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语文公选课教学改革近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憾。本文从重视教改、课程开设、教材建设、考试考查几方面全方位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
[关键词 ] 高校语文公选课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 中文应用写作 中国文化概论
高校语文公选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一是使大学生能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者是文化理论修养,后者是实践知识操作,两者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近些年来高校语文公选课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界已充分认识到了高校语文公选课开设的重要性。在教改实践中,教师、学生,特别是社会用人需求已经将高校语文公选课的开设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教育部已专门下文强调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很多高校(比如清华)已突出地要求语文公选课应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当中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课程设置渐趋科学化、多样化、社会化。高校语文公选课课程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单一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延伸到了中国文化概论、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多样化日益迎合社会市场对高校人才语文能力的要求。
(三)教材研究、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学语文以前大多采用华东师大编的教育部统一教材,现在北大、西南师大等高校版大学语文都达到了比较高的学术水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材多元化倾向十分明显,课程名称也多种多样,有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概述等;教材编排体例也多种多样,有专题式的、有通史式的。中文应用写作课程已经从写作学中独立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要求体现十分明显,路德庆的《应用写作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有筚路蓝缕之功,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的教材(复旦版)目前极具前瞻性。
(四)高校语文公选课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许多大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公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一些语文能力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如具演讲、应用文写作才能的学生在社会人才市场上占有先机,抢得了一席之地。
成就是明显的,但教改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尽管意识到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操作中未能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与增强大学生语文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结果许多大学生课是上了,文化素养未见质的提高,语文能力也未见明显增强,教与学、课程与实践存在明显的脱节。
(二)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问题: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学方法陈旧、僵化,教师采用填鸭式方法,缺乏互动,老师成了教书匠,学生在下面呵欠连天;另一个是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盲目使用PPT辅助教学,学生在一阵头晕目眩之后,什么也未得到,课程也算完成了。其结果是,大学语文课堂造成了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一种局面,尤其在当下的中文应用写作之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三)课程设置与教材编排也有误区。一般认为,非中文专业都开大学语文,并未考虑各专业的特殊性、差异性(比如文史类与理工类)。教师授课也不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千篇一律、千剑一曲,人为地扼杀了大学语文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概论教材,特别是专题式体例,时空跳跃跨度太大,过分强调教材编排的学术性,忽视了教材应用的实用性,使许多大学生望而生畏,人为地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四)缺乏全盘统筹、兼顾各方的安排。现在一些高校,非中文专业都开了大学语文与中文应用写作两门课程,各专业的侧重点未作明确的界定,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也未作明确区分。有些专业还同时开了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课程中有专门一章中国文化概述,如何处理这一教学重复冲突,学界目前尚未作很好的研究。中文应用写作有法律文书写作一章节,法学专业有专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能不能就简单地不学?这显然不行,如何处理也值得研究。
严肃认真地面对这些难题,客观科学地处理这些问题,既需要历史地、现实地挖掘成因,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成功的诀窍。教学改革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来不得半点马虎,自欺欺人不行,盲目自信、自以为是也不行。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很好地解决教改中出现的问题,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继续加大对高校语文公选课的重视力度。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到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探讨高校语文公选课的改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文化素质,我们朝什么方向努力;民族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文化素质,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功。既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又能很好地使我们的大学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当前问题,这是指导高校语文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这是一项伟大而又艰辛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这又是一项发展变化的工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前进,它也应顺应时代要求而变化。
(二)全盘规划,统筹兼顾。在课程开设时,注意到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文应用写作不同课程特点,不仅要区分大学科,而且也要区分小学科。以学科建设来引领课程的开设,做到有的放矢,不必求大而全、小而全。开课要有侧重点,文史类侧重中国文化概论,理工类侧重大学语文。同时为了兼顾其他学科对中国文化概论的需要,可在全校开设该门自选课。学校教务部门在开课时广泛征求各学院、专业、学科意见,协调统筹,避免各自为政、群龙无首,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局面。考虑到中文应用写作的跨学科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应有所不同。
