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几个途径:利用“两课”教育主阵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深入教育;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开辟“第二课堂”。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治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新的时期加强和巩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政治观是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政治观不同,人们对于同一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往往就会发生很大的分歧。所谓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导政治观即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品德的政治实践活动。
1.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但是,一些西方大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他们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继续“分化”“西化”我国,在经济交往中渗透政治模式、价值观念乃至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在政治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自然成了他们主要的渗透对象。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被形式化。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利益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能急功近利,过多关注所谓的“实用”学科、热门专业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思想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政治观,学以致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富有理想、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他们热爱祖国,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其思想和心理波动较大,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追求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发展成组织纪律涣散,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努力追求真理,但是他们的鉴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在现在经济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出现价值观方面的疑虑和困惑,这些都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
3.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是政治社会化,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我国现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拥护和认同,大学生才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以至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积极正确的政治行为。因此,基于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一旦他们的政治思想混乱甚至动摇了,不仅会影响到当前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对未来的社会思潮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治观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大学生用客观实际的标准来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提升社会主义的社会凝聚力。
二、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和特征
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比较关心政治,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只关心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其次,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得到了大学生的一致认同,他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改革的攻坚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把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扩大化,对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第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往往不能从真正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不会清醒地辨别真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在分析大学生政治观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政治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理想性和现实性相冲突。大学生政治观的这种矛盾主要根源于其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们对于自身政治需求和社会政治现实所能构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差距认识不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因此他们的政治理想往往超越社会现实,加上政治现象本身的复杂变幻会使他们产生迷茫和困惑。
2.波动性和可塑性的统一。大学生政治观波动性的表现就是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由于他们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论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其政治观往往存在动荡和反复。他们往往采取激烈的政治行动来达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目的,而政治行动一旦受挫,政治主张不被理解和接受,又很容易产生政治冷漠。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期,各方面尚未定型,因此他们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逐渐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冲动性与理智性相交替。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大学生的政治表现在党的教育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缺乏自我判断力到现在的冷静思考从容面对。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容易冲动、行为多变的问题,并且容易走向极端。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大时代中保持客观冷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前面已经说到,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如何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1.高校“两课”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其基本内容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使其能够运用理性的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看待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最终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从而顺利地由自然人转变成为政治人。毫无疑问,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继续高度重视其作用的发挥,努力从各方面巩固和改进它。首先要改革陈旧的教学体系,从教材选用到教案设计、内容更换,一切以提高上课效率为宗旨,务必使传统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改善和提高教学设施,以增强“两课”的实效性和主动性。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这些都为提高 “两课”的科技含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进工作。无论是搞教学改革,还是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唯有教育者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摒弃旧有弊端,不断学习社会新知,高校 “两课”的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2.充分利用网络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空前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由其特有的追新猎奇心理而成为互联网的热衷者,他们从网上能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建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网站,在无限的网络中开辟一片红色的天地,可以拓展高校政治观教育的时空。但是,网站毕竟是客观存在于主体人之外的静止物,如若无人点击访问,那么一切的建设也枉然。因而,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现网络化的涵义不仅包含显性网络,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隐性网络,将政治观要义渗透于其他网站,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完成政治观教育任务。
3.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政治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
要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上创造带有政治色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在物质层面上,像国旗、国歌、国徽这样的政治符号,代表或象征国家、民族和政府,能有效地激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影响其政治心理、态度和行为;在制度层面上,约之以规,把政治要求用制度和纪律进行硬性规定,渗透到招生、教育、毕业等环节之中,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是社会主义大学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倡导优良的学风、校风,影响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4.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长期处于单纯的校园氛围之中,对于社会现象缺乏直观深入的了解,不可避免地难以全面准确认识事物本质,常常由个别推出一般而不自觉地走向极端。因此,各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国有企业、支援边远地区教育、调查访问社区居民等,让大学生在更广大的社会范围内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相统一,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真正内化政治观教育的理念,最终将满腔的爱国热情灌注到积极的实践行动中。
总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一项传统而常新的课题。各级教育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自身已有的观念体系,改革创新各种教育手段,使我国社会所提倡的主导政治观念如春雨润物般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心灵,开辟新时代新形势下政治观教育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政治观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黄小维.新世纪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效性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3(10).
