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教职工为发展社会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新常态下,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个人发展与岗位设置相适应,并更好地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深入研讨的话题。文章就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与岗位设置影响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发展;岗位设置;探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156-03
Abstract: The great achieve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mad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for about 40 years. The college faculty and staff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y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respect to self-realization. Therefore, the adaption of the self-realization of the faculty and staff to the position allocation of their colleges has been a topic discussed frequently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ir colleges. Some deliberations on the position allocation versus self-realization of college faculty and staff are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college; self-realization of faculty and staff; position allocation; deliberation
一、高校機构、人员简况
(一)机构设置
高校内部机构的设置主要参照政府部门的模式,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党政管理部门、群团及直属部门、办学实体和经济实体。其中党务部门有:党委办公室、保密委员会、党校、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统战部、纪委、监察处、机关党委等单位。行政部门有:校长办公室、合作发展委员会、校友会、基金会、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教务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科技处、社科处、协同创新中心、期刊部、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处、人才培训交流中心、财务处、审计处、学生处、人武部、保卫处、国际合作处、基建处、资产处、后勤处和离退休工作处等单位。群团及直属部门有:校工会、校团委、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办学实体有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体育系等相关院系组成。经济实体主要有后勤保障、产业部门及后勤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
(二)岗位分布
高校岗位分布,从人员结构上可分为专业技术岗位(含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大类。也可从人员层次上分为专职教师、教学辅助、党政管理和工勤服务四个层次。在专职教师中,既有从事教学工作的岗位,也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岗位;教学辅助岗位又可分为教学实验、实验室管理、图书档案管理、期刊出版编辑、审计会计、医护、幼教等岗位;党政管理岗位可分为专职管理和“双肩挑”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为工人编制,主要集中分布在后勤、产业部门以及经济实体等单位。
(三)人员简况
按在校教职工3600人编制的高校为例,人员分布为:校级领导为9~11人,处级干部为220~240人,科级干部为230~250人,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为2200~2300人,管理人员为680~700人,工人编制为100~120人(工人编制人员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进校的各类招工和调入人员)。
二、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与岗位设置
(一)教师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教师岗位是学校的主体岗位,教师既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和职责,又承担着学术理论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的使命。教师的自我发展程度、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工作风气和学术环境。所以,高校教师的自我定位、发展决定着学校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教师的自我发展要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按照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进行,但也要有教师个人的规划与目标。学校在教师岗位设置和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和公平。如:在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岗位比例设置上要做到合理、规范,既要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完善、发展和创新的需求,也要考虑青年教师的培育、培养及提升。同时,对于长期从事单一教学而缺少科研工作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特别的相关岗位规则,鼓励教学工作出色的教师,并对他们的优秀教学育人成果和事迹给予宣传和推广。
学校在教师岗位职称评定及各项学术、科研成果报奖、评奖中制定的政策和规则要具备连续性和完善性,并努力做到各项评审环节和细节的公平公正,坚决杜绝人情风气的负面影响。学校相关部门还要关注专心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及编写教案、教材教师的个人发展,在岗位、职称及工作量的设置、评定和考核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鼓励教师专心做好基础性的教书育人工作。对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未能按期晋升到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学校应给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积极帮助他们完成职称晋升,实现个人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规范的工作制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从而,更好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教师更大的潜能和智慧才华。 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教研教改工作中,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和经历教育、引导大学生,感动其他教职工,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工作环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学术研讨以及课题实验中,作为大学教师,均要表现出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和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正面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