(三)继续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大学语文(北大版)包括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化概论五个部分,比较全面,但是写作部分,特别是应用写作未作编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语文应用能力部分是否在大学语文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应该是衡量一本大学语文教科书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新版大学语文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对以上六个部分有科学的编排与学习要求,并不一视同仁、一体操作。在北大版的基础上,斟酌华东师大、西南师大、高教等版本的成功之处,删繁就简,择优而行,一本全新的大学语文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文化概论体例不论是专题式,还是通史式,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文化概论课程,特别是专题式的,都是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假定上面,都是假定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基本史实了解相当透彻,事实,却大相径庭,很多学生连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孰先孰后都分不清楚,而我们却在大谈特谈某朝某代的文化思想。长此以往,文化史课程必将是建造空中楼阁,成为海市蜃楼,前些年历史课程素质教改的恶果终于在中国文化史课程集中体现出来了。亡羊补牢,犹未晚,通史式的中国文化概论在每一章节前后加上该朝代的年限,有哪些君主,用了哪些年号,发生了什么大事,这样的一张世系谱牒大事年表尤为重要,基于史实的文化史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文应用写作教程应突出实用性、工具性、时代性。时代在前进,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体样式,比如手机短信、电话留言、电子信息等,对应用文写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实时、迅速地反映在教学、教材当中。如何实现文学与实用工具的双重功能,是教材编排与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改革教学方法及考试考查制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可丢,现代的教学方法也要在新教改中充分体现出来。中文应用写作基础知识讲授应该板书,范例例文可以用PPT演示,示范写作最好还是老师板书,直观性强,有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传统观念以为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强,所以中文应用写作一般都是纸上谈兵,讲完了也不布置作业。新教改中必须强调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作业必须当堂写作。老师点评学生作业,计入平时成绩,严格量化考评,教学才能收到实际效果。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文史哲结合的特点十分明显,在当下文化热之中,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PPT教学,采取百家讲坛式的授课方式,视觉效果好,专题性强,图片、图像以及其他一些材料可以吸收进课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考试考查,大学语文仍然可以采取传统有效的闭卷方式。中文应用写作注意平时作业检查。将平时与考试成绩结合,特别是平时成绩应占比较大的比例(60%以上)。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考查方法多样化,分组讨论,看每个人的发言情况;交小论文,检查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思考;试卷考试仍不失为好方式,关键是考试内容重点在哪儿,死记硬背的少些,灵活通用的多些,完全体现文化对人气质的熏陶,检查人的品位永远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2007年吉林教学研讨会纪要(含附件).
[2]关于提高高校公选课选课质量的调查研究.文教资料,2007(19).
[3]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5(02).
[关键词 ] 高校语文公选课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 中文应用写作 中国文化概论
高校语文公选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一是使大学生能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者是文化理论修养,后者是实践知识操作,两者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近些年来高校语文公选课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界已充分认识到了高校语文公选课开设的重要性。在教改实践中,教师、学生,特别是社会用人需求已经将高校语文公选课的开设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教育部已专门下文强调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很多高校(比如清华)已突出地要求语文公选课应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当中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课程设置渐趋科学化、多样化、社会化。高校语文公选课课程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单一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延伸到了中国文化概论、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多样化日益迎合社会市场对高校人才语文能力的要求。
(三)教材研究、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学语文以前大多采用华东师大编的教育部统一教材,现在北大、西南师大等高校版大学语文都达到了比较高的学术水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材多元化倾向十分明显,课程名称也多种多样,有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概述等;教材编排体例也多种多样,有专题式的、有通史式的。中文应用写作课程已经从写作学中独立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要求体现十分明显,路德庆的《应用写作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有筚路蓝缕之功,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的教材(复旦版)目前极具前瞻性。
(四)高校语文公选课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许多大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公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一些语文能力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如具演讲、应用文写作才能的学生在社会人才市场上占有先机,抢得了一席之地。
成就是明显的,但教改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尽管意识到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操作中未能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与增强大学生语文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结果许多大学生课是上了,文化素养未见质的提高,语文能力也未见明显增强,教与学、课程与实践存在明显的脱节。
