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唐代的诗序中就诗歌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唐代是诗歌极其繁荣的时期,诗序中独特的文学观念对诗歌的创作有着极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唐代诗序就诗歌的价值进行详细描述,并且对诗歌题材的演变进行细致描写,对历史中诗歌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诗歌的未来进行想象与憧憬。这就造成唐朝非常独特的艺术现象——诗史,这些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唐代诗序;文学理论;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19-02
  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对先秦诸子、魏晋名士文集、大赋小赋进行编辑,在开头总会加入一段整理的感言,这就是“序”。随着历史的发展“序”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从文集序,逐渐演变为赋序,到唐代时出现针对诗歌做的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序。早期的诗序采用的是散文体,主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主题思想,慢慢发展到唐朝开始自觉在诗序中加入评论,并对艺术追求进行描述,就诗歌的审美、艺术价值、境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唐代的诗序直接影响诗歌风格与美学追求
  通常来说,诗歌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理想中的诗歌美学。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唐代人对诗歌的艺术追求通常在诗序中都所体现。
  (一)初唐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美学追求
  初唐时期,对当时的诗歌有着极好的总结与倡导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在这篇诗序中,诗人就诗歌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其中写道诗歌已有五百年历史,在汉魏年间诗歌多刚健、苍凉拥有风骨。到魏晋时却没有传承下来,齐梁时期诗歌的创作就过多的追求文字的华美,内容空乏多发空洞的感叹。浮夸、艳丽又过于奢靡的文风流行,担心诗歌走向没落。陈子昂就新读到的《咏孤桐篇》进行点评,称赞它拥有汉魏风采。
  在这篇诗序中陈子昂提出了“风骨”“兴寄”,要求在进行诗歌写作时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让语言简练有力,寄托更多思想,注重诗歌形式与内涵,避免“文大于质”。这篇诗序中提到的诗歌风格和写作手法,是对初唐四杰诗歌创作意识与形态的继承,是在他们基础上的发展。这篇诗歌理论的意义,并不是理论知识的创新,也不是对诗歌细致的分析,而是他提出的“风骨”与“兴寄”正好适应诗歌发展的趋势,在这一潮流的驱动下,更好地促进唐代诗歌的发展。这篇诗序的优点在于渗透诗人的历史感,展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对未来诗歌的形式作出憧憬。从这篇短小的诗歌理论开始,唐代诗歌的风格与题材开始发生变化,对未来唐诗的发展起到极大作用。
  (二)唐代统治阶层的理念,对诗歌理论影响极大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为非常有政治追求与文化追求的管理者,他在《帝京篇十首并序》提到,历史上的秦始皇、周穆王等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工程,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及其奢华,最后导致国家社稷毁于一旦,众多民众流离失所。李世民提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并提出“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的理念,这一理念对诗歌的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李世民的诗歌理念与诗歌创作不统一,但是他的理念还是对其他人起到了影响。到唐德宗李适时,在他的诗序中继续推崇“中和”,把它看作诗歌艺术美的最佳表现,他这样做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继承了儒家对诗歌“教化”的作用,但是对当时的文学现状有着极强的导视作用。
  帝王的文学追求总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唐代文人便更直接一些,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并序》中提到,在诗歌中他更注重追求内心的平和,这种平和是从陶渊明处学来的,讲究返璞归真。白居易的诗歌中对还特别注重情感因素,在他的《不能忘情吟并序》中对诗歌中的感情有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提倡在诗歌中融入情感,抒发情感。到柳宗元时在《愚溪诗序》中阐述其诗歌要记录生活的想法,柳宗元受杜甫的影响较深,长期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在生活中特别关注百信疾苦,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为百姓做更多事情。他的诗多来源于社会现状,对历史事件有着极好的记录作用。
  二、诗序中包涵诗歌创作理念对唐诗繁荣有促进作用
  在中国,诗歌的创造有着久远的历史,从《诗经》开始,诗歌类型与美学追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唐朝的诗序是以先唐为基础,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对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影响极大。
  在初唐与盛唐时期,多流行宴会诗序和赠别诗序,序的形式以骈文为主,注重对仗与平仄,文风有一定需求讲究极多。发展到中唐时,由于古文化运动的开展,对当时的文学形式与诗歌创作理论都有较大的影响,诗序从讲究极多的骈文,变成可以更随意表达自己想法与看法的散文形式。诗歌从原来的记录百姓生活,抒发个人感情向议论、明理的方向改变,这一切都离不开诗歌理论的有力支撑,到晚唐时期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初唐与盛唐一般的领军人物,在诗歌装作中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抒发个人情感方面,诗序从原来的宴会、赠别变成回忆与人物故事的描述。
