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相声的创作与表演的关系,说明相声是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和艺术上的沉淀升华,要创作一段成功的相声,一定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发现生活,从生活当中吸取营养提炼素材,才能使所创作的相声忠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原型。同时,演员的二度创作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衷爱艺术的人、认真吃透剧本的人、极具表演天赋的人,才能把一段相声完美地展现。所以成功的相声是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關键词]吸取营养 提炼素材 创作表演 完美结合
很多人认为相声这玩意儿不过就是耍耍嘴皮子,即兴“砸几挂”,找点噱头说几句俏皮话、讲点小笑话,能引观众发笑便成功了。如果用这种理解去创作相声、表演相声,那相声就会仅此流行一时、一笑而已,没有保留价值,更谈不上发展前景。
相声过去属于一种江湖行当,是市井人群谋生的一门手艺,发展至今,它不断变革,不断繁荣和发展,已成为具有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的民间艺术,这是无数热爱生活、热爱相声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相声的创作和表演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很多艺术家甚至穷其一生的精力学习相声、研究相声、创作相声、表演相声,为人们留下一段段优秀的精品佳作。
我认为一段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相声作品,是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再好的相声段子如果没有出色的表演,就不能把它的艺术价值尽善尽美地呈现给观众;再出色的演员,如果没有好的相声段子,也只能是空有皮囊没有骨血的躯壳。我是一个相声创作者也是一个相声表演者,下面我从自己的创作和演出经历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相声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充分体验和积累,就品味不到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更捕捉不到生动有趣的创作素材,那么,所创作出的相声作品就接不了地气,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声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闭门造车,就创作不出好的相声作品。中国曲协主席、相声名家姜昆说:“我们当年为创作一个段子,专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艺术来源于民间,所以相声创作者要学会走进民间,聆听茶余饭后、街头巷议,看市井人流、人间万象,把这些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人和事融入作品中就是最真实的生活体现。我习惯于观察生活,菜市场、街头闹市是我常去的地方,身在人群当中面对各阶层的人;一件事,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句话,不同阶层的人说法不一;就连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各阶层的人的生活状况一目了然、生活态度更是井然不同。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看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听到了他们的需求与抱怨,这些都是我们创作者需要捕捉的创作素材。我的相声《对歌名》的创作源于一次和朋友去唱歌,那时候的歌谱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像书一样一本一本的,轮到我点歌的时候,翻开歌谱,一首首有趣的歌名吸引了我,也触发了我创作的灵感,当下便向老板提出借歌谱的要求,没想到老板也爽快,还给我多拿了几本。回去后,我把几本歌谱反复研究,挑选了其中的三百首有趣的歌名,经过几个昼夜的构思、几个昼夜的笔耕、几个昼夜的修改,最终完成了相声《对歌名》的创作。该作品06年获得广东省群文作品二等奖、09年全国(天津)相声新人新作入围奖。
相声创作应深入生活,这样才能熟悉生活,才能捕捉到生活当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熟悉生活,只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分析生活,取舍从生活中搬取的素材、用什么形式、什么艺术手段来反映和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我是客家人,我熟悉客家文化,热爱客家文化,作为一个相声创作者,我渴望把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生活与客家人对艺术的热爱、追求融入到相声作品当中,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一次深入农村采风,我发现那些村姑农妇在村里的小广场跟着录音机学唱歌跳舞,尽管她们的动作谈不上美感,她们的声音说不上动听,但是我被她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感动了,于是有了客家相声《山姑学艺》系列。《山姑学艺》系列相声让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时,看到了山姑们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更看到了山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山姑这个可爱的舞台形象其实就是无数山姑生活的再现。通过数次的打磨修改,最终《山姑学艺-1》荣获2010年“中国(凤岗)八省区客家山歌邀请赛”大满贯,既优秀创作奖、表演金奖和个人新秀奖;《山姑学艺-2》荣获2011年“广东省第二届曲艺大赛”作品、节目、表演、个人共四个奖项。
