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感恩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使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一、 挖掘教材的感恩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感恩教育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通过渗透的方法,有目的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而作为语文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因素,在教学中做到点到为止,切勿牵强附会。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形神兼备,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感恩内容。例如:一年级下册的《看电视》一文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我和爸爸还有奶奶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感恩家人的爱融为一体。作为教师在深挖题材上就要善于找好感恩教育的切入点,指导学生体会这浓浓的“爱”,进行自然的感恩家人渗透。
二、 找准切入点
1. 从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明理陶悟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可贵的沉默》,我抓住课题“可贵”二字,质疑: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呢?学生通过读文,知道父母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最为子女的自己呢,却只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父母祝贺。这样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绪由兴奋到沉默,又由沉默变得热闹。抓住这一挈机,引导学生理解“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揭示题眼“可贵”的内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了父母给予的爱,同时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和感谢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形成对父母感恩的情感。
2. 从人物形象切入
在渗透感恩情感的过程中,以优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所在,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精神境界。学习《一株紫丁香》时,可对学生进行感谢师恩教育;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进行回报父母之爱与回报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情感教育;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时,还可以教育孩子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狼牙山五壮士》中英勇就义的五壮士,实际就是学生在学习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在英烈的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这些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感恩教育的好教材。
3. 从重点语句切入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说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重点的语句当中,因此,抓住在全文中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讲析《跨越百年的美丽》,其切入点选在第四段的重点语句“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宜。这是作者情感的凝结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坚定、执著”的追求是今天的孩子们所难以理解的。从解决这一问题为切入口,指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把孩子带入玛丽居里提炼镭艰辛的情境中,让他们设身处地推测想象当年玛丽居里在恶劣简陋的环境中提炼镭的艰辛与外人的不解与嘲笑。
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因此,朗读是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朗读要讲究感情,要把师生对文本的理解,自身情感融进去。只有融进感情,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使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能渗透思想教育,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等感情色彩浓重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去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形——在头脑中仿佛出现五壮士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的英勇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五壮士舍生忘死的情感。教学《掌声》一课时,要想使学生读出其中的韵味,就得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低沉处还它个低沉”,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使他们心驰神往、满怀感恩之情。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 挖掘教材的感恩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感恩教育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通过渗透的方法,有目的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而作为语文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因素,在教学中做到点到为止,切勿牵强附会。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形神兼备,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感恩内容。例如:一年级下册的《看电视》一文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我和爸爸还有奶奶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感恩家人的爱融为一体。作为教师在深挖题材上就要善于找好感恩教育的切入点,指导学生体会这浓浓的“爱”,进行自然的感恩家人渗透。
二、 找准切入点
1. 从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明理陶悟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可贵的沉默》,我抓住课题“可贵”二字,质疑: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呢?学生通过读文,知道父母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最为子女的自己呢,却只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父母祝贺。这样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绪由兴奋到沉默,又由沉默变得热闹。抓住这一挈机,引导学生理解“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揭示题眼“可贵”的内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了父母给予的爱,同时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和感谢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形成对父母感恩的情感。
2. 从人物形象切入
在渗透感恩情感的过程中,以优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所在,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精神境界。学习《一株紫丁香》时,可对学生进行感谢师恩教育;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进行回报父母之爱与回报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情感教育;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时,还可以教育孩子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狼牙山五壮士》中英勇就义的五壮士,实际就是学生在学习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在英烈的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这些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感恩教育的好教材。
3. 从重点语句切入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说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重点的语句当中,因此,抓住在全文中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讲析《跨越百年的美丽》,其切入点选在第四段的重点语句“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宜。这是作者情感的凝结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坚定、执著”的追求是今天的孩子们所难以理解的。从解决这一问题为切入口,指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把孩子带入玛丽居里提炼镭艰辛的情境中,让他们设身处地推测想象当年玛丽居里在恶劣简陋的环境中提炼镭的艰辛与外人的不解与嘲笑。
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因此,朗读是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朗读要讲究感情,要把师生对文本的理解,自身情感融进去。只有融进感情,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使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能渗透思想教育,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等感情色彩浓重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去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形——在头脑中仿佛出现五壮士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的英勇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五壮士舍生忘死的情感。教学《掌声》一课时,要想使学生读出其中的韵味,就得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低沉处还它个低沉”,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使他们心驰神往、满怀感恩之情。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