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日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创业教育也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价值。因此,通过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 共青团 创业 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现象不仅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会诱发其它的社会及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更能够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单凭政府创造就业机会已经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创立自己的一番事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价值选择。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众多大学生兴起“创业潮流”,才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良方。
一、了解高校共青团实施创业教育的定位及优势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切实利益,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长足发展,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高校内部,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就业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及后勤等多个部门,贯穿和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决定其在大学生就业这项系统工程中需要而且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探析高校共青团实施创业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是一个表象,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看,社会每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远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如200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而应届大学毕业生仅为280万人。另外大学毕业生虽然处于“三峰叠加”的就业形势下,但他们的竞争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在很大程度上讲属于优势群体。因此,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象主要源于大学生择业观念陈旧。很多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向往政府机关,向往事业单位,向往外企,甚至部分大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而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出现了脱节,就业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能对接。
(一)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
高校培育企业家精神需要发挥课程教学主战场的作用,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创业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更好地渗透与融合非常必要,应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引入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当前亟需加强下列课程建设:战略与商业机会识别、创业者类型及管理、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融资、企业家精神、创业伦理道德等,使学生有机会系统地掌握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初期的运作和战略计划的拟定等实用知识。
(二)组织实施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
今后,愈来愈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要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需要引导毕业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这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逐渐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共青团组织亦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广度,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发挥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功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三)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为学生开展创业做好服务工作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紧密联系青年这些优势,在服务中积极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校外各级、各类团组织尤其企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薦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团学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沟通就业政策和信息,转达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工作,加强团组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以求形成长效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 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还能够缓解就业压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理念的实践, 而且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乃至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旨在教育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自主创业, 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增强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建议
创业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它所体现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行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中学校创业教育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 用。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到创业教育的本 质实际上 是一种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此, 高等教育应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基本培养目标, 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 育紧密结合, 在专业教育中全面贯彻、实施创业教育理念, 以尽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路径转向。
【参考文献】
[1]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4-125.
[2]李学东,李殿伟.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实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关键词】高等学校 共青团 创业 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现象不仅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会诱发其它的社会及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更能够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单凭政府创造就业机会已经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创立自己的一番事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价值选择。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众多大学生兴起“创业潮流”,才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良方。
一、了解高校共青团实施创业教育的定位及优势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切实利益,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长足发展,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高校内部,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就业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及后勤等多个部门,贯穿和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决定其在大学生就业这项系统工程中需要而且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探析高校共青团实施创业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是一个表象,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看,社会每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远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如200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而应届大学毕业生仅为280万人。另外大学毕业生虽然处于“三峰叠加”的就业形势下,但他们的竞争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在很大程度上讲属于优势群体。因此,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象主要源于大学生择业观念陈旧。很多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向往政府机关,向往事业单位,向往外企,甚至部分大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而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出现了脱节,就业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能对接。
(一)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
高校培育企业家精神需要发挥课程教学主战场的作用,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创业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更好地渗透与融合非常必要,应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引入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当前亟需加强下列课程建设:战略与商业机会识别、创业者类型及管理、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融资、企业家精神、创业伦理道德等,使学生有机会系统地掌握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初期的运作和战略计划的拟定等实用知识。
(二)组织实施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
今后,愈来愈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要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需要引导毕业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这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逐渐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共青团组织亦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广度,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发挥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功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三)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为学生开展创业做好服务工作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紧密联系青年这些优势,在服务中积极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校外各级、各类团组织尤其企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薦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团学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沟通就业政策和信息,转达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工作,加强团组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以求形成长效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 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还能够缓解就业压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理念的实践, 而且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乃至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旨在教育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自主创业, 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增强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建议
创业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它所体现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行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中学校创业教育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 用。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到创业教育的本 质实际上 是一种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此, 高等教育应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基本培养目标, 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 育紧密结合, 在专业教育中全面贯彻、实施创业教育理念, 以尽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路径转向。
【参考文献】
[1]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4-125.
[2]李学东,李殿伟.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实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