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凭借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几首诗去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的元素和新鲜的、大量的理解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语言,作为通向任何一个学科的必要途径,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们的语感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76-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理念的不断创新,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全新的教学,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学习,去建构一个语文教学的新体系,让语文的魅力真正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成为他们心灵的栖息地,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由于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不强,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枕,还处于爱玩爱闹年纪的他们不愿轻易的接受别人的意见,希望展示自己的才华。作为老师,要抓住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特点,把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朗读的方式或者是播放短片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此,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来具体的谈谈如何加强学生们的朗读训练。
1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凭借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几首诗去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的元素和新鲜的、大量的理解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语言,作为通向任何一个学科的必要途径,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们的语感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各个方面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会对今后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所以,小学阶段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本中的教材大多摘选优美简单的短文,为学生语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会先带领学生们解读全文,在理解了其中含义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们大声的朗读全文,朗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消化"的过程,学生们在朗读中会不由得想起这个地方老师是怎么讲的,又该怎样去理解。他们的小脑袋里会"过电影",这样的朗读非常有必要。时间长了他们对文章会有自己的理解,甚至通过朗读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在高潮的地方他们的声音会变大,会变得有感情在。预感的培养慢慢就会体现出来,可见,朗读对语感的培养功不可没。
我们就拿老舍的《草原》为例,文章中,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达出了他所看到的蓝天、绿草和草原上生活的人们。老师先带领学生理解全文,从每一个字眼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关于草原故事的小短片,从视觉听觉来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这样的草原,感受那里的每一寸绿色。然后,开始朗读,试想自己就站在这样的草原,看着成群的牛羊悠闲的吃着草,蓝天上飘过朵朵白云,多么美好的风景。这样的多方感受对学生的语感有很大的帮助,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这样的积累对他们日后对语言的表达、欣赏都是十分有益的。
2 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与景观的文章,这些学生不一定都去到过、见到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这些优美的文字感受这些秀丽的自然风光及神奇的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这一课,课文中描写到"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薄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穿在前进……",学生在朗读中仿佛亲眼看见那如翡翠般的湖面,感觉那悠然自得泛舟湖面的心境,通过这些感受到我国的锦绣山河。又如"海市蜃楼"这一奇观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的神奇与气势,那种忽然出现仿若真的却又转瞬间消失不见的奇妙的体会,最后老师对这一自然景观做出科学的解释,使学生有科学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作者把对这些美景的赞美都注入在文字中,老师通过理解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仿若置身其中,并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感受和教育一直是很匮乏的一点,很多老师很忽略让学生感受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很重要的环节。小学生本就活泼好动,他们思维中以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也就是说他们对美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作为老师,要通过一切可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塑造美的思想和感受,让他们学会思考美、感受美,最后创造美。与此同时,朗读还可以提升人的气质,净化人的心灵,对于小学生而言,谈及这些也许为时过早,但好的习惯和好的基础会让一个人受益一生。
3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朗读时口到,眼到是基本的,最关键的如何心到,如何使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就是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的过程,很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的体会和环境的感受需要通过朗读去慢慢体会。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小红军那种倔强的精神和当时环境的理解是关键,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那个年代,和他们一样年纪的小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那个年代艰苦的环境、和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疲惫,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朗读小红军的对白,感受小红军在强忍饥饿和疲惫的时候说出的那些话,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小红军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又如《小珊迪》,这篇文章理解的关键是人物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会辨别善恶的能力,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受到贫穷、被欺负等一系列遭遇时仍然能真诚的对待别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珊迪"恳求"、"哀求"等不同的情绪,感受到小珊迪的无助,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善良、真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受到教育,懂得珍惜自己生活,提高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达到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76-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理念的不断创新,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全新的教学,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学习,去建构一个语文教学的新体系,让语文的魅力真正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成为他们心灵的栖息地,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由于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不强,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枕,还处于爱玩爱闹年纪的他们不愿轻易的接受别人的意见,希望展示自己的才华。作为老师,要抓住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特点,把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朗读的方式或者是播放短片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此,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来具体的谈谈如何加强学生们的朗读训练。
1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凭借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几首诗去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的元素和新鲜的、大量的理解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语言,作为通向任何一个学科的必要途径,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们的语感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各个方面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会对今后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所以,小学阶段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本中的教材大多摘选优美简单的短文,为学生语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会先带领学生们解读全文,在理解了其中含义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们大声的朗读全文,朗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消化"的过程,学生们在朗读中会不由得想起这个地方老师是怎么讲的,又该怎样去理解。他们的小脑袋里会"过电影",这样的朗读非常有必要。时间长了他们对文章会有自己的理解,甚至通过朗读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在高潮的地方他们的声音会变大,会变得有感情在。预感的培养慢慢就会体现出来,可见,朗读对语感的培养功不可没。
我们就拿老舍的《草原》为例,文章中,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达出了他所看到的蓝天、绿草和草原上生活的人们。老师先带领学生理解全文,从每一个字眼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关于草原故事的小短片,从视觉听觉来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这样的草原,感受那里的每一寸绿色。然后,开始朗读,试想自己就站在这样的草原,看着成群的牛羊悠闲的吃着草,蓝天上飘过朵朵白云,多么美好的风景。这样的多方感受对学生的语感有很大的帮助,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这样的积累对他们日后对语言的表达、欣赏都是十分有益的。
2 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与景观的文章,这些学生不一定都去到过、见到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这些优美的文字感受这些秀丽的自然风光及神奇的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这一课,课文中描写到"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薄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穿在前进……",学生在朗读中仿佛亲眼看见那如翡翠般的湖面,感觉那悠然自得泛舟湖面的心境,通过这些感受到我国的锦绣山河。又如"海市蜃楼"这一奇观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的神奇与气势,那种忽然出现仿若真的却又转瞬间消失不见的奇妙的体会,最后老师对这一自然景观做出科学的解释,使学生有科学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作者把对这些美景的赞美都注入在文字中,老师通过理解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仿若置身其中,并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感受和教育一直是很匮乏的一点,很多老师很忽略让学生感受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很重要的环节。小学生本就活泼好动,他们思维中以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也就是说他们对美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作为老师,要通过一切可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塑造美的思想和感受,让他们学会思考美、感受美,最后创造美。与此同时,朗读还可以提升人的气质,净化人的心灵,对于小学生而言,谈及这些也许为时过早,但好的习惯和好的基础会让一个人受益一生。
3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朗读时口到,眼到是基本的,最关键的如何心到,如何使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就是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的过程,很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的体会和环境的感受需要通过朗读去慢慢体会。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小红军那种倔强的精神和当时环境的理解是关键,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那个年代,和他们一样年纪的小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那个年代艰苦的环境、和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疲惫,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朗读小红军的对白,感受小红军在强忍饥饿和疲惫的时候说出的那些话,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小红军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又如《小珊迪》,这篇文章理解的关键是人物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会辨别善恶的能力,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受到贫穷、被欺负等一系列遭遇时仍然能真诚的对待别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珊迪"恳求"、"哀求"等不同的情绪,感受到小珊迪的无助,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善良、真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受到教育,懂得珍惜自己生活,提高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达到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