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能知晓你曾经如此强盛,谁能知晓你却一夜的消失。”如同歌中唱到的一样,古格王朝留给后人的是难解的谜和无尽的想象。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倾泻在古格王朝遗址的山顶之上,相机的快门声也随之此起彼伏。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畔一座巨大的山丘上,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携着“长枪短炮”静待那金黄的一瞬。
26岁的讲解员巴桑次仁早已习惯了每天早上被汽车马达声、鸣笛声唤醒。他是遗址仅有的三名工作人员之一。毕业后,他放弃更为优越的工作机会,瞒着父母一门心思来到扎达县,这里有他向往的土山和壁画。
古格王朝消逝之谜
“谁能知晓你曾经如此强盛,谁能知晓你却一夜的消失。”如同歌中唱到的一样,古格王朝留给后人的是难解的谜和无尽的想象。有人把古格王朝遗址和玛雅古城、庞贝古城相比,竟发现了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在文明鼎盛时期突遭灭顶之灾,也正因为突然的变故,大多昔日旧貌被保存下来。
在遗址半山腰,有一座风格跟古格城堡风格不同的由石块砌成的方形城堡,据札达县委宣传部长周增亮介绍,这座方形城堡跟古格王朝的灭亡有着直接关系。
这还要从古格王朝的历史说起。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后来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古格王国就是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十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格王宫保存相对完整,除了残存的四壁残垣,在面临峭壁的方向,还可以看到一扇窗户,据说王后就是从这扇窗户跳下了悬崖。
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朝就此灭亡。
据说当时,古格王的弟弟勾结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策划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古格王的弟弟作为内应引导拉达克的军队包围了古格王宫。古格王率领部下誓死抵抗,最终被困于古格王宫内。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的王宫,除了这条隧道,就没有上山的路了,因为其他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决定在王宫周围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拉达克在战争中俘虏了许多古格百姓,他们从百姓中挑选出许多壮丁,强迫他们日以继夜地修石楼。有些百姓不从,就被拉达克人所杀,还有些人被累死了。一时间凄凄惨惨,古格国王心疼自己的百姓,于是做出了投降的决定,王后跳下了悬崖。
沿着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异常狭窄陡峭的台阶小路,记者登上了遗址顶部,也就是古格王宫所在地。古格王宫保存相对完整,除了残存的四壁残垣,在面临峭壁的方向,还可以看到一扇窗户,据说王后就是从这扇窗户跳下了悬崖。
如今,斯人已去,曾经坚不可摧的王宫城堡也只留下断壁残垣,所有的纷争都已经灰飞烟灭,而曾经的灿烂辉煌在几百年的风沙肆虐侵蚀中,以一种沧桑的姿态,矗立世间。
佛像和壁画背后的故事
遗址现存的五座殿堂中,度母殿、白殿、红殿和大威德殿都对游客开放。出于保护目的,位于土山顶处的古格王宫并不对外开放。山脚下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洞穴,是百姓和奴隶的住所。每天,巴次都会和其他两位同事分别带着游客穿过一些洞穴,依次到四座殿堂参观,如数家珍地讲解每座殿里佛像和彩色壁画背后的故事。
每年8、9、10月份,古格王朝总会“高朋满座”,每天接待游客200到300名。为防止释放过多二氧化碳而导致壁画掉色,每批进殿的游客数量都有所限制;此外,殿内不安电灯,并禁止拍照,如遇雨雪天气,殿堂就闭门谢客。
巴次说,尽管有些壁画已经严重脱落,但那是很自然的,在国家实施管理之后就保护得很到位。有报道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先后投资2.6亿元人民币用于包括古格王朝遗址在内的阿里地区文物保护。此外,遗址管理部门也可以使用游客的“香火钱”进行小规模的日常修葺。
在巴次看来,这些承载西藏历史和公元十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一砖一瓦一画,绝不应该简单地把它们当作文物保护起来,而应该作为人类的文明更好地传播出去。
