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校园文化节之科技(技能)大赛活动为载体,采取“1+1>2”的协同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节的科技(技能)活动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培养具有“三种精神、五种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1+1>2 协同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009-01
新形式下大学教育的目标是重在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三种精神,五种能力”。“三种精神”即创新、求实、奉献精神;“五种能力”即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1+1>2”的协同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和科技(技能)活动激发同学们主动涉猎知识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1“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可行性
以校园文化节之科技(技能)大赛活动为载体,在同学们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1+1>2是属于一种协同效应,前一个“1”是指课堂教学方式,后一个“1”是指校园文化节的科技(技能)活动。“1+1>2”协同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节的科技(技能)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预期效果有倍加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每届校园文化节活动的活动时间跨整个年度,而且科技(或技能)竞赛活动是由校团委组织每个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色承办的全校性活动,科技(技能)竞赛一般为实验性操作技能竞赛或鉴赏知识竞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都是在一些实验课程或扩大类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一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节的科技(技能)活动结合是完全可行且意义深远的。
2“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思路
实验课程和选修特别是扩大类选修课程是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充实校园生活、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随着学校“课外创新学分制”、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推行,“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更是适应了这种要求,使同学在获得课程学分的同时又能获得“课外创新学分”,且充实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改变同学被动上课、学不学都可以拿学分的心态。“1+1>2”的协同教学模式要求2/3的学时上理论课,1/3学时进行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学生成绩通过这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评定。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让更多的没有同学了解学习到相关知识。特别是在科技(技能)竞赛活动的过程中,由上课老师作指导老师,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配合,负责联系该学科的校内外专家教授讲座,大大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延伸了课堂教学。
3“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
在第十七届校园文化节的开展过程中,我学院将刘文生老师的《观赏鱼》的这门课程进行了“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作法:
3.1 理论课程学习
《观赏鱼》这门全校性选修课共34学时,系统学习理论课后,利用三周的时间进行“观赏鱼的鉴赏与知识技能大赛”。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安排和技能大赛都是在授课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
3.2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之一
专家讲座。选修该课程的同学要求全部参加并进行考勤,其他十三个学院都认真组织其他同学参加。邀请了观赏鱼专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湖沼学会观赏鱼研究会主任章之蓉教授讲授观赏鱼的鉴赏、分类、特征、饲养方法和技巧等。讲座内容非常精彩,有几百种观赏鱼的图片,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全场300多人认真听完了整场讲座,章之蓉教授对学生的热情倍受感动,水产专业的几位老师对这样的讲座倍加赞赏。
3.3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之二
观赏鱼参观活动。通过指导老师联系由学生会干部组织学生参观天河公园“观赏鱼博览会”。选修《观赏鱼》课程的所有同学及各学院的一些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
3.4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之三
观赏鱼知识技能竞赛。有各个学院的观赏鱼图片展览、观赏鱼知识竞赛、观赏鱼作品展览。观赏鱼作品38个全是选修该课程同学创作的个人观赏鱼作品展,很多作品极富创意。指导老师特定给选修该课程的同学的作品制定了评分标准,由现场所有观众进行打分,最后获得的平均分即为选修该课程的同学的期末成绩。
参加观赏鱼的鉴赏知识与技能大赛的同学超过千人次,观赏鱼班的同学带来的作品给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增色不少,使科技(技能)竞赛活动主题更鲜明,活动开展更顺利;科技(技能)竞赛活动也给观赏鱼班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动手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平台,拓宽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收到了加倍的效果。
4“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4.1“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实验或选修课教学的一种改革
科技(技能)活动是对实验或选修课程教学的一个挑战,可以改变传统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而科技(技能)竞赛活动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没有外力的监督和考试的压力,经常需要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总结,它很适合大学生自主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4.2“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共性训练和个性培养
既学习了课程该要求学习的知识,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开放的平台,激发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又科技(技能)竞赛活动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3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是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更可以扩大课堂的空间,使非课程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进行课外兴趣选修,可以拿到创新学分。将实验课程或选修类课程与科技(技能)竞赛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参与研究、听名师名人讲座以及自己动手创作,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求实、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名师名人的那种对待科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实干和奉献精神。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把从实际出发,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4.4“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更可以在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获得非理性思维如自信心、胆量、克服困难的毅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训练。很多学生平时不参加活动,在就业时就表现出非理性思维方面极大的不足
4.5 “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学对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授课老师在考虑整个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专家名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力量,共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也为校园文化节的顺利开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教师在指导科技(技能)竞赛活动的同时提高业务水平,改变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的现象。可见,“1+1>2”的协同教学模式适用于众多课程的教学,更可以与全国或广东省“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联系起来,达到双盈的效果。