[3]田毅等.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作者简介:韦青松(1979-),男,汉族,河南新乡人,讲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治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新的时期加强和巩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政治观是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政治观不同,人们对于同一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往往就会发生很大的分歧。所谓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导政治观即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品德的政治实践活动。
1.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但是,一些西方大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他们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继续“分化”“西化”我国,在经济交往中渗透政治模式、价值观念乃至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在政治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自然成了他们主要的渗透对象。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被形式化。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利益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能急功近利,过多关注所谓的“实用”学科、热门专业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思想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政治观,学以致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富有理想、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他们热爱祖国,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其思想和心理波动较大,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追求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发展成组织纪律涣散,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努力追求真理,但是他们的鉴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在现在经济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出现价值观方面的疑虑和困惑,这些都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
3.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是政治社会化,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我国现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拥护和认同,大学生才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以至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积极正确的政治行为。因此,基于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一旦他们的政治思想混乱甚至动摇了,不仅会影响到当前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对未来的社会思潮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治观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大学生用客观实际的标准来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提升社会主义的社会凝聚力。
二、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和特征
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比较关心政治,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只关心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其次,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得到了大学生的一致认同,他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改革的攻坚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把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扩大化,对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第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往往不能从真正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不会清醒地辨别真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在分析大学生政治观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政治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理想性和现实性相冲突。大学生政治观的这种矛盾主要根源于其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们对于自身政治需求和社会政治现实所能构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差距认识不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因此他们的政治理想往往超越社会现实,加上政治现象本身的复杂变幻会使他们产生迷茫和困惑。
2.波动性和可塑性的统一。大学生政治观波动性的表现就是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由于他们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论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其政治观往往存在动荡和反复。他们往往采取激烈的政治行动来达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目的,而政治行动一旦受挫,政治主张不被理解和接受,又很容易产生政治冷漠。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期,各方面尚未定型,因此他们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逐渐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冲动性与理智性相交替。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大学生的政治表现在党的教育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缺乏自我判断力到现在的冷静思考从容面对。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容易冲动、行为多变的问题,并且容易走向极端。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大时代中保持客观冷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前面已经说到,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如何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1.高校“两课”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其基本内容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使其能够运用理性的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看待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最终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从而顺利地由自然人转变成为政治人。毫无疑问,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继续高度重视其作用的发挥,努力从各方面巩固和改进它。首先要改革陈旧的教学体系,从教材选用到教案设计、内容更换,一切以提高上课效率为宗旨,务必使传统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改善和提高教学设施,以增强“两课”的实效性和主动性。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这些都为提高 “两课”的科技含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进工作。无论是搞教学改革,还是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唯有教育者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摒弃旧有弊端,不断学习社会新知,高校 “两课”的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2.充分利用网络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空前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由其特有的追新猎奇心理而成为互联网的热衷者,他们从网上能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建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网站,在无限的网络中开辟一片红色的天地,可以拓展高校政治观教育的时空。但是,网站毕竟是客观存在于主体人之外的静止物,如若无人点击访问,那么一切的建设也枉然。因而,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现网络化的涵义不仅包含显性网络,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隐性网络,将政治观要义渗透于其他网站,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完成政治观教育任务。
3.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政治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
要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上创造带有政治色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在物质层面上,像国旗、国歌、国徽这样的政治符号,代表或象征国家、民族和政府,能有效地激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影响其政治心理、态度和行为;在制度层面上,约之以规,把政治要求用制度和纪律进行硬性规定,渗透到招生、教育、毕业等环节之中,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是社会主义大学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倡导优良的学风、校风,影响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4.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长期处于单纯的校园氛围之中,对于社会现象缺乏直观深入的了解,不可避免地难以全面准确认识事物本质,常常由个别推出一般而不自觉地走向极端。因此,各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国有企业、支援边远地区教育、调查访问社区居民等,让大学生在更广大的社会范围内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相统一,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真正内化政治观教育的理念,最终将满腔的爱国热情灌注到积极的实践行动中。
总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一项传统而常新的课题。各级教育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自身已有的观念体系,改革创新各种教育手段,使我国社会所提倡的主导政治观念如春雨润物般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心灵,开辟新时代新形势下政治观教育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政治观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黄小维.新世纪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效性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3(10).
[3]田毅等.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作者简介:韦青松(1979-),男,汉族,河南新乡人,讲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