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科学信息传输和存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这些现代工具查询到我们所不了解的知识。于是教育行业也面临着更高要求的考验,教改一直在践行,教师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传递知识的活教材,更多的是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和积极学习的态度和习惯,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就是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刺激学生思考,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英语课堂提问尤其是基础英语学习阶段的课堂提问不同于其他学科,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基本是出于语言学习和训练的目的,所提的问题多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如一节学习颜色的英语课上所提的问题多半是这是什么颜色、那是什么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他喜欢什么颜色、某某又喜欢什么颜色,是属于横向问题。横向问题是把问题局限于某一个面,很适合着重操练某一个语言点。课堂提问是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进行课堂引导和组织的重要手段,是激起学生语言学习和训练的触发器。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反思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就是通过有计划的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特别是一些教学细节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一种专业活动。笔者在此所做的课堂观察是借用录像仪器把整节课录下来,通过不断的观看课堂实录,完成表格数据的收集,再进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研究。
笔者观察的第一节课是笔者执教的PEP《小学英语》Book1三年级上册 Unit2 Let’s Colours。课时时间为40分钟。通过对自己课堂实录的观察,笔者统计出整节课共提问81次, Yes/No问题有54个,选择性的问题22个,Wh-问题只有5个,占提问总数的6.1%。笔者在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一下子被惊吓住了。我们都知道Wh-问题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选择性的问题则把学生的答案圈禁于某个范围,而Yes/No问题的回答就更加机械和简单重复,这样的问题所占比例越重,时间久了便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于是笔者重新备课,调整提问类型,在另外一个班重新执教。这一次笔者统计出整节课共提问67次, Yes/No问题有36个,选择性的问题20个,Wh-问题有11个,占提问总数的16.4%。在两个班授课完毕以后我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相同内容的课后测,课后测的结果却让我很诧异。我所任教的这两个班的学情是差不多的,平时的考试成绩平均分相差是在0.5分以内,而这一次我第一次录像的班级平均分竟然高过第二次录像课的班级一分多,也就是说Wh-问题占问题总数百分比更多的班级成绩反而不如Yes/No问题和选择性问题多的班级,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翻阅了很多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献和期刊。笔者在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中看到该硕士也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四位老师进行课堂提问类型的统计和研究。以下表格是其统计结果:
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提问类型的分析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类型的选择首先与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有直接关系。Teacher1所教的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不能充分的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教师的提问便偏向于Yes/No问题,所以T1提问WH-问题的百分比最低。同时,T4在这四名教师中,对提问的类型掌握的最好,这也与T4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关,所教年级越高的老师在课堂提问的类型选择上更加灵活,WH-问题的比例也所值增加。其次,T4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有10年以上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也是最强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我们判断课堂问题是否提的好,都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量,而不仅仅根据问题是属于哪种类型、所占比例如何等等,这样才不会像笔者在此次课堂观察之前那样断章取义了。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往往会考虑不够周全,然而我们执教者却全然不知。笔者把我们在课堂提问时易犯的一些考虑不周的现象挪列如下:
1、几乎是单一的教师提问,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主动质疑;
2、提问时过于随意,没有注意问题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问题没有梯度和分层,没有顾及优生和后进生的差异。
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克服以上问题?如何让我们的问题提的更准确更有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带着以上几个问题又观摩了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鲍当洪、祁承辉、沈峰等名师的录像课,专门对课堂提问部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名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都有些共性所在:
1、善于为问题创设情境,让问题更直观,更具有生活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遇到难题,教师会用启发提示,循循善诱,分层渐进,让学生拾级而上。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畏惧难题,反而更乐于思考、乐于享受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提出问题时教师是面带微笑,朝着所有同学。老师把提问当做是跟学生的一种或思想或情感或知识上的交流,是一种对话,老师希望在这个对话中与学生实现相互理解或共享。