  从初唐到晚唐的诗序内容看,无不包含着大量的诗歌创作理念。初唐时王勃提出诗歌创作要有风骨要言之有物,他的风格前期多雄放刚健,后期苍凉沉郁。到后来的白居易和元稹提出的新乐府运动,赞成对乐府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晚唐时期的众多诗人也在诗歌创作中表述自己的想法,都對唐朝诗歌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三、诗序对新诗歌形式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唐朝初期开始,诗歌创作逐步走向繁荣,诗歌的形式也变得更丰富,使用的手法也多起来。例如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王勃在《咏风》中,采用“驱、卷、有情”等动词将“凉风”拟人化,塑造的是一位性情高洁、在山涧中自由出入,还可以驱动烟云卷动晨雾,为人民送来清爽,为人间奏出美妙乐曲的风仙子形象。在这首作品中王勃从表面看是描写风的勤劳与高尚,实际上是借风来比喻人,通过风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骆宾王采用的是另一种诗歌形式,他提倡“事感则万绪兴端,情应则百忧交轸”。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在狱咏蝉》,这首诗中的开头他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用听到的蝉的声音来引发想法。接下来一句来说蝉、一句来说自己,接着发出自己已老的感叹,另一点是借用卓文君《白头吟》抒发感伤之情,典故的使用让诗歌的内涵剧增,接着以蝉喻人,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也有对无人为自己伸冤的悲伤。这首诗使用比兴的手法,引入典故,在咏物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人到物,从物到人,达到和谐统一的极高境界。
  杜甫则提倡用比兴的手法,委婉顿挫的语言描写人百姓的疾苦,他的这一诗歌理论在《同元使军春陵行有序》中有具体的描写。他的诗作《登高》中采用的就是以物寄兴的手法,对秋天登高望远时的场景一一写来,使人很容易感受到诗人描述之场景,把人引入诗歌情境中,接着娓娓道出内心的悲苦与无奈的感叹。诗人在时间与空间两处着笔,感叹时光飞快流逝,自己壮志未酬。这首诗先描写环境来衬托人的心境,然后再抒发情感,做到让人读之不禁落泪的地步。
  四、诗序中的理论总结有助于乐府诗的进步
  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创作巅峰无疑是唐朝,不论是人数还是作品质量、数量都占有绝对优势。唐朝的乐府诗本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理念,强调诗歌来源于现实生活,不无感而发。这些有助于古代诗歌优良艺术传统的形成。在乐府诗歌的理论形成上,许多诗人都有自己独到贡献。卢照邻在《乐府杂诗序》中,对乐府诗歌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汉朝时代的“颂”的意义给予肯定,对南朝宫体诗歌注重男女之事,以及女色有所不齿。
  中唐时期,诗人们经过战争,有些诗人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曾经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存在,悲苦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社会责任感。平时很关注百姓疾苦,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诗歌写作时要求更多的发扬乐府诗歌现实主义精神。这一活动有助于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此时诗歌创造的理论在新乐府诗序中有着具体的体现,比如元结在《系乐府十二首并序》等作品中,对诗歌的写作手法以及形式的憧憬有了明确的记述,在战争频乱、颠沛流离的时代有这样的文学理想,并对之详细记录是难能可贵的。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有着极大文学贡献的现实主义诗人,对新乐府运动极为推崇,他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秦中吟序》中明确指出诗歌要关注百姓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反应下层民众的疾苦。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莫大关系,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社会一直不稳定,繁重的赋税让民众负担严重,而外族的入侵让战争频繁,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暴露。白居易等特别关注生活,让政治与生活联系起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
  白居易的这一新乐府理论得到元稹等人的推举,让新乐府运动得以蓬勃发展,出现了讽喻诗潮,涌现大量这方面的佳作,在诗歌创作中更促进这一诗歌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到晚唐时期经过皮日休等人的继承与发扬,强调乐府诗歌的“美”与“刺”的功能,反对一味注重文辞奢美,要求学习诗经中风、雅传统,用诗歌去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及百姓的思想、情绪与愿望。
  五、结束语
  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诗序是唐代诗歌理论的载体,诗歌到唐朝时已经到了其发展的黄金阶段。大量的诗歌创造总要有思想意识与创造手法上的指导才行,诗序就诗歌的历史变迁进行描写,就诗歌形式的演变作出介绍,并对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可取与可弃之处做了分析,总结发展经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憧憬艺术风貌成为必然,诗人们的这些理论表述,对唐代的文学理论的丰富作出极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浩春.近三十年白居易诗序研究述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4(05):52-57.
