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股市场年中反弹,与去年惊人一致。背景也基本一致,类似超跌反弹。没有基本面赢利好转的支持,只有通过决策层讲话的微妙变化去猜测政策变化。
如果政策真的发生变化,中央财政政策变得积极,相应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变化,那么今年的情况则非常类似去年。如果美国再进行QE3,类似去年的QE2,那就完全一致了,会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
还是从股市出发,看看当前投资者对经济环境和政策背景的理解。从五个方面比较2010年的两次反弹和当前的反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次反弹类似去年7月的反弹。
2010年第一波的反弹只是估值的修复,并没有基本面的配合,并且流动性等其他因素未见明显好转,因此反弹200多点后便进入震荡期。
到了9月底,由于QE2预期带来的第二波反弹则主要由周期品行业主导,例如煤炭、有色等行业,但本轮反弹由于11月以后通胀失控风险的加大使得政策转向而结束。
去年7月的第一波反弹以及之后的震荡期内并没有伴随着赢利的上升;而9月底到11月的上涨则伴随着赢利增速的回升,四季度沪深300的利润增速从三季度的23.8%显著回升为38.9%。而对于目前的反弹,尚找不到能够导致三季度业绩回升的信号,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目前的反弹更加类似于2010年的第一波反弹。
在2010年下半年的第一波反弹阶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财政政策的转向,而第二波反弹则经历了保障房的集中开工和4万亿元收尾工程的赶工,从而使得市场对于需求的预期发生了改变。
如果我们观察2010年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可以发现,去年6月开始,国务院将保障房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但实际上如果考虑到资金的落实等,保障房的集中开工到9月份才显著上升。
2008年底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收尾赶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相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当前,保障房融资问题的解决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切实的利好,对此我们相对乐观,但从货币政策看,目前尚找不到政策转向的迹象。
2010年7月的CPI为3.3,即便到了10月,CPI也仅为4.4,并且当时市场普遍预计通胀形势可控,但11月后发现通胀已经失控,政策转为紧缩政策,从而终结了第二波反弹。当前,六七月的CPI维持在高位,但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货币市场资金水平看。我们可以发现,去年7月的反弹以及10月的反弹均伴随着利率水平的下行;而现在,即便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可能下行,但从绝对水平看,预计回落后仍将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资金面要比2010年的两波反弹更紧张。
这个政策扶持经济增长,人造牛市的游戏,已经玩了好几次了。例如,2008年-2009年的“人造牛市”。4万亿元投资计划,10万亿元信贷投放,美国也玩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让QE成为热门词语。
2010年,中国出现了一次小型的“人造牛市”,去年7月到10月以580万套保障房、4万亿元投资收尾项目为推手,财政支出显著上升,原先的新增信贷目标也被突破,从7.5万亿元上升到7.9万亿元。美国在首次量化宽松无效的情况下,推出续集QE2。
今年,还是如此?还是以1000万套保障房和水利基建等为推手,进行财政刺激?伯南克的讲话再次暗示QE3?
我们不去纠缠是否还有政策“续集”,市场反应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投资者的反应还会像前两次那样吗?经过多次学习后,投资者已经很清楚这种游戏的后果。
短期股票市场活跃,甚至指数上涨点数和行业轮动都和前次高度一致。但这种政策变化带来的后果,也会被预见到。如果政策转向幅度较大,可能又会对2012年物价形成压力,经济可能再度升温引发调控要求。
在这个时点上,我们希望提示的风险,不是紧缩政策超调导致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而是如果三季度政策不作为,甚至开始反向,那么会给未来经济增长埋下“过热”的种子。
投资者也很聪明,在当前反弹中,没有留恋高beta的周期品,而是着力于那些具备持续成长性的非周期类公司。许多具有持续成长性的,特别是依托于新商业模式、消费内需的公司,股价已经创出新高。
投资者是极度睿智的。不论政策如何变化,他们总是选择代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或公司。
作者为瑞银证券首席证券策略师
如果政策真的发生变化,中央财政政策变得积极,相应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变化,那么今年的情况则非常类似去年。如果美国再进行QE3,类似去年的QE2,那就完全一致了,会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
还是从股市出发,看看当前投资者对经济环境和政策背景的理解。从五个方面比较2010年的两次反弹和当前的反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次反弹类似去年7月的反弹。
2010年第一波的反弹只是估值的修复,并没有基本面的配合,并且流动性等其他因素未见明显好转,因此反弹200多点后便进入震荡期。
到了9月底,由于QE2预期带来的第二波反弹则主要由周期品行业主导,例如煤炭、有色等行业,但本轮反弹由于11月以后通胀失控风险的加大使得政策转向而结束。
去年7月的第一波反弹以及之后的震荡期内并没有伴随着赢利的上升;而9月底到11月的上涨则伴随着赢利增速的回升,四季度沪深300的利润增速从三季度的23.8%显著回升为38.9%。而对于目前的反弹,尚找不到能够导致三季度业绩回升的信号,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目前的反弹更加类似于2010年的第一波反弹。
在2010年下半年的第一波反弹阶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财政政策的转向,而第二波反弹则经历了保障房的集中开工和4万亿元收尾工程的赶工,从而使得市场对于需求的预期发生了改变。
如果我们观察2010年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可以发现,去年6月开始,国务院将保障房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但实际上如果考虑到资金的落实等,保障房的集中开工到9月份才显著上升。
2008年底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收尾赶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相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当前,保障房融资问题的解决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切实的利好,对此我们相对乐观,但从货币政策看,目前尚找不到政策转向的迹象。
2010年7月的CPI为3.3,即便到了10月,CPI也仅为4.4,并且当时市场普遍预计通胀形势可控,但11月后发现通胀已经失控,政策转为紧缩政策,从而终结了第二波反弹。当前,六七月的CPI维持在高位,但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货币市场资金水平看。我们可以发现,去年7月的反弹以及10月的反弹均伴随着利率水平的下行;而现在,即便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可能下行,但从绝对水平看,预计回落后仍将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资金面要比2010年的两波反弹更紧张。
这个政策扶持经济增长,人造牛市的游戏,已经玩了好几次了。例如,2008年-2009年的“人造牛市”。4万亿元投资计划,10万亿元信贷投放,美国也玩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让QE成为热门词语。
2010年,中国出现了一次小型的“人造牛市”,去年7月到10月以580万套保障房、4万亿元投资收尾项目为推手,财政支出显著上升,原先的新增信贷目标也被突破,从7.5万亿元上升到7.9万亿元。美国在首次量化宽松无效的情况下,推出续集QE2。
今年,还是如此?还是以1000万套保障房和水利基建等为推手,进行财政刺激?伯南克的讲话再次暗示QE3?
我们不去纠缠是否还有政策“续集”,市场反应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投资者的反应还会像前两次那样吗?经过多次学习后,投资者已经很清楚这种游戏的后果。
短期股票市场活跃,甚至指数上涨点数和行业轮动都和前次高度一致。但这种政策变化带来的后果,也会被预见到。如果政策转向幅度较大,可能又会对2012年物价形成压力,经济可能再度升温引发调控要求。
在这个时点上,我们希望提示的风险,不是紧缩政策超调导致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而是如果三季度政策不作为,甚至开始反向,那么会给未来经济增长埋下“过热”的种子。
投资者也很聪明,在当前反弹中,没有留恋高beta的周期品,而是着力于那些具备持续成长性的非周期类公司。许多具有持续成长性的,特别是依托于新商业模式、消费内需的公司,股价已经创出新高。
投资者是极度睿智的。不论政策如何变化,他们总是选择代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或公司。
作者为瑞银证券首席证券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