教师在岗位聘任及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增强集体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努力克服个性化膨胀的欲望,理性定位岗位与个人的发展规划,把个人的发展紧密与学科发展、学校建设结合起来,在学校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实现个人的愿望和目标。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度、规则有着较大的关联作用,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出台更为科学、规范、合理的,适合于各层次、各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特征发展的政策和规则,不断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创新发展,并为教师发展积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每一位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二)教辅人员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分布较为分散,既有在教学、科研、实验部门工作的,也有在图书、出版、档案、财务审计、医护和幼教等部门工作的。教辅人员在高校的各项事务中,是处于辅助、协助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主体工作的助手位置,承担着学校主体工作的补充、延续及综合管理服务和执行的工作环节。如:教学实验室需要教辅人员做好仪表、仪器和设备的维护、调试及操作等具体工作;科研课题做实验也需要教辅人员配合、协助教师和研究生完成课题要求的测试、示范操作等具体工作;其他非教学科研部门的教辅人员也要做好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
长时期来,高校对教辅人员的重视程度一直存在着某些偏差。这其中的原因及背景较为复杂,有待于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深入思考与探索,并逐步加以研究解决。高校在教輔人员的岗位设置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进人规模,充分整合和调整好校内现有的教辅人员岗位,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对于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尽快研究、出台治理方案和解决办法,改变少数教辅岗位长期处于人浮于事及长期上自由班的局面。同时,对于本人愿意转岗的,转岗后确实能胜任新岗位的教辅人员,学校应积极给予工作调动,发挥其工作潜能。而对于长期从事教辅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老同志,应该在岗位考核中制定特别的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鼓励他们长期在基层工作中为学校建设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学校对全体在岗的教辅人员要有明确的工作要求,规定必要的工作考核制度和专业技能考核要求,并把考核结果与个人晋升结合起来,每年工作总结时,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教辅人员,用身边发生的真实的好人好事去鼓励和感动更多的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作为高校的教辅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个要求,无论是年轻同志,还是老同志都必须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思考拓宽一下个人的发展思路,规划未来的发展,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具体方向,认认真真,脚踏实地,落到实处。如:从事教学实验或科研试验的教辅人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积累经验,通过对各种各类仪表、仪器、设备的调试和使用,对仪表、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改进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改进测试,最终达到改进仪表、仪器、设备功效的目的,或者尝试制作一些小小发明,申报发明专利,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获得感。对于从事非教学科研工作的教辅人员,同样可以在本职岗位上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做出成绩。总之,教辅人员的发展应伴随着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发展,学校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鼓励教辅人员强化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技能,适应多种岗位上的技能需求,使自己成为教辅岗位上的多面能手。
(三)管理人员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管理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办事和服务机构,该部门的作用就是联系上下,沟通左右,执行和完成学校、学院下达和布置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各种便捷、高效的工作事务性服务。作为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思维和理念,熟练掌握现代办公信息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目前,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程度,这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管理理念不够新颖,管理人员的层次差异较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更为明显。高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对管理岗位设置及人员要求提出新的思路,制定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制度和规则。
高校管理人员的发展与岗位设置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管理岗位的设置不宜过多或偏少,更不可重复设置。工作确实需要的岗位一定要设,可合并的岗位必须合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如:高校学院机构的人事秘书岗位、组织员岗位可以考虑合并;办公室主任岗位、行政秘书岗位也可以合并;行政办公室的部分工作可以划分到其他岗位秘书上,这样便于均衡各岗位之间的工作量。通过合理调配管理岗位的工作量,使管理岗位之间的总工作量不出现较大的落差,更好的确保日常工作的高效执行和落实到位。
学校还要考虑到职能部门管理岗位人员与院系部门管理岗位人员发展、提升不同步的因素,有效促使管理人员自身发展及管理人员在提升环节中的公平、公正与合理性。对于长期在基层管理岗位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学校也应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其岗位职级晋升中给予优先升职。从而,更有利于提升整个管理岗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校园办公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就是普通日常事务性的繁杂工作,管理人员与教师、研究人员相比,确实没有什么名气,也很难晋升到高级职称及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除少数管理人员可晋升处级干部以外,大多数管理人员均要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一生。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理性定位好个人的发展,树立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把个人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日常工作中,强化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积累经验,吸取外单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及时总结思考问题,有效尝试新方法,积极探析新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管理岗位的能工巧匠。 