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十年治渣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我到渣场,看到渣场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综合利用之路越走越宽广,心里就充满了幸福感。这倒不是因为党和人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而是因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在渣场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堆积了半个多世纪的渣山终于被搬走了,而且我们闯出了一条综合治理冶金渣的新路。回顾十年的治渣历程,深感幸福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的思想,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

以渣养渣的思想来自调查研究


  我治理渣山的想法,是在1981年开始萌发的。经过几十年的堆积,渣山已经长得很高了,而随着太钢生产的发展,排渣量也逐年增加,出现了排渣困难的局面。我在爆破工段担任工段长时,经常和渣山及倒渣的工人们打交道。那时候大概有十几个人整天就是铺铁道,但随着渣子的堆积,铁道越铺越高,最高的地段距地面有20多米。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太钢的正常生产。如果不及时治理渣山,生产将无法进行。我心里特别着急,可又没有办法。
  当时公司的总调度长李洪保常常到渣山来,也是急得团团转。他经常调用我们工段的推土机、吊车等机械设备处理渣子,因此我和他非常熟悉。每次见面,他总要说:“李师傅,能不能想个办法呀?”
李双良

  我也在想办法,可面对着那座庞大的渣山,老实说,当时我也没有个好办法。我只是觉得,作为太钢的一位老工人、老党员,我应该急生产之所急。而且我们全家人都在太钢,可以说是太钢养活着我们,我有什么理由不急呢?我常常这样想:在旧社会我年轻力壮,可26岁的小伙子还养活不了自己。解放以后,我一天比一天年纪大了,老了,而日子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这是为什么?是共产党给了我新的生命,是社会主义使我精神焕发。
  从那时候起,我就琢磨上了治渣这个问题,只是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规划。当时想的仅仅是如何能把这座渣山搬走,好让高炉、平炉、转炉、电炉有个排渣的地方。
  那年我59岁了,眼看就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以后做什么,就治理这座渣山不是很好吗?我在渣山边工作了几十年,那天我特地沿着整个渣山转了一天,越转觉得它越大。后来,我叫孩子们和我一起上渣山去丈量。孩子们说:“别人家是一起上公园哩,咱是去爬灰渣坡,有啥意思呢?”我说:“你们别小瞧爬灰渣坡,这可是作用大哩。”孩子们很听话,他们对太钢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就跟我一起在渣山上滚了六七个星期日。白天我们上“山”去丈量,晚上回来孩子们帮我计算。最后,我终于胸中有数了,算出铁渣大约有900多万吨,钢渣有700多万吨,还有200多万吨的垃圾,渣山总量是2000多万吨。
  这么多渣子可该往哪儿倒呀?我们爆破工段在东山有一个爆破坑,离那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沟,叫大槐沟。我在一个公休日专门骑自行车去了一趟,将那条沟又丈量了一遍,计算出沟底面积是16亩,沟口面积是113亩。如果用渣子把沟填满,再垫上两米厚的黄土,就可以造出113亩地来,而且,太钢的废渣也有了去处,是件大好事。经过与东涧河的村干部们协商,双方达成口头协议,我们租用大槐沟10年,每年出占地费、补偿费及管理费3.6万元。
  那么,从渣山到大槐沟又是多远呢?也就是说运送2000多万吨废渣,得花多少运费呢?原先我计划用皮尺丈量,可有的同志提醒我,汽车上有计程器,开上汽车跑一趟不就行了?看来人多就是智慧广,所以在后来治理渣山、闯综合利用的路子时,我就特别注意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
  渣子有了去处,运费也算出来了,可这笔钱从哪儿来呢?我还是想着渣山,我知道那里面埋着些什么货色。于是,我用一辆大卡车装了10吨渣子,从渣子里拣出500公斤废钢。也就是说,平均每吨渣子中有50公斤废钢,整座渣山能挖出36万吨废钢来。如果每吨按200元计算,收益就达7000多万元。用这笔钱治理渣山不是绰绰有余吗?
  这样,“以渣养渣”思路就基本形成了,于是我开始着手草拟治渣方案。

