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倡导的学习“三式”为独学、对学、群学。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那么,“合作”排斥“独学”吗,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在小组合作的框架下,如何开展“对学”、“群学”?
独学即自主独立的学习,独学是合作的基础,没有独立学习的合作一定是低效的。学生依据导学案,通过独学,明确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初步的探究,知道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在他们合作探究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增强了对学和群学的目的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独学能为对学和群学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能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地参与到对学和群学的讨论当中;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探究,求知欲更强,可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探究”活动,涉及到本课的重要内容,有史实、图表、材料分析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进行课前探索活动,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培养很有裨益。
课前探索活动往往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补充、改编、创作一些新材料、新问题,使之更切合当堂课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节,我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结合当今世界局势,谈谈美国发生“9·11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个探究问题既贴近生活又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像这样,课前轻轻松松的进行一段充满挑战的探究活动,既可以融汇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由此进入课堂,既打开了知识的窗户,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占用时间不多,效率高,效果好。
独学完自然进入对学,对学相当于戏剧中的发展。此时学习对子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主要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以为对学不应该仅仅是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小组内“一个人教一个人”的合作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提高和解决问题。群学是对学后的水到渠成,也是合作的高潮。此时组长组织全组成员以导学案为学习的任务菜单,以个人学习为单位,小组为团体,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学生即是学习者,又是小导师。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许多智慧的火花在此迸发,许多新颖的问题在此呈现,许多学习成果在此生成。
在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时,因本节内容比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我先让同学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提出由学生分组,前后三排学生为一小组,组内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学生举手示意(实为质疑):“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激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抵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对学与群学在学生明确分工、协调合作的前提下,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调控作用,在课堂的结构上狠下工夫,运用“序幕、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结构方式,牢牢吸引住学生,使短短的一节课显得紧凑而完整。
提高“三学”的效率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前提,一份合格实用的导学案,不是按教材或某套现成问题的简单罗列,更不是标准答案的对照,不是低级趋向于知识分数,而是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为出发点,注重与生活和实际结合,从而归纳成感性知识能力。导学案设计应有思维梯度,一方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做到起点低、小步子、密台阶,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设计不同的题目。
独学即自主独立的学习,独学是合作的基础,没有独立学习的合作一定是低效的。学生依据导学案,通过独学,明确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初步的探究,知道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在他们合作探究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增强了对学和群学的目的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独学能为对学和群学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能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地参与到对学和群学的讨论当中;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探究,求知欲更强,可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探究”活动,涉及到本课的重要内容,有史实、图表、材料分析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进行课前探索活动,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培养很有裨益。
课前探索活动往往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补充、改编、创作一些新材料、新问题,使之更切合当堂课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节,我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结合当今世界局势,谈谈美国发生“9·11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个探究问题既贴近生活又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像这样,课前轻轻松松的进行一段充满挑战的探究活动,既可以融汇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由此进入课堂,既打开了知识的窗户,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占用时间不多,效率高,效果好。
独学完自然进入对学,对学相当于戏剧中的发展。此时学习对子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主要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以为对学不应该仅仅是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小组内“一个人教一个人”的合作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提高和解决问题。群学是对学后的水到渠成,也是合作的高潮。此时组长组织全组成员以导学案为学习的任务菜单,以个人学习为单位,小组为团体,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学生即是学习者,又是小导师。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许多智慧的火花在此迸发,许多新颖的问题在此呈现,许多学习成果在此生成。
在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时,因本节内容比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我先让同学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提出由学生分组,前后三排学生为一小组,组内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学生举手示意(实为质疑):“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激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抵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对学与群学在学生明确分工、协调合作的前提下,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调控作用,在课堂的结构上狠下工夫,运用“序幕、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结构方式,牢牢吸引住学生,使短短的一节课显得紧凑而完整。
提高“三学”的效率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前提,一份合格实用的导学案,不是按教材或某套现成问题的简单罗列,更不是标准答案的对照,不是低级趋向于知识分数,而是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为出发点,注重与生活和实际结合,从而归纳成感性知识能力。导学案设计应有思维梯度,一方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做到起点低、小步子、密台阶,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设计不同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