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代医籍中,从未记载过本病病名,据其症状特征,现将其归纳在“慢惊风”和“抽搐”等病证范畴。西医定义抽动-秽语综合征为突然、快速、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及伴随的某种心理及行为障碍(如多动症、强迫行为等),主要表现为眨眼、搐鼻、努嘴、面颊抽动、点头、摇头、耸肩、四肢抽动、发声抽动以及搐鼻声、干咳声、清噪声等,且时常变化抽动部位,在临床上具有慢性病程、来渐去缓,易于波动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许多患儿病程迁延,成人后仍有抽动症状。男孩多于女孩,近年来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0岁以前发病占85%。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 临床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49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5-01
在古代医籍中,从未记载过本病病名,据其症状特征,现将其归纳在“慢惊风”和“抽搐”等病证范畴。西医定义抽动-秽语综合征为突然、快速、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及伴随的某种心理及行为障碍(如多动症、强迫行为等),主要表现为眨眼、搐鼻、努嘴、面颊抽动、点头、摇头、耸肩、四肢抽动、发声抽动以及搐鼻声、干咳声、清噪声等,且时常变化抽动部位,在临床上具有慢性病程、来渐去缓,易于波动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许多患儿病程迁延,成人后仍有抽动症状。男孩多于女孩,近年来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0岁以前发病占85%。
1 病因病机
刘弼臣 [1]、李宜瑞等 [2]认为本病是五志过极,化火生风而致肝亢风动;或六淫引发,外风引动内风,脾虚生痰,风痰上犯清窍,流窜经络而致,故将病因病机总括为“风痰作祟”。刘瑞琴等 [3]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肾阴虚,肝失所养,阴虚风动,风动痰阻,本虚标实。罗笑容 [4]认为本病属中医学“风证”范畴,病机为土虚木旺生风。王素梅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裴学义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肝风内动,痰火扰心。谢昌仁 [5]认为本病患儿多为营养过剩,饮食不化,蕴蒸于里;从热化则耗伤阴液、引动肝风,故胃热、肝风是其主要病机。卞同琦认为本病属中医“肝风证”的范畴,与五脏皆有关,但与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宣桂琪认为该病病机当属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有关。陆磊 [6]认为本病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虚风内动所致。
2 中医药治疗
2.1 辩证论治。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刘弼臣等 [1]将本病分为肝亢风动、痰火扰神、脾虚肝亢、阴虚风动型4型。肝亢风动型:治以泻肝清火、息风镇惊,药用龙胆草、山栀、制大黄、防风、羌活、当归、川芎、钩藤、菊花、白芍、全蝎、蜈蚣;痰火扰神型:治以清火涤痰、平肝安神为主,用礞石滚痰丸加减,药用青礞石、黄芩、制大黄、沉香末、石菖蒲、郁金、陈皮、制半夏、钩藤、天竺黄、全蝎、鲜竹沥水;脾虚肝亢型:治当扶土抑木、以平肝亢,药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钩藤、制半夏、焦三仙、鸡内金、谷芽、全蝎、生姜、大枣;阴虚风动型:治以潜阳息风、养血柔肝,方用三甲复脉汤加味,药用制鳖甲、制龟板、生牡蛎、白芍、炙甘草、桂枝、鸡子黄、全蝎、茯神、钩藤、阿胶、石菖蒲、丹参。
宋桂华 [7]将本病分为2型:肝风妄动型,治以息风安神、平肝止抽,药用石决明、珍珠母、僵蚕、钩藤、地龙、白芍、全蝎、龙骨、牡蛎、川芎、甘草等;脾虚痰盛型,治以健脾益气、袪湿化痰、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灵芝、磁石、五味子、石菖蒲、胆南星、薏苡仁、防风、益智仁等。
汪受传认为本病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阴虚失守,阳浮妄动,从肝腑阴阳失衡、执简驭繁、分肝肾阴虚、心脾两虚2型论治,临证分别以杞菊地黄丸、归脾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2.2 治法述要。
2.2.1 从肺论治。刘弼臣、徐荣谦等主张从肺论治,认为该病与感受外邪有密切关系,皆因风痰鼓动所致,其本源在肝,病发于肺。
2.2.2 从脾论治。王立华主张从脾论治,认为本病根源在脾,脾失健运,脾虚肝旺,脾虚生痰湿,肝旺生风生热。
2.2.3 从肝论治。崔文成主张从肝论治,对于肝气郁结、化热化火者采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之法;对于肝经郁热、化火伤阴者采用清热平肝、滋阴熄风之法;对于久病损及肝肾者采用滋阴柔肝、条达肝气。
2.2.4 肝肾论治。刘西跃等报道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加全蝎熄风止痉,僵蚕化痰止痉,胆南星祛痰镇痉。邹治文 [8]认为本病以“肝风内动、肾阴不足证”最为多见,治以平肝阳、滋肾阴为主,兼以健脾、清心、化痰开窍、安神益智 [8]。
2.2.5 肝脾论治。卞同琦认为本病为脾虚肝旺,标为痰引肝风,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从古方镇肝熄风汤、四君子汤中化成健脾息风之方,药用:伏苓、炒白术、广郁金、干菖蒲、远志、枸杞子、合欢皮、绿梅花、蜈蚣。肖淑琴等认为本病为脾虚痰聚、肝脉失调,以二陈汤健脾祛痰为主,佐以清调肝脉。张帆 [9]等用培土生金抑木法标本兼治,使其内外之风平息。王素梅等认为本病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应平肝健脾,化痰熄风为法 [10]。
