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方针之后,全国各地更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建成了一大批规划比较合理、设施比较齐全、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较强的小城镇。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城镇化是一个过程,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一個重要调控手段,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城镇规划本质上是基于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居住、交通通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防灾减灾等各个方面进行空间部署的手段,体现了一定时期内人们追求财富和健康的过程。它要求在和谐的状态中,通过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过程,推动城镇化在最优化的水平上发展。小城镇规划,事关小城镇建设的长远大计,它设计并指导地面建设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政策性的运动。在小城镇建设上,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经济滑坡、环境恶化以及路边镇、半截子城镇现象,究其原因,都和缺乏科学规划有关。因此,在推进小城镇建设时,应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思考,在科学发展观的大框架下研究,突出规划的统筹引导作用。
1统筹因地制宜与因时发展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制定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整个规划必须确立“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保土管等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工业小区合理开发结合起来,与市场流通,社会设施,住宅区域及公用事业等兼顾起来。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用地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尤其要树立大局意识,从整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便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诸如城镇用地功能分区及人口布局、规模,产业发展及空间安排,资源需求与配置,交通组织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都要一步到位制定有效的规划对策。但在具体实施上,则要量力而行,根据具体情况,分布实施,从最迫切的可以做的工作开始。
2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建设的相互促进
衡量一座城镇是否宜居,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而在于它是否拥有方便、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城镇化进程不能只重视“速度”,更不能拔苗助长,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城镇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做到这一点,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城镇化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健康的城镇化必须保证完善、合理、高效的基础设施的有序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城镇建设水平同步,必须能够满足就业、环保、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的需求。可以肯定的讲,没有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小城镇就不能完成城镇化所赋予的任务,更不能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居住人口。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虚假城镇化现象,基本上都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忽视以人为本,不重视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小有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因此,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统筹来自各方面的公共资金,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居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就要求,在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时,要重视基础设施的编制,一定要有市政、道路、交通、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详细规则。应重点解决与推进现有镇居民的居住、生活和服务等相关的水、路、垃圾治理、卫生整治和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量大、面广、涉及到大、中、小城市及村庄。因此,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可以把目光放远一些,在区域规划及较大范围的规划中统一配置。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高效整合资源,利用好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有条件的应考虑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尽量避免低水平、小而全、自成体系的重复建设。对于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小城镇缺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一定要重新修改规划,尽快补上,并严格按规划实施。
3统筹保护地域民族特色与坚持时代创新的和谐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人文景观、风土民情存在很大差异。我们的祖先在小城镇的规划上很有见地,在不同地区留下了许多布局精确、富有特色、充满无限魅力的小城镇。小城镇规划要注意保护所在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有形无形宝贵的特色资源,使之永续发展。但是,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建筑本身就是在铸造历史。小城镇的风格,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象征。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中小城市建设中的优秀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创新,规划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历史传统特色的小城镇。要坚决避免,不加分析、区别地,照搬大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盲目跟风,搞一刀切,导致小城镇建设,毫无特色和活力。也要坚决杜绝,脱离实际,违反民意,劳民伤财,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注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性破坏比较严重的现象。
小城镇建设不可避免涉及到工农业及民用建筑问题,应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质量,建造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紧凑型小城镇。从设计到施工贯彻“四节”原则,外部造型要突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力戒崇洋媚外,刮欧陆风,设大飘架等。再不能把城市的流行风复制到小城镇,使今天的建筑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重走“平改坡”的老路。要创造性的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出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筑。
4统筹区域发展与局部进步的联系
制定好坚持好小城镇规划,一要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二要加强小城镇自身发展与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散,齐头并进,无序发展;镇自为战,自成体系,自我循环,“小范围内有序、大范围内无序”;争相攀高、华而不实、武断决策、盲目发展。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区域规划的控制和引导;缺乏小城镇自身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5统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是时代的要求。规划不仅应当具有战略性和整体性,而且应当具有权威性和连续性,不仅应当具有约束力,而且应当具有调控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调控、组织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使之符合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那些经济水平高、区位优势好、发展潜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小城镇,应当创造条件,促其发展。对于那些规模过小、地域接近、自身难以发展的小城镇,应予以兼并组合,优化布局。小城镇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是一个连续性的纲领文件。规划的实施,应当是有步骤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在发生变化,在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规划不可能包罗万象,一成不变,应当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调整补充。但这绝不能成为一些地方建设中,只管盖楼铺路,不讲配套设施,只管面子好看,不问长远发展的理由,也不能成为一些决策者“新官不理旧事”的借口,更不能出现“前任开路后任填,前人栽树后人砍”的劳民伤财的恶果。这些情况如不重视,将会把小城镇大战略,搞成“大问题”。在小城镇规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作为科学决策主体的政府主要应当考虑规划的目标是否合理,有无客观实现的可能性,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专家的、老百姓的),反复论证,充分酝酿,多方案比较,作出决断,最终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能随心所欲乱改规划,以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发展小城镇,推进乡村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小城镇建设从作为“大问题”提出,到形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战略”,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起飞的阶段,一个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将要到来。应对城镇化高潮到来的挑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坚持改革,勇于创新,一个中国特色的、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将赢得世界的羡慕。
