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血栓形成2年余,血小板(PLT)减低1年余就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部位血栓及抗凝治疗中新发血栓,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血小板减少。外院及我院多次筛查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磷脂抗体谱均为阴性。病程中糖皮质激素冲击及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曾使血小板升至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支持免疫性血小板减低。入院后筛查易栓症的病因,同时予肝素静脉泵入抗凝,利妥昔单抗600mg1次;IVIG20g/d×3d;口服艾曲波帕50mg/d治疗。以上治疗3周后,血小板减少无明显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 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血栓形成2年余,血小板(PLT)减低1年余就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部位血栓及抗凝治疗中新发血栓,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血小板减少。外院及我院多次筛查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磷脂抗体谱均为阴性。病程中糖皮质激素冲击及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曾使血小板升至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支持免疫性血小板减低。入院后筛查易栓症的病因,同时予肝素静脉泵入抗凝,利妥昔单抗600 mg 1次;IVIG 20 g/d×3 d;口服艾曲波帕50 mg/d治疗。以上治疗3周后,血小板减少无明显改善,期间仍有新发血栓。后易栓症基因筛查回报PROS1基因杂合突变,MTHFR基因型为TT型,发现少量IgGκ型M蛋白,但仍不足以解释如此顽固的血栓倾向。在排除肿瘤、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之后最终诊断血清阴性抗磷脂综合征可能性大。后续加用地塞米松20 mg/d×4 d,联合口服西罗莫司2 mg/d加强免疫抑制,抗凝方案过渡为低分子肝素后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所致的头痛症状好转,PLT升至(20~30)×109/L,无新发血栓及出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功能受限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的RA患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红细胞沉降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功能受限程度、临床疾病活动指数、改良Sharp评分总分等。采用斯坦福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AQ-DI)评估身体功能,包括穿衣与修饰、起身、进食、步行、个人卫生、取物、紧握和活动8个特征。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功能受限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643例RA患者,男性114例,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中国人群的阻塞性冠心病验前概率模型。方法纳入冠状动脉斑块早期识别与风险预警的临床注册研究(ChineseregiStryinearlydeTectionandRiskstrAtificaTionofcoronaryplaques,C-Strat)中疑似为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29455例就诊者,采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信息作为预测变量。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作为阳性结局,在训练集中运用极端梯度增强机(
分析抗Ro52抗体阳性的抗合成酶综合征(ASS)患者的临床特征。收集2017年至202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和呼吸科住院确诊的203例AS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203例ASS患者中男55例,女148例,ASS发病年龄(51.9±13.3)岁。抗Ro52抗体阳性者163例,抗Ro52抗体阴性者40例。与抗Ro52抗体阴性者比,抗Ro52抗体阳性者中女性多见[77.3%(126/163)比55.0%(22/40),P=0.004],ASS确诊时病程中位时间较长[4.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PNH胃肠道受累非常少见。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PNH并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收集并总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6例PNH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PNH并发缺血性肠病好发于青中年,中位发病年龄为31岁,男性多见。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表现为腹痛(5/6)、消化道出血(5/6)。实验室检查可见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增高,血清乳
胃肠道毛霉菌病的发病率占所有毛霉菌病的5%~13%,临床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48岁女性患者,病程1个月,以腹痛、腹胀、发热为主要表现,有1型糖尿病史,血糖控制差。患者入院后病情加重,有消化道出血表现,行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多发巨大溃疡,溃疡表面有白苔覆着,胃黏膜病理活检提示可见少许真菌菌丝及孢子;PAS和六胺银染色可见宽大、不规则分枝,菌丝无分隔,考虑毛霉菌感染。给予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钠和泊沙康唑混悬液等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ofcardia,AC)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食管体平滑肌无效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松弛障碍。患者常表现为吞咽困难、反流和胸痛,或伴有体重减轻。临床上出现上述典型表现的患者可疑诊为AC,再通过客观诊断试验,如食管钡剂造影、内镜检查和压力测定等进行确诊。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manometry,HRM)被认为是当前诊断AC的“金标准”。本病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药物治疗、内镜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恢复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近年来被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因其具有增强免疫系统活性,破坏免疫稳态的作用,可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各组织器官,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的发病率较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及治疗进行综述,并特别关注难治性肠炎的最新诊疗进展。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往往累及其他器官功能,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导致病死率显著增加。如何及时发现并治疗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一直是脓毒症领域的研究重点。然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促凝、抗凝、纤溶及内皮功能障碍等,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针对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不同发生机制及各种潜在的治疗药物进行了阐述。
脑是肺癌中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脑转移的发生率约占肺癌所有转移部位的40%~50%,且发生脑转移的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是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肺癌脑转移患者在整个生存阶段受到身体疾病症状、情感、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症状和心理障碍等问题。生存质量评价量表作为评估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生理因素等多维结构因素的重要工具,已应用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评估。本文总结多种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在肺癌脑转
类器官是指由干细胞衍生的体外三维细胞培养物,具有多种器官特异性细胞类型,可在体外稳定扩增培养以模拟相应组织器官的空间结构及生理功能。类器官作为新一代生物学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疾病建模、精准医学和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与内分泌疾病相关的类器官的构建过程及其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