一不要投资,二不要待遇,只要一个自主权


  1981年,公司号召太钢人出主意、想办法,解决排渣难的问题。当时,听说有人要搞,而且公司已经给省里打了报告,申请排渣场地,但这个方案最终被否决了。我经常去公司悄悄打听,看有没有人出面干。可是等了一段时间,看到没有一个方案切实可行,我这才打定主意要彻底治理渣山。
  1982年过春节,我到李洪保家拜年。一进门,李洪保就问:“你想出法子了没有?”我说我就是为这个来的。于是,就把我草拟的治渣方案递给了他。李洪保当时就高兴地说:“好!我把这交给公司领导。”
  正月初五,当时的商钧经理、孟立正副经理和韩桂五副经理把我叫去,让我汇报了治理渣山的想法。正月初九,全公司的厂、处级干部召开会议,把我也叫去了。在这个会上,就提到了我要治理渣山的问题。商经理问我:“你要多少投资?”我说:“一分钱也不要。”商经理又说:“不要投资你能搬走渣山?”我就谈了我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的想法。我说:“渣子里埋着那么多东西,都是钱,以渣养渣这条路行得通。”在场的干部们就鼓起掌来了。我知道大家是在鼓励我,也是对“以渣养渣”这条路的肯定,我心里踏实了。这时候商经理又问我:“你要什么待遇?”他说的待遇,无非就是指承包提成、工资奖金这类东西。当时兴这个。可我能要吗?搬走整座渣山,创效益将近亿元,按1%提成,是100万元;按10%提成,就是1000万元。共产党把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解救出来,把我培养成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子女们都在太钢工作,生活过得很好,我要那钱干啥呢?于是我说:“我一不要投资,二不要待遇,就要个权——治渣自主权。在治渣过程中,属于渣山上的事,我一不请示,二不汇报,赚了钱也不上交。有了钱就买设备,买设备我也不请示,目的是由人海战术,逐步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在场的人们又鼓起掌来。从这掌声中,我又汲取了新的力量。

依靠一帮老汉,治理一座渣山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到了1982年的四五月份了。这时候我又有了些新的想法:第一步,先搬走渣子,给生产排渣腾出块儿地方来,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步,我想彻底根治污染问题,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可咱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所以我请求公司给我派几个管理人员,特别是派几个懂科学技术的人。可是人家不想来。谁愿意来和灰渣坡怄气呢?这时候,我想起了过去的那帮老伙计们。他们大都离休或者退休了,在家也是闲着。我就去找了他们,通知4月22号开个会,商量治渣的事。
  当时,我还担心没人来呢,结果那天来了80多个人,其中有工人,有技术员,有处长,有科长,啥样的人才都有。这些老同志思想红、作风硬、有技术,起了参谋和骨干作用。我在会上说:“就是这座渣山,就是咱们这一帮老汉,要把它从太钢搬走。从今天起咱不分谁是官谁是兵,都一样,反正都是搬山的老汉。大家提提要求吧,要什么待遇我可以请领导解决。”想不到大家都说:“你不要待遇我们还要什么待遇呢?反正干就是了。”听了这话我非常感动。急太钢所急,一心为公的不是我李双良一个人,我的背后站着那么多人哩。他们支持我、帮助我,才使我敢于向渣山宣战。
太钢渣山公园

  经过充分的准备,1983年5月1日,民工们已经陆续来了,太原市运输四公司的车队,也排在了渣山脚下。激战开始了,那场面真是壮观。
  那么多的汽车、拖拉机和小平车运送渣子,如何计量呢?有的老伙計就提出“发牌”的办法。我采纳了这个建议。当时,每月六七十万元的运费支出,就是靠这些“牌牌”来结算的。现在想起来才晓得后怕,“牌牌”就是钱,万一多发了呢?万一有人伪造“牌牌”呢?那可就损失大了。
  可是在当时,就是靠着那些老同志对党的忠诚,不谋私利,一心想着尽早搬走渣山,没出一点儿问题。例如,我的一个老伙计叫张连登,后来人送了一个外号“顶门棍”。为啥呢?因为他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别人想在他面前捣鬼,根本办不到。张连登数次拒贿4000余元,在渣场是出了名的。我的周围有这样一批好伙伴,在工作上当然就不会出问题了。
  治渣开始时,100多辆车往东山大槐沟倒渣。路窄车多,上去的车下不来,下来的车又上不去,一时间造成了严重堵车。这可是我原先没有预料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号召大家出去寻找排渣点,以缓解眼前的矛盾。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在外面转悠,突然看到了环卫局的垃圾车,我就紧紧跟定了它,一直跟到汾河坝堰。当时汾河坝堰正组织施工,我就找到工程指挥部,说明了来意,他们一听就同意了。用垃圾充填坝堰,当然没有我们的钢渣好。对我们来说,往东山倒渣需按9公里路程付运费,往坝堰倒却是4公里。省下钱,又缓解了车辆拥挤的矛盾,真是好事情。
  这一回,在汾河坝堰就倒了40多万吨渣子。
  在汾河坝堰排渣期间,我又发现了河西区的楼房建筑工地。盖楼房不也需要回填料吗?我就又找了人家。经过建材研究所化验,表明我们的钢渣用来回填基础是上等的好材料。既然是好材料,那么可不可以讨个价钱呢?也就是说,我们的渣子不再是废物,而是商品了。河西建筑工地用了我们500多万吨渣子,该付100多万元钱。我用这笔钱又买了他们的两栋楼房,解决了180户职工的住房问题。
  这是1985年的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重视废渣的综合利用问题了。废渣不废,变废为宝,关键是靠我们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自制钢渣水泥砖、钢渣免烧砖等综合利用钢渣的项目相继投产,综合利用路子越走越宽广。
绿色太钢