1统筹因地制宜与因时发展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制定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整个规划必须确立“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保土管等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工业小区合理开发结合起来,与市场流通,社会设施,住宅区域及公用事业等兼顾起来。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用地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尤其要树立大局意识,从整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便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诸如城镇用地功能分区及人口布局、规模,产业发展及空间安排,资源需求与配置,交通组织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都要一步到位制定有效的规划对策。但在具体实施上,则要量力而行,根据具体情况,分布实施,从最迫切的可以做的工作开始。
2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建设的相互促进
衡量一座城镇是否宜居,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而在于它是否拥有方便、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城镇化进程不能只重视“速度”,更不能拔苗助长,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城镇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做到这一点,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城镇化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健康的城镇化必须保证完善、合理、高效的基础设施的有序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城镇建设水平同步,必须能够满足就业、环保、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的需求。可以肯定的讲,没有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小城镇就不能完成城镇化所赋予的任务,更不能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居住人口。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虚假城镇化现象,基本上都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忽视以人为本,不重视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小有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因此,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统筹来自各方面的公共资金,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居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就要求,在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时,要重视基础设施的编制,一定要有市政、道路、交通、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详细规则。应重点解决与推进现有镇居民的居住、生活和服务等相关的水、路、垃圾治理、卫生整治和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量大、面广、涉及到大、中、小城市及村庄。因此,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可以把目光放远一些,在区域规划及较大范围的规划中统一配置。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高效整合资源,利用好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有条件的应考虑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尽量避免低水平、小而全、自成体系的重复建设。对于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小城镇缺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一定要重新修改规划,尽快补上,并严格按规划实施。
3统筹保护地域民族特色与坚持时代创新的和谐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人文景观、风土民情存在很大差异。我们的祖先在小城镇的规划上很有见地,在不同地区留下了许多布局精确、富有特色、充满无限魅力的小城镇。小城镇规划要注意保护所在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有形无形宝贵的特色资源,使之永续发展。但是,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建筑本身就是在铸造历史。小城镇的风格,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象征。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中小城市建设中的优秀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创新,规划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历史传统特色的小城镇。要坚决避免,不加分析、区别地,照搬大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盲目跟风,搞一刀切,导致小城镇建设,毫无特色和活力。也要坚决杜绝,脱离实际,违反民意,劳民伤财,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注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性破坏比较严重的现象。
小城镇建设不可避免涉及到工农业及民用建筑问题,应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质量,建造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紧凑型小城镇。从设计到施工贯彻“四节”原则,外部造型要突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力戒崇洋媚外,刮欧陆风,设大飘架等。再不能把城市的流行风复制到小城镇,使今天的建筑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重走“平改坡”的老路。要创造性的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出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筑。
4统筹区域发展与局部进步的联系
制定好坚持好小城镇规划,一要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二要加强小城镇自身发展与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散,齐头并进,无序发展;镇自为战,自成体系,自我循环,“小范围内有序、大范围内无序”;争相攀高、华而不实、武断决策、盲目发展。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区域规划的控制和引导;缺乏小城镇自身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5统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是时代的要求。规划不仅应当具有战略性和整体性,而且应当具有权威性和连续性,不仅应当具有约束力,而且应当具有调控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调控、组织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使之符合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那些经济水平高、区位优势好、发展潜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小城镇,应当创造条件,促其发展。对于那些规模过小、地域接近、自身难以发展的小城镇,应予以兼并组合,优化布局。小城镇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是一个连续性的纲领文件。规划的实施,应当是有步骤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在发生变化,在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规划不可能包罗万象,一成不变,应当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调整补充。但这绝不能成为一些地方建设中,只管盖楼铺路,不讲配套设施,只管面子好看,不问长远发展的理由,也不能成为一些决策者“新官不理旧事”的借口,更不能出现“前任开路后任填,前人栽树后人砍”的劳民伤财的恶果。这些情况如不重视,将会把小城镇大战略,搞成“大问题”。在小城镇规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作为科学决策主体的政府主要应当考虑规划的目标是否合理,有无客观实现的可能性,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专家的、老百姓的),反复论证,充分酝酿,多方案比较,作出决断,最终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能随心所欲乱改规划,以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发展小城镇,推进乡村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小城镇建设从作为“大问题”提出,到形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战略”,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起飞的阶段,一个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将要到来。应对城镇化高潮到来的挑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坚持改革,勇于创新,一个中国特色的、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将赢得世界的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