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方哲学简史》浅谈中庸、正义与财产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哲学简史》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阐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纵观全书,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寻得罗素的许多评论,所以本书实质上是一部他对于哲学历史的主观论述。基于对其中一些评论的思考、看法和异议,我将在下文中就几个片段发表一些浅见。
  关键词:真理;中庸;正义;平等;均贫富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一)中庸之说的例外
  亚里士多德有一种关于德行的中庸之说,即每种德行都有两个极端,每种极端都是罪恶。例如,懦弱与莽撞是勇敢的极端;傲慢与下贱是不卑不亢的极端;唯唯诺诺与放浪形骸是光明磊落的极端。而罗素认为“真理性原则不适合这种说法”。[1]
  真理性原则是什么呢?罗素在此并未多做解释。首先真理的定义就有很多,在哲学界尚未统一,以我个人化的看法表达就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射无限接近或者符合客观现实。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客观现实?我的理解是物体本身在时间空间里存在的状态,没有对错之分。我们都知道“太阳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我将它归之于科学真理、自然真理,但是它却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真理,因为东西南北的方向就是人为规定的,约定俗成的,却不是自然就有的。所以我严重怀疑,哲学真理的存在性,基于目前我并未找到哪怕是一句,所有所得都可以被上述理論驳回。
  倘若将真理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是受到条件限制的道理,绝对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而相对真理仅在特定条件下成立。就算如此,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理,特别强调的是“永恒不变”,我的理解,即在任何状态、环境、空间、时间都不会改变。那么,相对真理的“特定条件”就与这个“永恒不变”矛盾了。
  (二)正义是否包括平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不包括平等,而罗素则认为“现代而言,正义包括平等”[2]。
  罗素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如果一个社会根据自己的政治体制,将最好的资源只供给少数人享用是否道德。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是道德的;而罗素的立场,虽然他在后文中仅仅是拿斯多亚学派、基督教徒的观点来对比,[3]我们不难从上一段的文字中知道,绝对是反对的。
  我们就以此荡开话题。主要的政治体制,无非就是联邦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君主立宪制。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最好的资源还是最差的资源。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将最好的资源供给给多数人享用是近乎不可能的,人口基数的庞大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背道而驰,即使中国共产党是要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何况资本主义政府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工具,他们会不会把最好的资源分享给大多数人,结论不言而喻。
  通俗的来解释,我们就说高校的教育资源,以高考为途径,成绩的三六九等将几百万高中毕业生分流向几千所不同的高校,众所周知,学生们会去往清北复交人浙科南等等循序往下。其中,最好的学生自然会被成绩驱使向清北,为什么?因为有最好的教育资源。那么,清北的招生数量是有限的,你能说,这最好的教育资源是供给给大多数人享用的吗?美国或者欧洲国家也是如此,只是他们考查的是综合素质是否优秀,却也不可避免地将最好的教育资源分配给了最优秀的学生。我们得承认,这是正义的,并且还是公平的,但并不完全等于公正。
  二、洛克的政治哲学
  (一)关于财产
  洛克认为“采取何种措施防止经济的不平等都不是明智的”,洛克对此表示赞同,并且提出“社会不公推进了文明”[4]。
  有一个与之对立的概念叫做共同富裕,所谓的共同富裕,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另外的人富起来,只存在短时间的贫富差距。这种情状较为不可信,因为我们无法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社会组成是复杂的,人也各有个性,我们总是无法带动所有的人一起努力发家致富,就好像之于某些懒惰的人,我们就算有心告诉他们答案,他们甚至不会想耗费一丝精力去记住答案取得成功。于是有人说强拉一把,那是什么?那是共产主义吗?