行走在古格王朝的各殿之间,巴次总有一种时间穿越的感觉,他用自己对唐卡的研究、对藏传佛教及藏民族文化历史的感悟,向游客们娓娓道来,充满感情与敬畏,“(这些佛像)全部身长腰细,佛像讲究很瘦,佛的身子很长,腰部很细,肚子肌肉突出,这是我们这个殿塑像的主要特点……”在游客眼中,巴桑次仁眼到手到之处都会立马说出那幅画或塑像的风格、年代,甚至使用了什么颜料,俨然他几百年前就参与修建似的。
巴次的坚守
送走游客之后,巴桑次仁就回到土山脚下那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里,屋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一张用于吃饭、写作的长桌,墙角立着放满藏语和汉语历史书籍的简易书柜、一台借来的电视机,还有几副画唐卡的架子。墙上挂着他的唐卡作品、一张台湾歌星周杰伦的海报、一把游客寄送给他的吉他。
在这间小屋,巴桑次仁工作生活了三年。他除了留下少量生活费,将工资绝大部分4000元全都寄给父母,“我们都是一样的年轻人,都喜欢现代化生活,谁喜欢这样的地方?这个专业吸引我,所以我住在这里。平时我看看书、画唐卡。书是大学时攒生活费买的,那些是托人带的。每星期搭游客的车去县上(县城)买白菜和土豆,够吃一星期,还吃点糌粑。屋里手机没信号(时),出去找信号给家里和女朋友打个电话。有电的时候可以看电视,电视是跟单位借的,打了借条。”
作为一位唐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巴桑次仁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靠多画唐卡来挣钱。在西藏,创作一幅唐卡画需要几个月,价格能卖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巴桑次仁却说,那不是他的梦想。他的梦想就是要做一名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者。在接待游客中,他常会遇到一些文物与历史研究专家,给予他指导和教益。“这让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他笑着说。
看到巴桑次仁这温和的笑容,记者不禁想起他那幅挂在古格王朝遗址白殿里的唐卡作品:唐卡中的人物睁大双眼、炯炯有神地看着所有进殿的来访者,和巴桑次仁一起守护这座西藏历史上消失数百年的部落王朝。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倾泻在古格王朝遗址的山顶之上,相机的快门声也随之此起彼伏。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畔一座巨大的山丘上,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携着“长枪短炮”静待那金黄的一瞬。
26岁的讲解员巴桑次仁早已习惯了每天早上被汽车马达声、鸣笛声唤醒。他是遗址仅有的三名工作人员之一。毕业后,他放弃更为优越的工作机会,瞒着父母一门心思来到扎达县,这里有他向往的土山和壁画。
古格王朝消逝之谜
“谁能知晓你曾经如此强盛,谁能知晓你却一夜的消失。”如同歌中唱到的一样,古格王朝留给后人的是难解的谜和无尽的想象。有人把古格王朝遗址和玛雅古城、庞贝古城相比,竟发现了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在文明鼎盛时期突遭灭顶之灾,也正因为突然的变故,大多昔日旧貌被保存下来。
在遗址半山腰,有一座风格跟古格城堡风格不同的由石块砌成的方形城堡,据札达县委宣传部长周增亮介绍,这座方形城堡跟古格王朝的灭亡有着直接关系。
这还要从古格王朝的历史说起。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后来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古格王国就是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十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格王宫保存相对完整,除了残存的四壁残垣,在面临峭壁的方向,还可以看到一扇窗户,据说王后就是从这扇窗户跳下了悬崖。
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朝就此灭亡。