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研讨适应管理人员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地位,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新形式下,学校可制定适应管理人员发展的考核奖励新规则,对于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考核较差的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培训学习,对于不适合管理岗位的人员应坚决调离。只有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规则,从业人员才会激发出最大的潜能,为本职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四)工勤人员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在岗的工勤人员均为工人编制,主要集中分布在后勤、產业等部门,其人员来源主要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进校的各类招工人员,还有少数为企业单位调入人员以及部队复员士兵。这部分人员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工勤人员主要集中在后勤、产业等部门工作,其工作性质主要是做好各类服务性工作,为学校各项主体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和服务。
高校工勤岗位已不再新进人员,现有岗位均由老职工承担,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工勤人员的自然减员,学校的各种体力性劳务工作已由外来务工人员承担。务工人员群体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辛勤的劳动,但同时,也对学校工勤岗位设置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造成少数后勤工作岗位依赖务工人员干活,对完善工勤岗位设置与管理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各类务工人员的增多,也不利于提升学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积极探索新方法,对工勤岗位进行准确合理的定编和设岗,制定有效可行的制度规则,以确保在职工勤岗位人人有事可做,对有技术专长的人员要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优势,使工勤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要注重工人编制人员岗位设岗的完善性与合理性,关注工勤岗位人员的自我发展,积极鼓励工人编制人员学习和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通过培训考核学习要求,努力晋升为工人技师和高级工人技师,以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作为工勤岗位人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工作同样可以规划个人发展,并实现目标。
三、结束语
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及岗位设置是学校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职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综合治理管理的必要环节。高校各级领导必须认真重视教职工发展问题,并将其列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之中。学校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思考,仔细研究探讨,认真制定方案,确保落实到位,使教职工在学校的创新建设与发展中,转变观念,提升层次,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旭宇.高等院校管理岗位设置创新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
[2]胡旭宇.高校教职工个性化发展探析[J].管理观察,2015,10.
[3]胡旭宇.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及相互影响探讨[J].高教学刊,2016,14.
[4]陈晴,郑玉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05):167-168.
[5]李娈.基于职员制改革的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118-119.
[6]吕卫君,赵黄芳.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高教学刊,2015(21):30-31.
[7]孙宇茜.高校高层次人事信息管理探究[J].高教学刊,2016(23):156-157.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发展;岗位设置;探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156-03
Abstract: The great achieve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mad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for about 40 years. The college faculty and staff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y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respect to self-realization. Therefore, the adaption of the self-realization of the faculty and staff to the position allocation of their colleges has been a topic discussed frequently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ir colleges. Some deliberations on the position allocation versus self-realization of college faculty and staff are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college; self-realization of faculty and staff; position allocation; deliberation
一、高校機构、人员简况
(一)机构设置
高校内部机构的设置主要参照政府部门的模式,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党政管理部门、群团及直属部门、办学实体和经济实体。其中党务部门有:党委办公室、保密委员会、党校、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统战部、纪委、监察处、机关党委等单位。行政部门有:校长办公室、合作发展委员会、校友会、基金会、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教务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科技处、社科处、协同创新中心、期刊部、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处、人才培训交流中心、财务处、审计处、学生处、人武部、保卫处、国际合作处、基建处、资产处、后勤处和离退休工作处等单位。群团及直属部门有:校工会、校团委、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办学实体有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体育系等相关院系组成。经济实体主要有后勤保障、产业部门及后勤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
(二)岗位分布
高校岗位分布,从人员结构上可分为专业技术岗位(含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大类。也可从人员层次上分为专职教师、教学辅助、党政管理和工勤服务四个层次。在专职教师中,既有从事教学工作的岗位,也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岗位;教学辅助岗位又可分为教学实验、实验室管理、图书档案管理、期刊出版编辑、审计会计、医护、幼教等岗位;党政管理岗位可分为专职管理和“双肩挑”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为工人编制,主要集中分布在后勤、产业部门以及经济实体等单位。
(三)人员简况
按在校教职工3600人编制的高校为例,人员分布为:校级领导为9~11人,处级干部为220~240人,科级干部为230~250人,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为2200~2300人,管理人员为680~700人,工人编制为100~120人(工人编制人员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进校的各类招工和调入人员)。