从生活出发,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挖掘生活,相声作品才有血有肉,才是真正的来源于民间,创作于民间的民间艺术。
二、相声表演
在一段相声中,经常要出现一个或几个人物。我们要怎样去塑造每个人物呢?又怎样能把每个人物的性格都表现出来呢?首先是一度脚本的创作,作者拟好故事主线、人物定位,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丰富这些要素,最终达到内涵的提升。二是相声演员的二度创作,就是怎么样把这个段子更完美地搬上舞台?首先要先吃透脚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然后研讨脚本中的“喜剧链”、“人物链”,接下来就是塑造喜剧人物、丰满喜剧故事;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那就要考验相声演员的表演功底了,要塑造出完美的喜剧人物来丰满喜剧故事,必须把握住喜剧人物的性格,性格主要依托于语言的表现力(包括肢体语言);演员接过脚本后,首先要分析这个段子中有几个喜剧人物,每个喜剧人物的性格如何,每个喜剧人物该用哪种方言才会更适合更鲜活,甚至哪个喜剧人物穿什么衣服需要化怎么样的妆会更有效果(一般体现在化妆相声中),只有这样人物才会具有独特的生活化、形象化、个性化;故此,演员的二度创作对于提升相声作品的品位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相声演员,不仅“说、学、逗、唱”嘴皮子过关,还要掌握丰富的各门类知识,这样走上舞台才能游刃有余。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俗称口头艺术,因此少不了与观众的互动,虽然演员在表演之前是经过反复排练的,语言、表情、形體、台位都是设计好的,一旦有观众互动,就会打断演员的表演,有丰富学识和经验的相声演员可即兴“现挂”或拿某人、某事“砸挂”, 因此,熟练掌握各门类知识对相声演员同样非常重要。
三、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是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作者需要好演员,演员需要好段子。再大的腕儿,没有好段子,也只能博得观众象征性的“同情掌声”;同样,再好的段子,没有好演员的表演,也只有被观众喝倒彩的份;因此,成功的相声需要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脱离生活的创作是空洞的,脱离时代的表演是肤浅的。
很多人认为相声就是茶余饭后的笑料,能通过幽默的语言引观众捧腹大笑就是成功的创作。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创作者在创作相声时不单是为了搞笑而创作,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发现用艺术手段编排的喜剧故事,要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共鸣;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遵循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三贴近”创作原则和艺术规律,这样的作品更鲜活、更生动、更贴人心。
相声的表演不单是演员的滑稽“卖相”和熟练的“嘴皮子”功夫,演员长着“好玩”的外形,刚一登台就会引人发笑,固然会增添几分喜剧色彩;“嘴皮子”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有着熟练的“嘴皮子”功夫,观众会为之叫好;但无论是“卖相”还是“嘴皮子”,都只是浅表性的,观众需要的是内在性的诙谐与幽默,那就是演员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和诙谐幽默的艺术呈现。相声的表演需要夸张,但是夸张不能脱离现实,脱离现实的夸张表演会降低作品的可信度;一定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拿捏人物的性格、揣摩人物的语言;把每一个包袱都铺得平、垫得稳、抖得响,再加上演员的默契配合与娴熟的表演,会增添作品的可观性。
成功的相声靠的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演员诙谐幽默的艺术呈现。遵循相声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三性兼容”的创作规律,遵循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再融入演员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提升和幽默娴熟的表演,是成就一段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相声作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群众文艺获奖作品集.内部资料,2006.5(1):P90-94;
[2]孙晨.孙晨相声文集(周末相声俱乐部文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1):P1-29。