据说当时,古格王的弟弟勾结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策划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古格王的弟弟作为内应引导拉达克的军队包围了古格王宫。古格王率领部下誓死抵抗,最终被困于古格王宫内。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的王宫,除了这条隧道,就没有上山的路了,因为其他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决定在王宫周围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拉达克在战争中俘虏了许多古格百姓,他们从百姓中挑选出许多壮丁,强迫他们日以继夜地修石楼。有些百姓不从,就被拉达克人所杀,还有些人被累死了。一时间凄凄惨惨,古格国王心疼自己的百姓,于是做出了投降的决定,王后跳下了悬崖。
沿着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异常狭窄陡峭的台阶小路,记者登上了遗址顶部,也就是古格王宫所在地。古格王宫保存相对完整,除了残存的四壁残垣,在面临峭壁的方向,还可以看到一扇窗户,据说王后就是从这扇窗户跳下了悬崖。
如今,斯人已去,曾经坚不可摧的王宫城堡也只留下断壁残垣,所有的纷争都已经灰飞烟灭,而曾经的灿烂辉煌在几百年的风沙肆虐侵蚀中,以一种沧桑的姿态,矗立世间。
佛像和壁画背后的故事
遗址现存的五座殿堂中,度母殿、白殿、红殿和大威德殿都对游客开放。出于保护目的,位于土山顶处的古格王宫并不对外开放。山脚下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洞穴,是百姓和奴隶的住所。每天,巴次都会和其他两位同事分别带着游客穿过一些洞穴,依次到四座殿堂参观,如数家珍地讲解每座殿里佛像和彩色壁画背后的故事。
每年8、9、10月份,古格王朝总会“高朋满座”,每天接待游客200到300名。为防止释放过多二氧化碳而导致壁画掉色,每批进殿的游客数量都有所限制;此外,殿内不安电灯,并禁止拍照,如遇雨雪天气,殿堂就闭门谢客。
巴次说,尽管有些壁画已经严重脱落,但那是很自然的,在国家实施管理之后就保护得很到位。有报道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先后投资2.6亿元人民币用于包括古格王朝遗址在内的阿里地区文物保护。此外,遗址管理部门也可以使用游客的“香火钱”进行小规模的日常修葺。
在巴次看来,这些承载西藏历史和公元十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一砖一瓦一画,绝不应该简单地把它们当作文物保护起来,而应该作为人类的文明更好地传播出去。
行走在古格王朝的各殿之间,巴次总有一种时间穿越的感觉,他用自己对唐卡的研究、对藏传佛教及藏民族文化历史的感悟,向游客们娓娓道来,充满感情与敬畏,“(这些佛像)全部身长腰细,佛像讲究很瘦,佛的身子很长,腰部很细,肚子肌肉突出,这是我们这个殿塑像的主要特点……”在游客眼中,巴桑次仁眼到手到之处都会立马说出那幅画或塑像的风格、年代,甚至使用了什么颜料,俨然他几百年前就参与修建似的。
巴次的坚守
送走游客之后,巴桑次仁就回到土山脚下那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里,屋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一张用于吃饭、写作的长桌,墙角立着放满藏语和汉语历史书籍的简易书柜、一台借来的电视机,还有几副画唐卡的架子。墙上挂着他的唐卡作品、一张台湾歌星周杰伦的海报、一把游客寄送给他的吉他。
在这间小屋,巴桑次仁工作生活了三年。他除了留下少量生活费,将工资绝大部分4000元全都寄给父母,“我们都是一样的年轻人,都喜欢现代化生活,谁喜欢这样的地方?这个专业吸引我,所以我住在这里。平时我看看书、画唐卡。书是大学时攒生活费买的,那些是托人带的。每星期搭游客的车去县上(县城)买白菜和土豆,够吃一星期,还吃点糌粑。屋里手机没信号(时),出去找信号给家里和女朋友打个电话。有电的时候可以看电视,电视是跟单位借的,打了借条。”
作为一位唐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巴桑次仁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靠多画唐卡来挣钱。在西藏,创作一幅唐卡画需要几个月,价格能卖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巴桑次仁却说,那不是他的梦想。他的梦想就是要做一名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者。在接待游客中,他常会遇到一些文物与历史研究专家,给予他指导和教益。“这让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他笑着说。
看到巴桑次仁这温和的笑容,记者不禁想起他那幅挂在古格王朝遗址白殿里的唐卡作品:唐卡中的人物睁大双眼、炯炯有神地看着所有进殿的来访者,和巴桑次仁一起守护这座西藏历史上消失数百年的部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