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来源 :美术文献·学校体音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人文艺术门类中,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能够在中学的音乐课上,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呢?笔者结合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审美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要想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一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这个美感的渴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说把音乐教室布置的富有新意,乐器的摆放很有造型,背景音乐的播放很舒缓。在这样一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教师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比如学唱《七子之歌》时,教师先设悬念说:“同学们,有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他在1925年写了一组诗,是以七个地点为名字的,其中就包含澳门。1946年7月15日,他在做完最后一次演讲之后,却被发动派暗杀了。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要欣赏这首歌曲的审美渴望。
  二、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感知能力,即音乐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音乐欣赏《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这首歌的大致情况,这首歌是钟立民先生在福建时,想借当时之机寻找灵感,写几首反映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晚上,钟老和几位同事来到鼓浪屿散步,当时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心中骤增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共鸣,给了他音乐的灵感,写成了这首《鼓浪屿之波》。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鼓浪屿与大海的景色。
  站在大海边,眼前椰树在风中摇曳,海水蔚蓝而深邃;登上日光岩,站立顶峰,耳边海涛阵阵,物我两忘。面朝大海,远处水天一色,波光粼然。通过对歌曲背景的讲述,对音乐画面的观看,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和总体知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反之,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审美想象,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平静的湖边,微风轻抚湖面,水波荡漾,远方有音乐传来,它似乎在耳边,又似乎很遥远,像是一位老爷爷。同学们都依偎在他身边,他用和蔼的、缓慢的语调,给我们讲着他童年的故事……”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學生的想象自由,特别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旺盛的创造性想象,更是充满个性化和新异性,要充分加以保护和引导。
  四、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现实目标与发展目标,如何运用好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已有方法与如何积极参与方法创新实践,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在音乐教学法中真正体现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以达到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运用音乐来装点人生,在音乐中体验美好,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
  五、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我们注重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音乐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
  1.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但是,流行音乐正是当下的小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也有很多经典的作品。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比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都能算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能够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之必要。
  2.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看到有些老师在上欣赏课时对于作品的背景总是草草几句就概括完了,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应。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3.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如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的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从而达到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4.提前布置欣赏作业。
  在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同学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一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教师还可以要求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全班的同学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介绍的小组每次轮换,让大家都可以上台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台的小组准备的更加充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介绍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又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对音乐鉴赏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这样学生才可以成为有思想、懂情趣的人,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其他文献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音乐课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让音乐课堂“乐中有动,动中有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体验、理解、感受音乐,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让
期刊
新时代国家对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强调和大城市治理问题复杂性的提升带来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客观需求.在已有实践中,由于城市治理中政府机构与社会个体的连接中断,我国的城市治理处于约略运作的低位状态,实现由约略到精准是未来城市治理的目标追求.基于政府与社会互嵌互动的理论视角,数字化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基于治理信息流通的整体性治理体系打造.研究发现,数字化不仅可以作为政府公共信息发布和社会民意收集的工具,也可以促成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治理.数字化的应用可以推动未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政府与社会主体互嵌互动,并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巩固提高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论证实施,无论从目标,内容还是结构评价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思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发展运动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贯彻终身体育意识,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特点,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期刊
一、教学背景  艺术是主体建构的产物,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仅靠教师传授艺术知识的学习是被动低效的。合作学习应从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的基本假设出发,创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学校提出了打造“学得”课堂,实现和谐教学的教学理念,即每个学生都能学得了、学得到、学得有趣、学得有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