二、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与岗位设置
(一)教师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教师岗位是学校的主体岗位,教师既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和职责,又承担着学术理论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的使命。教师的自我发展程度、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工作风气和学术环境。所以,高校教师的自我定位、发展决定着学校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教师的自我发展要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按照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进行,但也要有教师个人的规划与目标。学校在教师岗位设置和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和公平。如:在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岗位比例设置上要做到合理、规范,既要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完善、发展和创新的需求,也要考虑青年教师的培育、培养及提升。同时,对于长期从事单一教学而缺少科研工作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特别的相关岗位规则,鼓励教学工作出色的教师,并对他们的优秀教学育人成果和事迹给予宣传和推广。
学校在教师岗位职称评定及各项学术、科研成果报奖、评奖中制定的政策和规则要具备连续性和完善性,并努力做到各项评审环节和细节的公平公正,坚决杜绝人情风气的负面影响。学校相关部门还要关注专心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及编写教案、教材教师的个人发展,在岗位、职称及工作量的设置、评定和考核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鼓励教师专心做好基础性的教书育人工作。对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未能按期晋升到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学校应给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积极帮助他们完成职称晋升,实现个人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规范的工作制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从而,更好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教师更大的潜能和智慧才华。 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教研教改工作中,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和经历教育、引导大学生,感动其他教职工,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工作环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学术研讨以及课题实验中,作为大学教师,均要表现出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和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正面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
教师在岗位聘任及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增强集体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努力克服个性化膨胀的欲望,理性定位岗位与个人的发展规划,把个人的发展紧密与学科发展、学校建设结合起来,在学校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实现个人的愿望和目标。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度、规则有着较大的关联作用,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出台更为科学、规范、合理的,适合于各层次、各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特征发展的政策和规则,不断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创新发展,并为教师发展积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每一位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二)教辅人员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分布较为分散,既有在教学、科研、实验部门工作的,也有在图书、出版、档案、财务审计、医护和幼教等部门工作的。教辅人员在高校的各项事务中,是处于辅助、协助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主体工作的助手位置,承担着学校主体工作的补充、延续及综合管理服务和执行的工作环节。如:教学实验室需要教辅人员做好仪表、仪器和设备的维护、调试及操作等具体工作;科研课题做实验也需要教辅人员配合、协助教师和研究生完成课题要求的测试、示范操作等具体工作;其他非教学科研部门的教辅人员也要做好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
长时期来,高校对教辅人员的重视程度一直存在着某些偏差。这其中的原因及背景较为复杂,有待于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深入思考与探索,并逐步加以研究解决。高校在教輔人员的岗位设置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进人规模,充分整合和调整好校内现有的教辅人员岗位,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对于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尽快研究、出台治理方案和解决办法,改变少数教辅岗位长期处于人浮于事及长期上自由班的局面。同时,对于本人愿意转岗的,转岗后确实能胜任新岗位的教辅人员,学校应积极给予工作调动,发挥其工作潜能。而对于长期从事教辅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老同志,应该在岗位考核中制定特别的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鼓励他们长期在基层工作中为学校建设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学校对全体在岗的教辅人员要有明确的工作要求,规定必要的工作考核制度和专业技能考核要求,并把考核结果与个人晋升结合起来,每年工作总结时,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教辅人员,用身边发生的真实的好人好事去鼓励和感动更多的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作为高校的教辅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个要求,无论是年轻同志,还是老同志都必须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思考拓宽一下个人的发展思路,规划未来的发展,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具体方向,认认真真,脚踏实地,落到实处。如:从事教学实验或科研试验的教辅人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积累经验,通过对各种各类仪表、仪器、设备的调试和使用,对仪表、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改进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改进测试,最终达到改进仪表、仪器、设备功效的目的,或者尝试制作一些小小发明,申报发明专利,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获得感。对于从事非教学科研工作的教辅人员,同样可以在本职岗位上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做出成绩。总之,教辅人员的发展应伴随着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发展,学校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鼓励教辅人员强化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技能,适应多种岗位上的技能需求,使自己成为教辅岗位上的多面能手。