(二)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问题: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学方法陈旧、僵化,教师采用填鸭式方法,缺乏互动,老师成了教书匠,学生在下面呵欠连天;另一个是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盲目使用PPT辅助教学,学生在一阵头晕目眩之后,什么也未得到,课程也算完成了。其结果是,大学语文课堂造成了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一种局面,尤其在当下的中文应用写作之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三)课程设置与教材编排也有误区。一般认为,非中文专业都开大学语文,并未考虑各专业的特殊性、差异性(比如文史类与理工类)。教师授课也不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千篇一律、千剑一曲,人为地扼杀了大学语文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概论教材,特别是专题式体例,时空跳跃跨度太大,过分强调教材编排的学术性,忽视了教材应用的实用性,使许多大学生望而生畏,人为地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四)缺乏全盘统筹、兼顾各方的安排。现在一些高校,非中文专业都开了大学语文与中文应用写作两门课程,各专业的侧重点未作明确的界定,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也未作明确区分。有些专业还同时开了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课程中有专门一章中国文化概述,如何处理这一教学重复冲突,学界目前尚未作很好的研究。中文应用写作有法律文书写作一章节,法学专业有专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能不能就简单地不学?这显然不行,如何处理也值得研究。
严肃认真地面对这些难题,客观科学地处理这些问题,既需要历史地、现实地挖掘成因,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成功的诀窍。教学改革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来不得半点马虎,自欺欺人不行,盲目自信、自以为是也不行。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很好地解决教改中出现的问题,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继续加大对高校语文公选课的重视力度。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到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探讨高校语文公选课的改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文化素质,我们朝什么方向努力;民族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文化素质,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功。既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又能很好地使我们的大学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当前问题,这是指导高校语文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这是一项伟大而又艰辛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这又是一项发展变化的工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前进,它也应顺应时代要求而变化。
(二)全盘规划,统筹兼顾。在课程开设时,注意到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文应用写作不同课程特点,不仅要区分大学科,而且也要区分小学科。以学科建设来引领课程的开设,做到有的放矢,不必求大而全、小而全。开课要有侧重点,文史类侧重中国文化概论,理工类侧重大学语文。同时为了兼顾其他学科对中国文化概论的需要,可在全校开设该门自选课。学校教务部门在开课时广泛征求各学院、专业、学科意见,协调统筹,避免各自为政、群龙无首,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局面。考虑到中文应用写作的跨学科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应有所不同。
(三)继续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大学语文(北大版)包括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化概论五个部分,比较全面,但是写作部分,特别是应用写作未作编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语文应用能力部分是否在大学语文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应该是衡量一本大学语文教科书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新版大学语文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对以上六个部分有科学的编排与学习要求,并不一视同仁、一体操作。在北大版的基础上,斟酌华东师大、西南师大、高教等版本的成功之处,删繁就简,择优而行,一本全新的大学语文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文化概论体例不论是专题式,还是通史式,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文化概论课程,特别是专题式的,都是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假定上面,都是假定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基本史实了解相当透彻,事实,却大相径庭,很多学生连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孰先孰后都分不清楚,而我们却在大谈特谈某朝某代的文化思想。长此以往,文化史课程必将是建造空中楼阁,成为海市蜃楼,前些年历史课程素质教改的恶果终于在中国文化史课程集中体现出来了。亡羊补牢,犹未晚,通史式的中国文化概论在每一章节前后加上该朝代的年限,有哪些君主,用了哪些年号,发生了什么大事,这样的一张世系谱牒大事年表尤为重要,基于史实的文化史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文应用写作教程应突出实用性、工具性、时代性。时代在前进,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体样式,比如手机短信、电话留言、电子信息等,对应用文写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实时、迅速地反映在教学、教材当中。如何实现文学与实用工具的双重功能,是教材编排与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改革教学方法及考试考查制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可丢,现代的教学方法也要在新教改中充分体现出来。中文应用写作基础知识讲授应该板书,范例例文可以用PPT演示,示范写作最好还是老师板书,直观性强,有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传统观念以为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强,所以中文应用写作一般都是纸上谈兵,讲完了也不布置作业。新教改中必须强调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作业必须当堂写作。老师点评学生作业,计入平时成绩,严格量化考评,教学才能收到实际效果。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文史哲结合的特点十分明显,在当下文化热之中,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PPT教学,采取百家讲坛式的授课方式,视觉效果好,专题性强,图片、图像以及其他一些材料可以吸收进课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考试考查,大学语文仍然可以采取传统有效的闭卷方式。中文应用写作注意平时作业检查。将平时与考试成绩结合,特别是平时成绩应占比较大的比例(60%以上)。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考查方法多样化,分组讨论,看每个人的发言情况;交小论文,检查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思考;试卷考试仍不失为好方式,关键是考试内容重点在哪儿,死记硬背的少些,灵活通用的多些,完全体现文化对人气质的熏陶,检查人的品位永远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2007年吉林教学研讨会纪要(含附件).
[2]关于提高高校公选课选课质量的调查研究.文教资料,2007(19).
[3]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