【关键词】1+1>2 协同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009-01
新形式下大学教育的目标是重在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三种精神,五种能力”。“三种精神”即创新、求实、奉献精神;“五种能力”即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1+1>2”的协同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和科技(技能)活动激发同学们主动涉猎知识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1“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可行性
以校园文化节之科技(技能)大赛活动为载体,在同学们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1+1>2是属于一种协同效应,前一个“1”是指课堂教学方式,后一个“1”是指校园文化节的科技(技能)活动。“1+1>2”协同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节的科技(技能)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预期效果有倍加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每届校园文化节活动的活动时间跨整个年度,而且科技(或技能)竞赛活动是由校团委组织每个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色承办的全校性活动,科技(技能)竞赛一般为实验性操作技能竞赛或鉴赏知识竞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都是在一些实验课程或扩大类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一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节的科技(技能)活动结合是完全可行且意义深远的。
2“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思路
实验课程和选修特别是扩大类选修课程是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充实校园生活、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随着学校“课外创新学分制”、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推行,“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更是适应了这种要求,使同学在获得课程学分的同时又能获得“课外创新学分”,且充实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改变同学被动上课、学不学都可以拿学分的心态。“1+1>2”的协同教学模式要求2/3的学时上理论课,1/3学时进行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学生成绩通过这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评定。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让更多的没有同学了解学习到相关知识。特别是在科技(技能)竞赛活动的过程中,由上课老师作指导老师,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配合,负责联系该学科的校内外专家教授讲座,大大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延伸了课堂教学。
3“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
在第十七届校园文化节的开展过程中,我学院将刘文生老师的《观赏鱼》的这门课程进行了“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作法:
3.1 理论课程学习
《观赏鱼》这门全校性选修课共34学时,系统学习理论课后,利用三周的时间进行“观赏鱼的鉴赏与知识技能大赛”。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安排和技能大赛都是在授课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
3.2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之一
专家讲座。选修该课程的同学要求全部参加并进行考勤,其他十三个学院都认真组织其他同学参加。邀请了观赏鱼专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湖沼学会观赏鱼研究会主任章之蓉教授讲授观赏鱼的鉴赏、分类、特征、饲养方法和技巧等。讲座内容非常精彩,有几百种观赏鱼的图片,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全场300多人认真听完了整场讲座,章之蓉教授对学生的热情倍受感动,水产专业的几位老师对这样的讲座倍加赞赏。
3.3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之二
观赏鱼参观活动。通过指导老师联系由学生会干部组织学生参观天河公园“观赏鱼博览会”。选修《观赏鱼》课程的所有同学及各学院的一些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
3.4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之三
观赏鱼知识技能竞赛。有各个学院的观赏鱼图片展览、观赏鱼知识竞赛、观赏鱼作品展览。观赏鱼作品38个全是选修该课程同学创作的个人观赏鱼作品展,很多作品极富创意。指导老师特定给选修该课程的同学的作品制定了评分标准,由现场所有观众进行打分,最后获得的平均分即为选修该课程的同学的期末成绩。
参加观赏鱼的鉴赏知识与技能大赛的同学超过千人次,观赏鱼班的同学带来的作品给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增色不少,使科技(技能)竞赛活动主题更鲜明,活动开展更顺利;科技(技能)竞赛活动也给观赏鱼班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动手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平台,拓宽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收到了加倍的效果。
4“1+1>2”的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4.1“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实验或选修课教学的一种改革
科技(技能)活动是对实验或选修课程教学的一个挑战,可以改变传统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而科技(技能)竞赛活动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没有外力的监督和考试的压力,经常需要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总结,它很适合大学生自主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4.2“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共性训练和个性培养
既学习了课程该要求学习的知识,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开放的平台,激发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又科技(技能)竞赛活动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3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是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更可以扩大课堂的空间,使非课程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进行课外兴趣选修,可以拿到创新学分。将实验课程或选修类课程与科技(技能)竞赛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参与研究、听名师名人讲座以及自己动手创作,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求实、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名师名人的那种对待科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实干和奉献精神。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把从实际出发,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4.4“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更可以在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获得非理性思维如自信心、胆量、克服困难的毅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训练。很多学生平时不参加活动,在就业时就表现出非理性思维方面极大的不足
4.5 “1+1>2”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学对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授课老师在考虑整个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专家名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力量,共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也为校园文化节的顺利开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教师在指导科技(技能)竞赛活动的同时提高业务水平,改变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的现象。可见,“1+1>2”的协同教学模式适用于众多课程的教学,更可以与全国或广东省“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联系起来,达到双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