和家族势力曾经强大到成为民主政治在农村运行的主要障碍。在各地举行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一度曾发生过家族观念干扰选举过程,家族势力破坏基层民主的事件。通过正确的组织和引导,这个“转型期综合症”已逐步消除。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村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动量变大,城镇居民小区的飞速发展,“打工一族”的风起云涌,家族成员居住的分散,单元家庭结构也越来越小,人们的家族观念逐渐淡薄,家族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走向缺失。一项网络调查表明,当下的80后和90后,基本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超过八成的网民没有辈分观念,子女起名时不再遵守辈分。家族观念淡薄,家族文化稀缺,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文化传承严重流失已是普遍现象。当下,人们在基本价值观念、基本道德观念、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严重缺失,导致当代人在家族社会责任感、信誉度等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培养现代家族意识时不我待。
◎现代家族需要凝聚力
有观点认为,家族观念的缺失折射出社会的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笔者认为,这种观念并不符合人们的主观实际,而是客观条件使然。客观缺失不等于主观缺失,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给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烙上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骨子里早已渗透了家族观念,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使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家族观念始终凝聚着亲情,认祖归宗永远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呼唤。在当今社会,随着家庭单元的变小,家族或多或少的在发挥着作用,它可以担负起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提供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约、调整家族成员的行为,用现代家族的凝聚力推进“以德治国”目标的实现。
现代家族的凝聚力,必须建立人们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必须从教育和组织方面着手,加强引导,构建有利于社会服务的新的家族共同体,让人们通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采取祭祀、相聚、团拜等方式,组织有积极意义的家族活动,这对于唤醒家族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家族活动的存在,弥补了传统政治无法将人民合为一体的缺失。家族观念可以让人们励志合群,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从家族、宗族到民族,是从现实出发构建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现代家族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为家族、宗族、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道德起点和基本动力。
当然,时代呼唤现代家族意识,其发展方向不是回复传统,而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成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很坚固很普遍的中间社会,体现了一种和谐与温馨,体现了一种凝聚力。现代家族是一种只有亲情没有制度的家族。家族中有名望成员的阅历和地位,会将家族的现代性注入传统的家族观念中,并使得家族自身也产生现代意识,用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民族构建,从而在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积极内容,使家族建设具备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推动中国社会在基础的层面上向现代转型,用深入人心的家族力量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