2.2.6 肠胃论治。孔祥勇、吴栋等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胃肠滞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治疗时重在清热导滞,在此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之品 。
3 临床体会
目前多从肝论治,基本上以“肝风证”立论。治疗上,或清肝之亢,或镇肝息风,或滋水涵木,或健脾化痰,或“从肺论治”、以清肺平肝,该病病因病机复杂,证候表现不一。笔者临床多见脾虚肝旺的病症,多因“诸风掉弦,皆属干肝”,小儿“脾常不足,肝常自余”,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阻经络,引动肝风而抽动。钱乙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乃脾属土,土旺即能制水,水为木之因,水受制则肝自平,故风止。《兰室秘藏·小儿门》云:“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故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而从五行学说分析,土虚金弱木旺,土不生金,肺金不足,内外风动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故采用健脾平肝为主,兼以化痰开窍熄风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以使脾气得健,痰湿自化,肝木条达,抽动得以平复。
参考文献
[1] 刘弼臣.小儿制动秽语综合征辩治初探[J].中医药学报,1992,7(4):43
[2] 刘忠文.李宜瑞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6):19
[3] 刘瑞琴.治疗小儿病验案[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2):117
[4] 罗笑容.从脾论治儿科疑难经验撷萃[J].江苏中医,2001,22(6):17
[5] 谢昌仁.平肝清胃治疗小儿制动秽语综合征43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5
[6] 大定风珠加味治疗制动秽语综合征[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7):28
[7] 宋桂华,中药辩证治疗小儿制动秽语综合征1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8):34-35
[8] 邹治文,文胜.从肝论治多发性抽动症400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38-39
[9] 张帆,顾明达,朱盛国.培土生金抑木法治疗小儿抽动症30例[J].四川中医,2006,24(6):69-70
[10] 王素梅,吴力群,崔霞,等.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28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31.1432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 临床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49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5-01
在古代医籍中,从未记载过本病病名,据其症状特征,现将其归纳在“慢惊风”和“抽搐”等病证范畴。西医定义抽动-秽语综合征为突然、快速、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及伴随的某种心理及行为障碍(如多动症、强迫行为等),主要表现为眨眼、搐鼻、努嘴、面颊抽动、点头、摇头、耸肩、四肢抽动、发声抽动以及搐鼻声、干咳声、清噪声等,且时常变化抽动部位,在临床上具有慢性病程、来渐去缓,易于波动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许多患儿病程迁延,成人后仍有抽动症状。男孩多于女孩,近年来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0岁以前发病占85%。
1 病因病机
刘弼臣 [1]、李宜瑞等 [2]认为本病是五志过极,化火生风而致肝亢风动;或六淫引发,外风引动内风,脾虚生痰,风痰上犯清窍,流窜经络而致,故将病因病机总括为“风痰作祟”。刘瑞琴等 [3]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肾阴虚,肝失所养,阴虚风动,风动痰阻,本虚标实。罗笑容 [4]认为本病属中医学“风证”范畴,病机为土虚木旺生风。王素梅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裴学义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肝风内动,痰火扰心。谢昌仁 [5]认为本病患儿多为营养过剩,饮食不化,蕴蒸于里;从热化则耗伤阴液、引动肝风,故胃热、肝风是其主要病机。卞同琦认为本病属中医“肝风证”的范畴,与五脏皆有关,但与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宣桂琪认为该病病机当属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有关。陆磊 [6]认为本病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虚风内动所致。
2 中医药治疗