  对于自己没有上进之心的懒惰之人,强行让他们也富裕起来,可行的办法似乎就是把钱塞给他们。如此,依靠努力得到财富的人和懒汉取得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而前一种情况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主动努力和被动努力的人。关于一样的结果,主动努力的人因为有超强的自律,他们依然会选择脚踏实地;而被动努力的人发现有捷径可走,更有可能放弃努力。我们的社会,具有超强自律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当大部分人偷工减料以后,共产即破产。
  社会不公从何推进文明?经济方面来看,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以一代人来说,这一代人的个人经济水平已见分晓,那么他们的下一代是什么一种情况,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贫穷家庭的下一代见证了父母一辈的低经济水平带给家庭、个人的不幸,他们会更努力的在将来为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而努力,无论有没有成功,这时候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了。除非他愿意继续不幸下去。这是一种不公,但是他也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提高了青年人思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简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3
  [2]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简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3
  [3]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简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3-95
  [4]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简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30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蕴含的艺术元素对于现代设计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开展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异同分析是二者进行创新融合的基础。以此为前提,深刻分析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色彩、艺术美学方面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异同比较;影响分析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鲜明的艺术元素,将其与现代
期刊
摘 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征。无论什么文化, 当它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别,也才能有现实的存在意义。一方面,相应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文化的起源和演化不可能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欲望理想的丰富性,也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
期刊
Abstrac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asterpieces of Robert Frost, an famous American poet. It is about a weary journeyer stopping by the wood to contemplate over
期刊
你见过香樟树吗?山川湖畔、香樟树下总有人留下了约定和爱。小时候我想种下一棵充满爱的香樟树,奈何生长在北方,希望变成幻影,只能在心底默默种下一粒香樟种子。长大后我光荣的成为了人民教师,心中依然充满了一份满满的爱。短短的一年教师生涯,我对孩子们的爱滴滴浇灌了心底的香樟树,我和我的孩子们在爱的沐浴中共同成长。  一年前,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孩子们,第一次介入到他们的一日活动,第一次和一群孩子一起探索很
期刊
摘 要:“主仆”一词最早来源于人类对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神灵体系,尽管现代词汇不停演变,但就今天来看,“主仆”二字仍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与从属地位。也正因如此,世人才更加惊叹,在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秀笔下,这处于不平等甚至对立面的阶级竟开出了如此温情的“花”。穿越战火与硝烟、跨过种族与国界,卡勒德.胡赛尼只为揭开阿富汗民族的原始面纱,为读者还原一段最真挚的主仆情谊,谱写一曲笑中含泪、苦中有甜的人间赞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吕凤子先生的中国画艺术为出发点,探寻凤老的艺术人生。对吕凤子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创作方法与方式,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根据吕凤子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将吕凤子先生的绘画创作分层次来进行研究,进而对吕凤子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思想做了基础的挖掘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吕凤子对艺术的领悟和把握,对笔墨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以此挖掘出凤老对艺术的认知与贡献,使吕凤子的
期刊
摘 要:《入蜀日记》是清末民初陕西籍士人陈涛将自己由陕入川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汇集写成,是川陕交通研究中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对清代川陕商业贸易研究、晚清西部政局研究、川陕交界的城市史研究、清末交通史研究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入蜀日记;陈涛;川陕交通;川陕交通  一.陈涛简介  陈涛(1866~1923)字伯澜,陕西省三原县人。幼年在刘古愚任教的三原东关胡子周古月斋就读。1887年又随刘古愚到
期刊
摘 要:山西古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平阳小片。虚词“的”在山西古县话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多种用法,本文主要讨论古县话中的结构助词“的”。  关键词: 古县方言;结构助词“的”  引言  山西临汾古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临汾市的东北部。《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方言分区》、《中国语言地图集》都将古县方言划为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平阳小片。虚词“的”在山西临汾(古县)话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多种用法,且其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野草》与《恶之花》的差异与思考,寻找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异同。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以及思想的双重性,是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而“求真”与“求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两位作家时间意识内涵不同的主因。  关键词::恶之花》;《野草》;时间意识  一、《恶之花》与《野草》时间性范畴的比较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转向自身、诉诸内省的一次艺术尝试,是极具个人性的纯粹的生  命体验
期刊
1.はじめに  藤本敏之は『日米における呼称語の比較』の中で、「日本語の呼称体系を概観して気づくことは、日本語が社会的目上、目下の関係を重視していることである。つまり、一般に親族名称や職業、地位名称は、上位者に対する対称詞、あるいは上位者が用いる自称詞として、また固有名詞や人称名詞は、対等者及び下位者に対する対称詞、あるいは対等者及び下位者が用いる自称詞として、整然と位置づけられている。これは日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