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培养感情,驱动主动学习热情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你、认可你,喜欢你,甚至崇拜你,从而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为有了情感基础,学生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进而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
二、增加表扬,提高主动学习动力
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那些怕学数学、怕学不好数学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经常交流思想,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努力、取得的进步,都应该表扬,而且要当着全班同学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点点进步和成绩,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一项艰苦的任务而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习的劲头就更足。对于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要对他们不断激励,鼓励他们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勇攀数学高峰,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功也要进行表扬,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更主动地学习。
三、转换角色,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给他们以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宽松与和谐。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同时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实践、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力,引导他们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用了一个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有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这个故事很快引起了学生的激烈反映。于是,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这个故事讨论,然后自己总结出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发现规律,效果远比单纯的讲解好很多。
四、用活课本,提供主动学习材料
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教师必须用好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材料,学生通过对教材的主动学习积累学习经历,增加知识积累,构建更新的知识结构。
用活课本的前提是立足于课程标准。在数学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并且尽可能的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更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在讲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我问他们:为什么我们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总喜欢斜穿过篮球场呢?理由很简单,就是我们都在找最近的路,当我们把食堂和教学楼看成两点时,斜穿过篮球场的这条线段是最短的。如此,学生就能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深挖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培养感情,驱动主动学习热情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你、认可你,喜欢你,甚至崇拜你,从而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为有了情感基础,学生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进而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
二、增加表扬,提高主动学习动力
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那些怕学数学、怕学不好数学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经常交流思想,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努力、取得的进步,都应该表扬,而且要当着全班同学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点点进步和成绩,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一项艰苦的任务而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习的劲头就更足。对于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要对他们不断激励,鼓励他们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勇攀数学高峰,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功也要进行表扬,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更主动地学习。
三、转换角色,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给他们以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宽松与和谐。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同时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实践、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力,引导他们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用了一个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有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这个故事很快引起了学生的激烈反映。于是,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这个故事讨论,然后自己总结出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发现规律,效果远比单纯的讲解好很多。
四、用活课本,提供主动学习材料
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教师必须用好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材料,学生通过对教材的主动学习积累学习经历,增加知识积累,构建更新的知识结构。
用活课本的前提是立足于课程标准。在数学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并且尽可能的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更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在讲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我问他们:为什么我们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总喜欢斜穿过篮球场呢?理由很简单,就是我们都在找最近的路,当我们把食堂和教学楼看成两点时,斜穿过篮球场的这条线段是最短的。如此,学生就能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深挖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