2.1 辩证论治。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刘弼臣等 [1]将本病分为肝亢风动、痰火扰神、脾虚肝亢、阴虚风动型4型。肝亢风动型:治以泻肝清火、息风镇惊,药用龙胆草、山栀、制大黄、防风、羌活、当归、川芎、钩藤、菊花、白芍、全蝎、蜈蚣;痰火扰神型:治以清火涤痰、平肝安神为主,用礞石滚痰丸加减,药用青礞石、黄芩、制大黄、沉香末、石菖蒲、郁金、陈皮、制半夏、钩藤、天竺黄、全蝎、鲜竹沥水;脾虚肝亢型:治当扶土抑木、以平肝亢,药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钩藤、制半夏、焦三仙、鸡内金、谷芽、全蝎、生姜、大枣;阴虚风动型:治以潜阳息风、养血柔肝,方用三甲复脉汤加味,药用制鳖甲、制龟板、生牡蛎、白芍、炙甘草、桂枝、鸡子黄、全蝎、茯神、钩藤、阿胶、石菖蒲、丹参。
宋桂华 [7]将本病分为2型:肝风妄动型,治以息风安神、平肝止抽,药用石决明、珍珠母、僵蚕、钩藤、地龙、白芍、全蝎、龙骨、牡蛎、川芎、甘草等;脾虚痰盛型,治以健脾益气、袪湿化痰、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灵芝、磁石、五味子、石菖蒲、胆南星、薏苡仁、防风、益智仁等。
汪受传认为本病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阴虚失守,阳浮妄动,从肝腑阴阳失衡、执简驭繁、分肝肾阴虚、心脾两虚2型论治,临证分别以杞菊地黄丸、归脾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2.2 治法述要。
2.2.1 从肺论治。刘弼臣、徐荣谦等主张从肺论治,认为该病与感受外邪有密切关系,皆因风痰鼓动所致,其本源在肝,病发于肺。
2.2.2 从脾论治。王立华主张从脾论治,认为本病根源在脾,脾失健运,脾虚肝旺,脾虚生痰湿,肝旺生风生热。
2.2.3 从肝论治。崔文成主张从肝论治,对于肝气郁结、化热化火者采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之法;对于肝经郁热、化火伤阴者采用清热平肝、滋阴熄风之法;对于久病损及肝肾者采用滋阴柔肝、条达肝气。
2.2.4 肝肾论治。刘西跃等报道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加全蝎熄风止痉,僵蚕化痰止痉,胆南星祛痰镇痉。邹治文 [8]认为本病以“肝风内动、肾阴不足证”最为多见,治以平肝阳、滋肾阴为主,兼以健脾、清心、化痰开窍、安神益智 [8]。
2.2.5 肝脾论治。卞同琦认为本病为脾虚肝旺,标为痰引肝风,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从古方镇肝熄风汤、四君子汤中化成健脾息风之方,药用:伏苓、炒白术、广郁金、干菖蒲、远志、枸杞子、合欢皮、绿梅花、蜈蚣。肖淑琴等认为本病为脾虚痰聚、肝脉失调,以二陈汤健脾祛痰为主,佐以清调肝脉。张帆 [9]等用培土生金抑木法标本兼治,使其内外之风平息。王素梅等认为本病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应平肝健脾,化痰熄风为法 [10]。
2.2.6 肠胃论治。孔祥勇、吴栋等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胃肠滞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治疗时重在清热导滞,在此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之品 。
3 临床体会
目前多从肝论治,基本上以“肝风证”立论。治疗上,或清肝之亢,或镇肝息风,或滋水涵木,或健脾化痰,或“从肺论治”、以清肺平肝,该病病因病机复杂,证候表现不一。笔者临床多见脾虚肝旺的病症,多因“诸风掉弦,皆属干肝”,小儿“脾常不足,肝常自余”,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阻经络,引动肝风而抽动。钱乙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乃脾属土,土旺即能制水,水为木之因,水受制则肝自平,故风止。《兰室秘藏·小儿门》云:“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故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而从五行学说分析,土虚金弱木旺,土不生金,肺金不足,内外风动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故采用健脾平肝为主,兼以化痰开窍熄风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以使脾气得健,痰湿自化,肝木条达,抽动得以平复。
参考文献
[1] 刘弼臣.小儿制动秽语综合征辩治初探[J].中医药学报,1992,7(4):43
[2] 刘忠文.李宜瑞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6):19
[3] 刘瑞琴.治疗小儿病验案[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2):117
[4] 罗笑容.从脾论治儿科疑难经验撷萃[J].江苏中医,2001,22(6):17
[5] 谢昌仁.平肝清胃治疗小儿制动秽语综合征43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5
[6] 大定风珠加味治疗制动秽语综合征[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7):28
[7] 宋桂华,中药辩证治疗小儿制动秽语综合征1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8):34-35
[8] 邹治文,文胜.从肝论治多发性抽动症400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38-39
[9] 张帆,顾明达,朱盛国.培土生金抑木法治疗小儿抽动症30例[J].四川中医,2006,24(6):69-70
[10] 王素梅,吴力群,崔霞,等.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28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31.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