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语文教学现状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技术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但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非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化的运用少之又少,各科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仅局限于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等课型中,在绝大多数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问、讲解、板书,学生空洞的思考、听讲、记笔记的模式。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目睹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现状,发现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与各学科整合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点和信息量较大,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农村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相较于城市的学生,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条件限制,自身见识较少、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加之如今用的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间接经验多数更适用于城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或多或少与农村学生已有经验实际不符。教材中很多物象、知识是农村学生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农村学生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会感到陌生,首次接触会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对所讲意象完全没有概念,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农村语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不足:
1、浪费时间,最后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极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学科、道德、理想等多方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后板书,学生听讲后记笔记,时间浪费严重,在有限的课堂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较少。
2、稍微处理不当,课堂内容甚至会对学生思维有所误导。
上面已经提到,偏远山区农村学生见识少,就会对课本中从未见过的事物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时候会将学生的思想牵引到误区中,有时甚至会将学生思维引导到事物相反方向,造成教学目的的失效。
综上所述,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课堂中学到更多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教学效果差异,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化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绝大多数偏远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对自己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的本能,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图片、音频、视频材料搬上银幕,用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快速攫住学生的眼球,由此引入新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播放电影《垂直极限》开头三分多钟的视频片段。该片段视频讲述的攀岩爱好者父亲带着自己的一双同样爱好攀岩的儿女去野外攀岩,但意外发生了,山岩松动,只有一个安全栓还紧紧的植在岩缝中固定着保险绳,但就这么一个安全栓是无法承受住父子三人的重量的。老父亲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女,毅然让自己的儿子隔断绳索,自己坠崖而死。看完视频后,学生们被这伟大的父爱深深震撼,老师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马上补充说:"为了保全年轻人的生命,老人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故事真是感人肺腑。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种动物,为了物种的延续,老的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让年轻的可以继续生存下来--这就是斑羚。让我们怀着感动、敬佩的心情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
由相关内容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农村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如果学生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是不能够把语文学好的。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但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同学家里并没有电脑,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自身经验以外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精心制作课件,用直观的、形象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单一的语文课本,走向广阔的语文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把教师预先准备的音频、视频材料和文本资料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用多媒体,将声频、视听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语文课堂知识,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较多最新的知识信息。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时,内容里包含了大量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如果单纯的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将如此繁多的内容有效整合在脑海中,因此运用多媒体,将黄河的发源地,归属地,流经省区等信息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在探索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记忆;在将黄河的历史时会涉及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单纯的文字,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在讲解的时候利用多媒体配上相应的图片,再在图片旁边标注出各遗址距今的年代,学生能较快的抓住重要信息。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各人文学科有效的揉合到语文课堂中来,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将学生的感悟与对文本的品味巧妙结合。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像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整合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品味与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图像来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引申去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深层次意象。
如在讲解八年级上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将桃花源美丽风光的图片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学生陶醉在桃花源的美景中,在情感认同、身心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从而轻松理解文章主旨--诗人想要远离世俗,过一种安宁闲适、没有压迫、没有奴役的理想生活。
4、信息化技术能够在语文教学不同课型中发挥不同作用。
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反映在多媒体使用的度的把握上。在语文教学不同课型中,多媒体展示所用时间比重有所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语文教学课型一般可分为精讲课、自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等。在不同课型中,多媒体应用所占比重应有所不同。如在精讲课中,侧重于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与赏析。在此类课型中多媒体所占比重不应过大,因为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批判。在此类课的导入步骤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后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在活动课中我们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渠道了解认识更多的事物,获得更多的知识。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农村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合理的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运用才能将新技术纳为己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总第182期;
[2]《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总第185期。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技术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但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非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化的运用少之又少,各科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仅局限于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等课型中,在绝大多数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问、讲解、板书,学生空洞的思考、听讲、记笔记的模式。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目睹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现状,发现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与各学科整合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点和信息量较大,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农村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相较于城市的学生,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条件限制,自身见识较少、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加之如今用的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间接经验多数更适用于城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或多或少与农村学生已有经验实际不符。教材中很多物象、知识是农村学生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农村学生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会感到陌生,首次接触会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对所讲意象完全没有概念,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农村语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不足:
1、浪费时间,最后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极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学科、道德、理想等多方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后板书,学生听讲后记笔记,时间浪费严重,在有限的课堂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较少。
2、稍微处理不当,课堂内容甚至会对学生思维有所误导。
上面已经提到,偏远山区农村学生见识少,就会对课本中从未见过的事物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时候会将学生的思想牵引到误区中,有时甚至会将学生思维引导到事物相反方向,造成教学目的的失效。
综上所述,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课堂中学到更多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教学效果差异,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化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绝大多数偏远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对自己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的本能,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图片、音频、视频材料搬上银幕,用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快速攫住学生的眼球,由此引入新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播放电影《垂直极限》开头三分多钟的视频片段。该片段视频讲述的攀岩爱好者父亲带着自己的一双同样爱好攀岩的儿女去野外攀岩,但意外发生了,山岩松动,只有一个安全栓还紧紧的植在岩缝中固定着保险绳,但就这么一个安全栓是无法承受住父子三人的重量的。老父亲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女,毅然让自己的儿子隔断绳索,自己坠崖而死。看完视频后,学生们被这伟大的父爱深深震撼,老师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马上补充说:"为了保全年轻人的生命,老人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故事真是感人肺腑。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种动物,为了物种的延续,老的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让年轻的可以继续生存下来--这就是斑羚。让我们怀着感动、敬佩的心情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
由相关内容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农村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如果学生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是不能够把语文学好的。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但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同学家里并没有电脑,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自身经验以外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精心制作课件,用直观的、形象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单一的语文课本,走向广阔的语文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把教师预先准备的音频、视频材料和文本资料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用多媒体,将声频、视听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语文课堂知识,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较多最新的知识信息。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时,内容里包含了大量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如果单纯的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将如此繁多的内容有效整合在脑海中,因此运用多媒体,将黄河的发源地,归属地,流经省区等信息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在探索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记忆;在将黄河的历史时会涉及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单纯的文字,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在讲解的时候利用多媒体配上相应的图片,再在图片旁边标注出各遗址距今的年代,学生能较快的抓住重要信息。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各人文学科有效的揉合到语文课堂中来,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将学生的感悟与对文本的品味巧妙结合。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像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整合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品味与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图像来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引申去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深层次意象。
如在讲解八年级上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将桃花源美丽风光的图片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学生陶醉在桃花源的美景中,在情感认同、身心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从而轻松理解文章主旨--诗人想要远离世俗,过一种安宁闲适、没有压迫、没有奴役的理想生活。
4、信息化技术能够在语文教学不同课型中发挥不同作用。
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反映在多媒体使用的度的把握上。在语文教学不同课型中,多媒体展示所用时间比重有所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语文教学课型一般可分为精讲课、自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等。在不同课型中,多媒体应用所占比重应有所不同。如在精讲课中,侧重于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与赏析。在此类课型中多媒体所占比重不应过大,因为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批判。在此类课的导入步骤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后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在活动课中我们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渠道了解认识更多的事物,获得更多的知识。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农村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合理的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运用才能将新技术纳为己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总第182期;
[2]《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总第1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