3、提出的问题鲜少重复,每个问题都是切合实际。Every question is smart.甚至很多问题似乎都是不经意的课堂生成,而这些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心,事实上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这种课堂观察的实践中,我们的教研再不是纸上谈兵,通过课堂观察结果我们在教研的时候就有了更有力、更具体、更直观的依据。当然,课堂观察的结果出来以后,我们需要更积极的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这些课堂观察结果。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25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反思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就是通过有计划的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特别是一些教学细节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一种专业活动。笔者在此所做的课堂观察是借用录像仪器把整节课录下来,通过不断的观看课堂实录,完成表格数据的收集,再进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研究。
笔者观察的第一节课是笔者执教的PEP《小学英语》Book1三年级上册 Unit2 Let’s Colours。课时时间为40分钟。通过对自己课堂实录的观察,笔者统计出整节课共提问81次, Yes/No问题有54个,选择性的问题22个,Wh-问题只有5个,占提问总数的6.1%。笔者在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一下子被惊吓住了。我们都知道Wh-问题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选择性的问题则把学生的答案圈禁于某个范围,而Yes/No问题的回答就更加机械和简单重复,这样的问题所占比例越重,时间久了便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于是笔者重新备课,调整提问类型,在另外一个班重新执教。这一次笔者统计出整节课共提问67次, Yes/No问题有36个,选择性的问题20个,Wh-问题有11个,占提问总数的16.4%。在两个班授课完毕以后我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相同内容的课后测,课后测的结果却让我很诧异。我所任教的这两个班的学情是差不多的,平时的考试成绩平均分相差是在0.5分以内,而这一次我第一次录像的班级平均分竟然高过第二次录像课的班级一分多,也就是说Wh-问题占问题总数百分比更多的班级成绩反而不如Yes/No问题和选择性问题多的班级,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翻阅了很多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献和期刊。笔者在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中看到该硕士也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四位老师进行课堂提问类型的统计和研究。以下表格是其统计结果:
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提问类型的分析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类型的选择首先与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有直接关系。Teacher1所教的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不能充分的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教师的提问便偏向于Yes/No问题,所以T1提问WH-问题的百分比最低。同时,T4在这四名教师中,对提问的类型掌握的最好,这也与T4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关,所教年级越高的老师在课堂提问的类型选择上更加灵活,WH-问题的比例也所值增加。其次,T4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有10年以上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也是最强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我们判断课堂问题是否提的好,都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量,而不仅仅根据问题是属于哪种类型、所占比例如何等等,这样才不会像笔者在此次课堂观察之前那样断章取义了。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往往会考虑不够周全,然而我们执教者却全然不知。笔者把我们在课堂提问时易犯的一些考虑不周的现象挪列如下:
1、几乎是单一的教师提问,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主动质疑;
2、提问时过于随意,没有注意问题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问题没有梯度和分层,没有顾及优生和后进生的差异。
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克服以上问题?如何让我们的问题提的更准确更有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带着以上几个问题又观摩了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鲍当洪、祁承辉、沈峰等名师的录像课,专门对课堂提问部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名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都有些共性所在:
1、善于为问题创设情境,让问题更直观,更具有生活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遇到难题,教师会用启发提示,循循善诱,分层渐进,让学生拾级而上。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畏惧难题,反而更乐于思考、乐于享受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提出问题时教师是面带微笑,朝着所有同学。老师把提问当做是跟学生的一种或思想或情感或知识上的交流,是一种对话,老师希望在这个对话中与学生实现相互理解或共享。
3、提出的问题鲜少重复,每个问题都是切合实际。Every question is smart.甚至很多问题似乎都是不经意的课堂生成,而这些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心,事实上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这种课堂观察的实践中,我们的教研再不是纸上谈兵,通过课堂观察结果我们在教研的时候就有了更有力、更具体、更直观的依据。当然,课堂观察的结果出来以后,我们需要更积极的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这些课堂观察结果。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