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布是我国教育借鉴世界课程改革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当下语文学科教育方向和教学理念的重新界定。在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研发语文教材的同时,客观上语文教师成为贯彻和执行新课标的关键。如何准备以积极迎接新课标的挑战,是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86-02
一、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宏观上关系国家发展潜力的开发,微观上体现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长、每一名教师的日常教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现今,随着对教育科学的深入研究,对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的认同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当代教育改革的动向体现在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和从义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这两个“转”具体体现在我国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肯定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定,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等等。
然而新课标目标的实现不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对新课标目标和理念的贯彻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一堂课,对每一名学生的引导,都具体地落在语文教师的肩上。教师对新课标的准确理解和贯彻执行成为当前我国实行课程改革、执行新课标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师,他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教育方向的把握,直接决定和影响我国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方向。今天的语文教师应作怎样的准备以迎接新课标的挑战呢?
二、当代教师的普遍做法
(一)备课是备教材
从教材和教参里提炼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努力引导学生的思路往教师自己的思路上靠,以形成对教材里选文分析的一致看法,得出正确答案,即是当前教师普遍的做法。教师是“对付”教材的。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而又迄今依旧。于是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不是阅读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讲堂,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盛知识的容器。
(二)培养学生素质又特别关注应试成绩
因为升重点中学的压力及教师工作考评的压力,语文教师普遍要面对和特别关注学生的应试成绩。在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学术评估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兼顾学生考试成绩与完成教学任务(即完成对教材的教授)。使很多教师更注重的是对事实性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操练。在没有配套的评价体系实际起作用的环境里,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探究式学习,与实际的教学评价脱离,教师无法把控教学效果。
(三)整体专业化水平低
语文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低是通过与国内部分名校的教师和国内一些著名的语文教师比较得出的结论。而有些名师在授课中也暴露出专业水准的问题,可想而知普通教师的专业水平。据一位长期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授观察,有相当多的教师办公桌上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而很多当代名师的办公室里有大量的书籍。这反映了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工作的麻木与漠然,他们潜意识是“我对工作已经很熟悉了,对教材也很熟悉了,能对付就行了”。实质是他已退化为“教书匠”,不是学生求知的领路人。
三、新课标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做的准备
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知识外,是那种认真观察了解学生,能诊断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征存在何种缺陷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师,能明确指出具体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同时他也能公正地评价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正常智力的青少年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对驾驭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合格的教师是那种告诉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的教师,因为知识不是教师创造的,教师职业的重要和必要性在于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他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向导。
(一)教育理念
从教学科知识到教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其实这个理念并不是现在的新创。我国古代的学者就是这样做的。叶老曾说“我的教法也就是我的读法”。黄宗羲评说朱熹的教学“古之人于学业,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钱钟书的父亲在教幼儿诗歌时,只是读出诗歌,告诉学生要圈出的地方,圈的都是好句,时间长了,学生也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不是好的了。更不要说我国脍炙人口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也有的学者把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称之为方法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作为教学变革中的知识观的一部分。将方法性知识或称之为程序性知识等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是非常明智也是学科教学整体进步的表现。但这种方法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需要显性地出现在具体学科的教材里,而不是由每位教师像以前备课那样单独或集体归纳整理或发明创造。因为单个或小部分教师的看法或经验难免有失偏狭、片面。可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比较先进、细致的做法。比如美国最大教材出版商McGraw-Hill出版的The Glencoe Reader这套教材(初中英语母语教材)的做法,把阅读策略与技巧和阅读指南等方法性的知识细致描述整理编排进学生用的教材里。我国的教材编撰者可以根据我国语言文字及阅读特点,把语文学科的学科方法和方法性知识系统整理归纳描述编进学生用的教材里,使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和观念的改进有章可循。
(二)教师心理
于漪说:21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共同点——立足于培养“人”。我们不是培养具有很多知识的机器,而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我们要以一个“人”的姿态去学习,而不是把自己弄成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容器”。 当前教师的职业心理普遍处在“教”的状态。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个台阶,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授予学生“一碗水”的“师”。在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中,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是面朝同一个方向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努力,教师要把自己放“低”,低到和学生同样的高度,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理解,但又比学生“高”,为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指导和诊断,做学生的学习向导。同时教师也从学生的反馈中学习,体验并总结做教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我国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已经有走在语文学科前沿的专家教授在进行贴合阅读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更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并且在近几年出版了实验稿,在少数学校试验。还有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出版及大范围试用且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好评。随着这些教材的研究编撰实验的深入,语文教师的工作方法会有很大改变。教材编撰者预计,使用带有导读辅助的语文教材,对教师来说,将有更多的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学生,脱离迄今为止教师拿到教材还费心费力有重新设计一套教案的做法。依据新教材的设计,“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介,主要的工作在于研究他的学生、他的教学情境,在于很好地因应四十几个性情不一的学生、每一堂生动而充满变数的课,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课程的目标”。叶圣陶曾说过“知道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俩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这时的工作或作用是,当学生具体地表现出各自的学习状态时,越是优秀的教师,就越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与教师的自我教育
与以往不同,将备好的教案一一念出,将预设的问题提出,尽力让全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老师的认识统一起来,新课标要教师面对的是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的有见解、有道理有证据地提出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理解,并能马上回应学生的提问、观点或疑问。要求教师有深厚的语文基础和广泛的阅读经历,有宽广的胸怀能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质疑,要有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在没有现成底稿的情况下,能否“镇得住”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需要教师的“真水平”。关于教师在知识方面的准备,因为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教师在校学得的可能已经很落后了,需要教师主动地探求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前沿研究发展状况,及时充电,不断完善自我以及在课后的自我反省、沉淀积累。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86-02
一、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宏观上关系国家发展潜力的开发,微观上体现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长、每一名教师的日常教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现今,随着对教育科学的深入研究,对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的认同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当代教育改革的动向体现在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和从义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这两个“转”具体体现在我国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肯定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定,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等等。
然而新课标目标的实现不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对新课标目标和理念的贯彻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一堂课,对每一名学生的引导,都具体地落在语文教师的肩上。教师对新课标的准确理解和贯彻执行成为当前我国实行课程改革、执行新课标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师,他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教育方向的把握,直接决定和影响我国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方向。今天的语文教师应作怎样的准备以迎接新课标的挑战呢?