我只是带了个头,使了个大胆


  1987年5月,整座渣山已基本搬走,钢铁生产排渣出现了良性循环,再不为排渣难而发愁了。同时,在治理污染、综合利用方面也闯出了一条新路,现代化的渣场已经初具规模。
  十年来,渣场共回收废钢铁83.76万吨,外运废渣1949万吨,创经济效益14154.48万元,盈利66066.10万元,购置大中小型设备112台,而且,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砖的免烧砖厂,东山水泥厂第一期改建工程也竣工投产。一座污染严重的废渣山,就这样变成了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新渣场。
  所有这些成绩,都是上级领导正确指导和积极支持的结果,是渣场领导班子团结奋斗,带领广大职工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结果,凭我李双良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呢?
  还是那句老话,我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带了个头,使了个大胆。(编辑 黄艳)
  李双良(1923—2018),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北赵村人。1947年到太钢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是太钢、省市劳动模范和闻名全国冶金系统的“爆破能手”,曾担任过班组长、车间党支部书记、工段长、加工厂副厂长等职。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李双良主动请战,带领渣场职工把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渣山搬掉,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钢的倒渣难题,更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子,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整理者:陈连喜,原太钢报社总编;银晓俊,原太钢报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杨奇清  在中国公安保卫和锄奸反特历史上,有一位身份神秘、智勇双全、思维敏捷、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名叫杨奇清,被后人誉为“一代神探”。杨奇清是湖南平江县人,1911年出生,参加过万里长征,历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十五军团保卫局局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社会部部长、公安部副部长等职。在革命和战斗生涯中,他性情开朗、胸怀大度、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思考缜密、推理严谨、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至院长、党委书记,下至各科科长、各室主任,人们从来不称官衔,一律直呼其名,而且常常是亲切地免姓呼名,或者干脆起上个近似“爱称”的绰号。  比如曹禺同志,大家从来不叫他“曹院长”,而是叫他“曹头儿”。以至连家属、小孩儿们也叫他“曹头儿”。他非但不反感,还会向你笑着答应。再比如焦菊隐同志,大家不叫他“焦副院长”“焦总导演”“焦导演”,而是尊敬地称之为“焦先生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是中共隐蔽战线上最出色的情报人员,他们受党委派打入国民党最高特务首脑机关,在生死关头挽救了党中央,因功勋卓著被周恩来称誉为“龙潭三杰”。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不仅仅是中共隐蔽斗争的地下尖兵,也是苏区革命文艺的红色先锋。  1931年,中央安排暴露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转移到中央苏区。此时,中央苏区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文艺运动。工农兵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2019年,是父亲诞辰120周年纪念,又勾起我对往事的深深回忆。那是20年前的1999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也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我很想替父亲做点事情,更想替国家做点事情。  父亲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科技事业中,党的八大以后,父亲担任国防科委第一任主任,开始领导“两弹”事业,而组建老五院(导弹研究院)就是父亲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开篇之作。老五院就是后来的七机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
为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学习出版社2013年推出了《习仲勋画传》一书。该书以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述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反映了习仲勋同志革命、战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全书所展示的习仲勋同志的卓越贡献和高尚人格,不仅令读者肃然起敬,更成为我们锤炼党性、作风和人格的生动教材。卓越贡献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4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作出四项指示,其中要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以此为开端,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历届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中心的建设,以改革为引领,不断推动首都文化的发展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首都北京也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前身)与国立广西大学是民国时期广西仅有的两所国立高等学府。不仅如此,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还因其坚持不懈开展的民主运动而享有“西南民主堡垒”的美誉。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原本是广西当局为适应广西教育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于1941年开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4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首开广西本科师范教育的先河。该校在曾作忠院长、林砺儒教务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问周恩来:“你为什么不做些理论方面的工作?”周恩来反问:你怎么讲这个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人去管它,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  的确,周恩来是一个辛勤耕耘的人,是一个用埋头苦干而不是高谈阔论实施领导的政治家。他宁愿把时间花在建设性的劳动上,从真实可见的成就中得到满足。尽管他每天为各种事务绞尽脑汁,但第二天早晨又
进入中南海  我十几岁时随父亲从河北老家到北平。解放前父亲是北平一家车行的司机。1944年我18岁时,父亲托人把我送去了新街口南大街的永茂车行当学徒。日伪统治时期,中国人没有地位,学徒工的生活很辛苦。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北平迎来的是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接收大员。本想今后的日子会好過些,不料国民党和日本人一样,都是欺压老百姓的活阎王。当时北平城里流传一句歌谣:“盼政府、想政府,政府来了更受苦。”可见国
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在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诞生了,这是李大钊亲自指导建立的,因当时尚未建立省委、县委,定为特别支部,直属北京区党委领导。李大钊亲自发展的共产党员弓仲韬任支部书记。台城村党支部的建立,像一粒火种,很快燃向邻村、邻县。1924年8月15日,成立了安平县委,在此基础上,与相邻的饶阳、深泽、深县建立了联合县委、中心县委。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革命的火焰在冀中大地燃烧起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