作者简介:李伟东(1972—),男,大学本科,中级职称,汉语言文学专业。师从于相声名家姜昆的高徒孙晨先生,创作曲艺作品有:《一起走过的岁月》、《我和我爹的故事》、《抢车位》荣登央视舞台;小品《谁都惦记》、小戏《喇叭声声》等八篇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级各种奖项。相声《换灯泡》、《趣说地名》等二十多篇作品获得省级奖项。现任梅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梅州市文化馆创作调研部主任。
[關键词]吸取营养 提炼素材 创作表演 完美结合
很多人认为相声这玩意儿不过就是耍耍嘴皮子,即兴“砸几挂”,找点噱头说几句俏皮话、讲点小笑话,能引观众发笑便成功了。如果用这种理解去创作相声、表演相声,那相声就会仅此流行一时、一笑而已,没有保留价值,更谈不上发展前景。
相声过去属于一种江湖行当,是市井人群谋生的一门手艺,发展至今,它不断变革,不断繁荣和发展,已成为具有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的民间艺术,这是无数热爱生活、热爱相声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相声的创作和表演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很多艺术家甚至穷其一生的精力学习相声、研究相声、创作相声、表演相声,为人们留下一段段优秀的精品佳作。
我认为一段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相声作品,是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再好的相声段子如果没有出色的表演,就不能把它的艺术价值尽善尽美地呈现给观众;再出色的演员,如果没有好的相声段子,也只能是空有皮囊没有骨血的躯壳。我是一个相声创作者也是一个相声表演者,下面我从自己的创作和演出经历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相声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充分体验和积累,就品味不到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更捕捉不到生动有趣的创作素材,那么,所创作出的相声作品就接不了地气,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声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闭门造车,就创作不出好的相声作品。中国曲协主席、相声名家姜昆说:“我们当年为创作一个段子,专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艺术来源于民间,所以相声创作者要学会走进民间,聆听茶余饭后、街头巷议,看市井人流、人间万象,把这些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人和事融入作品中就是最真实的生活体现。我习惯于观察生活,菜市场、街头闹市是我常去的地方,身在人群当中面对各阶层的人;一件事,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句话,不同阶层的人说法不一;就连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各阶层的人的生活状况一目了然、生活态度更是井然不同。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看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听到了他们的需求与抱怨,这些都是我们创作者需要捕捉的创作素材。我的相声《对歌名》的创作源于一次和朋友去唱歌,那时候的歌谱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像书一样一本一本的,轮到我点歌的时候,翻开歌谱,一首首有趣的歌名吸引了我,也触发了我创作的灵感,当下便向老板提出借歌谱的要求,没想到老板也爽快,还给我多拿了几本。回去后,我把几本歌谱反复研究,挑选了其中的三百首有趣的歌名,经过几个昼夜的构思、几个昼夜的笔耕、几个昼夜的修改,最终完成了相声《对歌名》的创作。该作品06年获得广东省群文作品二等奖、09年全国(天津)相声新人新作入围奖。
相声创作应深入生活,这样才能熟悉生活,才能捕捉到生活当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熟悉生活,只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分析生活,取舍从生活中搬取的素材、用什么形式、什么艺术手段来反映和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我是客家人,我熟悉客家文化,热爱客家文化,作为一个相声创作者,我渴望把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生活与客家人对艺术的热爱、追求融入到相声作品当中,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一次深入农村采风,我发现那些村姑农妇在村里的小广场跟着录音机学唱歌跳舞,尽管她们的动作谈不上美感,她们的声音说不上动听,但是我被她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感动了,于是有了客家相声《山姑学艺》系列。《山姑学艺》系列相声让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时,看到了山姑们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更看到了山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山姑这个可爱的舞台形象其实就是无数山姑生活的再现。通过数次的打磨修改,最终《山姑学艺-1》荣获2010年“中国(凤岗)八省区客家山歌邀请赛”大满贯,既优秀创作奖、表演金奖和个人新秀奖;《山姑学艺-2》荣获2011年“广东省第二届曲艺大赛”作品、节目、表演、个人共四个奖项。