  [2]杜文婕.唐代赠序文与诗歌之关系探析[J].河北学刊,2016,36(06):105-109.
  [3]王雪薇.唐代詩文集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4]吴振华.从宴会诗序看唐诗创作趋向的转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5):1-12+19.
  作者简介:
  孟江鹏,男,陕西华阴人,汉族,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文学作品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自从人类文明开始就出现了文化传承活动。在中国古代,女性参与文化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約,虽然男尊女卑、家国内外是中国传统性别文化和性别分工的主流,对女性从事文化活动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女性在有限的社会空间里,以促进民俗、民风的改善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传播事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传统女性;文化活动;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2
期刊
【摘要】贵州省建制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地方偏僻,发展落后,文教不兴。王阳明来到贵州之后,真切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质朴和热情,由衷发出了“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的感慨,并进而形成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民族教化思想。王阳明在贵州两劝安贵荣,平息潜在的隐患,建立龙冈书院、执教文明书院,充分实践了他的民族教化思想,对贵州地区的安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体系的不断变化,城市化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复杂化、多元化,因此对于基层文化活动品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内涵作为研究出发点,并且结合其发展现状,总结出当下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12
期刊
【摘要】设计是人们改造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行为活动,更是帮助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应明确设计的根本价值以及设计存在的意义,进而满足人们在当前生活、生产中的各类不同精神需求。找到其对于审美的要求,才能够对现代美术设计进行进一步的重塑,以便增加其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为现代的美术设计融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这是现代美术设计中价值的取向以及塑造。  【关键词】现代美术设计;价值取向;塑造分
期刊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既集中体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诗学造诣,也是诗人心灵情感的诗化呈现,同时在古典诗词中有大量和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有关的诗句、创作背景或其他相关元素。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文学原典的阅读与体味,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也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提升其人文素养,建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有积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 节日文
期刊
【摘要】 “长城汉语”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规划、组织、研发、运营的重点项目,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新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教材中词汇出现的频率和词性进行统计,总结“长城汉语”在词汇上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给出建议。  【关键词】长城汉语;词汇;调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122-02  “长城
期刊
【摘要】 《鼠疫》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代表作,正如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一样,每当石头推上山顶石头便会滚到山底,而西西弗斯只有重复这日复一日的灾难,人们面对鼠疫也同样如此。主人公里厄大夫认为其他都没有意义,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根本的意义。而小说中还有两种代表:一是试图掩盖事实,二是选择自我麻痹。小说赞扬了里厄大夫这类人的做法,并对英雄主义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 《鼠疫》;荒诞;英雄主义
期刊
【摘要】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拥有漂泊不定、辗转不休的一生。他曾弃医从文,创作了若干小说与剧本。《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19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作品对人性的解剖发人深省。本文通过研究《月亮和六便士》中人性的复杂与人物形象背后作者的深意,探究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对自由的向往与自我的探寻。  【关键词】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也逐渐在各地区的博物馆得到推广和普及,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质量,但在文物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技术手段单一、专业人才不足等,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手段,才能促进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本文就对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期刊
【摘要】 曹寅写文尚情崇真,交友诗酒风流,为官仕途通达,是康熙年间最值得研究的诗人之一。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程,是奉命在扬州巡视盐政以及刊刻书籍。曹寅的仕宦之途影响着他的文学活动,他的文学活动也折射出他的官场心态与交游状况。因此,从曹寅的仕宦之途与文学活动中可以观照出其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生命状态,对研究曹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曹寅;巡盐御史;扬州诗局;文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