二、当代教师的普遍做法
(一)备课是备教材
从教材和教参里提炼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努力引导学生的思路往教师自己的思路上靠,以形成对教材里选文分析的一致看法,得出正确答案,即是当前教师普遍的做法。教师是“对付”教材的。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而又迄今依旧。于是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不是阅读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讲堂,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盛知识的容器。
(二)培养学生素质又特别关注应试成绩
因为升重点中学的压力及教师工作考评的压力,语文教师普遍要面对和特别关注学生的应试成绩。在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学术评估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兼顾学生考试成绩与完成教学任务(即完成对教材的教授)。使很多教师更注重的是对事实性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操练。在没有配套的评价体系实际起作用的环境里,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探究式学习,与实际的教学评价脱离,教师无法把控教学效果。
(三)整体专业化水平低
语文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低是通过与国内部分名校的教师和国内一些著名的语文教师比较得出的结论。而有些名师在授课中也暴露出专业水准的问题,可想而知普通教师的专业水平。据一位长期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授观察,有相当多的教师办公桌上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而很多当代名师的办公室里有大量的书籍。这反映了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工作的麻木与漠然,他们潜意识是“我对工作已经很熟悉了,对教材也很熟悉了,能对付就行了”。实质是他已退化为“教书匠”,不是学生求知的领路人。
三、新课标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做的准备
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知识外,是那种认真观察了解学生,能诊断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征存在何种缺陷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师,能明确指出具体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同时他也能公正地评价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正常智力的青少年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对驾驭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合格的教师是那种告诉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的教师,因为知识不是教师创造的,教师职业的重要和必要性在于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他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向导。
(一)教育理念
从教学科知识到教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其实这个理念并不是现在的新创。我国古代的学者就是这样做的。叶老曾说“我的教法也就是我的读法”。黄宗羲评说朱熹的教学“古之人于学业,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钱钟书的父亲在教幼儿诗歌时,只是读出诗歌,告诉学生要圈出的地方,圈的都是好句,时间长了,学生也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不是好的了。更不要说我国脍炙人口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也有的学者把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称之为方法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作为教学变革中的知识观的一部分。将方法性知识或称之为程序性知识等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是非常明智也是学科教学整体进步的表现。但这种方法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需要显性地出现在具体学科的教材里,而不是由每位教师像以前备课那样单独或集体归纳整理或发明创造。因为单个或小部分教师的看法或经验难免有失偏狭、片面。可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比较先进、细致的做法。比如美国最大教材出版商McGraw-Hill出版的The Glencoe Reader这套教材(初中英语母语教材)的做法,把阅读策略与技巧和阅读指南等方法性的知识细致描述整理编排进学生用的教材里。我国的教材编撰者可以根据我国语言文字及阅读特点,把语文学科的学科方法和方法性知识系统整理归纳描述编进学生用的教材里,使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和观念的改进有章可循。
(二)教师心理
于漪说:21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共同点——立足于培养“人”。我们不是培养具有很多知识的机器,而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我们要以一个“人”的姿态去学习,而不是把自己弄成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容器”。 当前教师的职业心理普遍处在“教”的状态。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个台阶,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授予学生“一碗水”的“师”。在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中,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是面朝同一个方向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努力,教师要把自己放“低”,低到和学生同样的高度,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理解,但又比学生“高”,为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指导和诊断,做学生的学习向导。同时教师也从学生的反馈中学习,体验并总结做教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我国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已经有走在语文学科前沿的专家教授在进行贴合阅读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更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并且在近几年出版了实验稿,在少数学校试验。还有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出版及大范围试用且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好评。随着这些教材的研究编撰实验的深入,语文教师的工作方法会有很大改变。教材编撰者预计,使用带有导读辅助的语文教材,对教师来说,将有更多的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学生,脱离迄今为止教师拿到教材还费心费力有重新设计一套教案的做法。依据新教材的设计,“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介,主要的工作在于研究他的学生、他的教学情境,在于很好地因应四十几个性情不一的学生、每一堂生动而充满变数的课,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课程的目标”。叶圣陶曾说过“知道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俩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这时的工作或作用是,当学生具体地表现出各自的学习状态时,越是优秀的教师,就越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与教师的自我教育
与以往不同,将备好的教案一一念出,将预设的问题提出,尽力让全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老师的认识统一起来,新课标要教师面对的是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的有见解、有道理有证据地提出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理解,并能马上回应学生的提问、观点或疑问。要求教师有深厚的语文基础和广泛的阅读经历,有宽广的胸怀能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质疑,要有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在没有现成底稿的情况下,能否“镇得住”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需要教师的“真水平”。关于教师在知识方面的准备,因为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教师在校学得的可能已经很落后了,需要教师主动地探求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前沿研究发展状况,及时充电,不断完善自我以及在课后的自我反省、沉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