从生活出发,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挖掘生活,相声作品才有血有肉,才是真正的来源于民间,创作于民间的民间艺术。
二、相声表演
在一段相声中,经常要出现一个或几个人物。我们要怎样去塑造每个人物呢?又怎样能把每个人物的性格都表现出来呢?首先是一度脚本的创作,作者拟好故事主线、人物定位,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丰富这些要素,最终达到内涵的提升。二是相声演员的二度创作,就是怎么样把这个段子更完美地搬上舞台?首先要先吃透脚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然后研讨脚本中的“喜剧链”、“人物链”,接下来就是塑造喜剧人物、丰满喜剧故事;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那就要考验相声演员的表演功底了,要塑造出完美的喜剧人物来丰满喜剧故事,必须把握住喜剧人物的性格,性格主要依托于语言的表现力(包括肢体语言);演员接过脚本后,首先要分析这个段子中有几个喜剧人物,每个喜剧人物的性格如何,每个喜剧人物该用哪种方言才会更适合更鲜活,甚至哪个喜剧人物穿什么衣服需要化怎么样的妆会更有效果(一般体现在化妆相声中),只有这样人物才会具有独特的生活化、形象化、个性化;故此,演员的二度创作对于提升相声作品的品位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相声演员,不仅“说、学、逗、唱”嘴皮子过关,还要掌握丰富的各门类知识,这样走上舞台才能游刃有余。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俗称口头艺术,因此少不了与观众的互动,虽然演员在表演之前是经过反复排练的,语言、表情、形體、台位都是设计好的,一旦有观众互动,就会打断演员的表演,有丰富学识和经验的相声演员可即兴“现挂”或拿某人、某事“砸挂”, 因此,熟练掌握各门类知识对相声演员同样非常重要。
三、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是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作者需要好演员,演员需要好段子。再大的腕儿,没有好段子,也只能博得观众象征性的“同情掌声”;同样,再好的段子,没有好演员的表演,也只有被观众喝倒彩的份;因此,成功的相声需要创作与表演的完美结合。脱离生活的创作是空洞的,脱离时代的表演是肤浅的。
很多人认为相声就是茶余饭后的笑料,能通过幽默的语言引观众捧腹大笑就是成功的创作。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创作者在创作相声时不单是为了搞笑而创作,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发现用艺术手段编排的喜剧故事,要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共鸣;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遵循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三贴近”创作原则和艺术规律,这样的作品更鲜活、更生动、更贴人心。
相声的表演不单是演员的滑稽“卖相”和熟练的“嘴皮子”功夫,演员长着“好玩”的外形,刚一登台就会引人发笑,固然会增添几分喜剧色彩;“嘴皮子”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有着熟练的“嘴皮子”功夫,观众会为之叫好;但无论是“卖相”还是“嘴皮子”,都只是浅表性的,观众需要的是内在性的诙谐与幽默,那就是演员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和诙谐幽默的艺术呈现。相声的表演需要夸张,但是夸张不能脱离现实,脱离现实的夸张表演会降低作品的可信度;一定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拿捏人物的性格、揣摩人物的语言;把每一个包袱都铺得平、垫得稳、抖得响,再加上演员的默契配合与娴熟的表演,会增添作品的可观性。
成功的相声靠的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演员诙谐幽默的艺术呈现。遵循相声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三性兼容”的创作规律,遵循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再融入演员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提升和幽默娴熟的表演,是成就一段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相声作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群众文艺获奖作品集.内部资料,2006.5(1):P90-94;
[2]孙晨.孙晨相声文集(周末相声俱乐部文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1):P1-29。
作者简介:李伟东(1972—),男,大学本科,中级职称,汉语言文学专业。师从于相声名家姜昆的高徒孙晨先生,创作曲艺作品有:《一起走过的岁月》、《我和我爹的故事》、《抢车位》荣登央视舞台;小品《谁都惦记》、小戏《喇叭声声》等八篇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级各种奖项。相声《换灯泡》、《趣说地名》等二十多篇作品获得省级奖项。现任梅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梅州市文化馆创作调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