(三)管理人员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管理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办事和服务机构,该部门的作用就是联系上下,沟通左右,执行和完成学校、学院下达和布置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各种便捷、高效的工作事务性服务。作为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思维和理念,熟练掌握现代办公信息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目前,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程度,这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管理理念不够新颖,管理人员的层次差异较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更为明显。高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对管理岗位设置及人员要求提出新的思路,制定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制度和规则。
高校管理人员的发展与岗位设置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管理岗位的设置不宜过多或偏少,更不可重复设置。工作确实需要的岗位一定要设,可合并的岗位必须合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如:高校学院机构的人事秘书岗位、组织员岗位可以考虑合并;办公室主任岗位、行政秘书岗位也可以合并;行政办公室的部分工作可以划分到其他岗位秘书上,这样便于均衡各岗位之间的工作量。通过合理调配管理岗位的工作量,使管理岗位之间的总工作量不出现较大的落差,更好的确保日常工作的高效执行和落实到位。
学校还要考虑到职能部门管理岗位人员与院系部门管理岗位人员发展、提升不同步的因素,有效促使管理人员自身发展及管理人员在提升环节中的公平、公正与合理性。对于长期在基层管理岗位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学校也应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其岗位职级晋升中给予优先升职。从而,更有利于提升整个管理岗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校园办公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就是普通日常事务性的繁杂工作,管理人员与教师、研究人员相比,确实没有什么名气,也很难晋升到高级职称及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除少数管理人员可晋升处级干部以外,大多数管理人员均要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一生。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理性定位好个人的发展,树立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把个人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日常工作中,强化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积累经验,吸取外单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及时总结思考问题,有效尝试新方法,积极探析新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管理岗位的能工巧匠。 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研讨适应管理人员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地位,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新形式下,学校可制定适应管理人员发展的考核奖励新规则,对于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考核较差的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培训学习,对于不适合管理岗位的人员应坚决调离。只有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规则,从业人员才会激发出最大的潜能,为本职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四)工勤人员发展与岗位设置
高校在岗的工勤人员均为工人编制,主要集中分布在后勤、產业等部门,其人员来源主要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进校的各类招工人员,还有少数为企业单位调入人员以及部队复员士兵。这部分人员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工勤人员主要集中在后勤、产业等部门工作,其工作性质主要是做好各类服务性工作,为学校各项主体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和服务。
高校工勤岗位已不再新进人员,现有岗位均由老职工承担,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工勤人员的自然减员,学校的各种体力性劳务工作已由外来务工人员承担。务工人员群体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辛勤的劳动,但同时,也对学校工勤岗位设置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造成少数后勤工作岗位依赖务工人员干活,对完善工勤岗位设置与管理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各类务工人员的增多,也不利于提升学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积极探索新方法,对工勤岗位进行准确合理的定编和设岗,制定有效可行的制度规则,以确保在职工勤岗位人人有事可做,对有技术专长的人员要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优势,使工勤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要注重工人编制人员岗位设岗的完善性与合理性,关注工勤岗位人员的自我发展,积极鼓励工人编制人员学习和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通过培训考核学习要求,努力晋升为工人技师和高级工人技师,以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作为工勤岗位人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工作同样可以规划个人发展,并实现目标。
三、结束语
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及岗位设置是学校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职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综合治理管理的必要环节。高校各级领导必须认真重视教职工发展问题,并将其列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之中。学校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思考,仔细研究探讨,认真制定方案,确保落实到位,使教职工在学校的创新建设与发展中,转变观念,提升层次,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旭宇.高等院校管理岗位设置创新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
[2]胡旭宇.高校教职工个性化发展探析[J].管理观察,2015,10.
[3]胡旭宇.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及相互影响探讨[J].高教学刊,2016,14.
[4]陈晴,郑玉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05):167-168.
[5]李娈.基于职员制改革的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118-119.
[6]吕卫君,赵黄芳.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高教学刊,2015(21):30-31.
[7]孙宇茜.高校高层次人事信息管理探究[J].高教学刊,2016(2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