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意义以及取得的效果,并提出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的几点思考,以及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需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指导 思考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隐性课程,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不断推进,职业指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连接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践的无形纽带。
1 职业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位自身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培养人才只有做到立足市场,使高职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才会有生机,才能增强竞争力,市场的人才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
2 职业指导有利于高职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会从适应社会的角度塑造自己,学会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设计自己。高职生对人才市场发展趋势了解较少,在职业选择中有较大的盲目性,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掌握择业技巧,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取得的效果
1 增加了学生对岗位和社会的认识。通过实习接触社会,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岗位,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所能从事的岗位及岗位要求,明确职业目标,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从最开始上岗前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到上岗中的得心应手、统筹安排、熟练操作,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
3 调动了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参加工作之前与学校签订安全承诺书,保证学生工作时的安全,学生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在顶岗实习期间,遵守企业纪律,实习完毕上交学校实习总结,要求企业进行鉴定,学校根据学生实习情况给予一定学分。
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能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和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几点思考
1 规范职业指导制度。高职院校应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院系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建立完整的职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使工作开展中有章可循。把职业指导课程纳入到学生必修课程当中,给予学生一定学分,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指导课程的积极性。
2 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培训,逐步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职业素质、职业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实践等培训,强化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
3 职业指导开展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职学习的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与侧重点。高职生职业指导可分为新生职业指导、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毕业生求职过程指导等四个阶段。
4 全员参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渗透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的所有的教职工都必须有责任、有义务充当学生的职业教师,如辅导员可以从职业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团委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高职院校应当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社会及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职业指导理念、方法和内容,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有效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四、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需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1 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学生参加企业实习,需要企业培训,参与实习时间比较多,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较少,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及“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实训基地等。
2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适销对路”,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3 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现在学生大部分是80后,他们只喜欢责任轻、薪水高的工作,专业前景不明,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清楚,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招聘单位挑三拣四,甚至有的学生在签约后毁约,造成不良影响。今后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就业观的教育。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要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应在学生求学期间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轨迹确立行业的方向,成为社会亟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l]储克森,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指导 思考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隐性课程,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不断推进,职业指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连接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践的无形纽带。
1 职业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位自身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培养人才只有做到立足市场,使高职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才会有生机,才能增强竞争力,市场的人才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
2 职业指导有利于高职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会从适应社会的角度塑造自己,学会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设计自己。高职生对人才市场发展趋势了解较少,在职业选择中有较大的盲目性,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掌握择业技巧,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取得的效果
1 增加了学生对岗位和社会的认识。通过实习接触社会,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岗位,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所能从事的岗位及岗位要求,明确职业目标,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从最开始上岗前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到上岗中的得心应手、统筹安排、熟练操作,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
3 调动了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参加工作之前与学校签订安全承诺书,保证学生工作时的安全,学生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在顶岗实习期间,遵守企业纪律,实习完毕上交学校实习总结,要求企业进行鉴定,学校根据学生实习情况给予一定学分。
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能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和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几点思考
1 规范职业指导制度。高职院校应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院系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建立完整的职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使工作开展中有章可循。把职业指导课程纳入到学生必修课程当中,给予学生一定学分,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指导课程的积极性。
2 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培训,逐步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职业素质、职业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实践等培训,强化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
3 职业指导开展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职学习的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与侧重点。高职生职业指导可分为新生职业指导、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毕业生求职过程指导等四个阶段。
4 全员参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渗透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的所有的教职工都必须有责任、有义务充当学生的职业教师,如辅导员可以从职业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团委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高职院校应当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社会及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职业指导理念、方法和内容,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有效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四、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需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1 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学生参加企业实习,需要企业培训,参与实习时间比较多,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较少,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及“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实训基地等。
2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适销对路”,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3 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现在学生大部分是80后,他们只喜欢责任轻、薪水高的工作,专业前景不明,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清楚,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招聘单位挑三拣四,甚至有的学生在签约后毁约,造成不良影响。今后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就业观的教育。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指导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要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应在学生求学期间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轨迹确立行业的方向,成为社会亟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l]储克森,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