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 感悟哲理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ove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青的风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精炼的笔墨,豪迈的激情,抒写了自己早春风日踏青的独特感受,洋溢着浓厚的诗意和深刻的生活哲理,读之使人如饮甘露,如品香茗。
  文章开头即平中见奇,扑面来了一句“刮了一天的大风”作为“踏青”的气象报道,着实让人费解。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到野外去饱览一下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温馨,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一旦遇上大风,又有谁不感到晦气和遗憾?如果要记上几笔,肯定也会加上“不巧”二字。可佩芝先生却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气度,顶着这场大风却让感情的涌泉如万斛源流倾泻不止……这别具一格的开头,无疑会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吸引他们想看个明白:去“踏青”又偏偏碰上了一场大风,究竟会写点什么?!这便是文章的开首之妙。正如元人乔梦符所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小而美丽的开头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叫人不忍释卷。
  思想、生活、技巧之间,确乎有点像血、肉、皮的关系,既能独立,又紧密关联,如果说本文的开笔绝妙的话,那么李先生对技巧的运用和对生活的开掘何尝不妙?
  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挑战,善于思索,独具慧眼的年轻作家,作者没有选取那些常人所讴歌的巍峨的群山,灿烂的朝阳,汹涌的大海作为描写对象,而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把一场大风作为激发作者情思的起点和支撑点。这种巧妙的构思,着实令人赞叹。在作者笔下,早春二月的风,既不同于“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也不同于《满井游记》中“飞沙走砾”的冻风,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是遒劲而痛畅,粗犷而热烈,专为年轻人刮的风。风作为着力表现的主体,它既是年轻人的玩伴,又是他们力的发掘者,还是他们思想的引路人。它让他们感受自然的奥妙,思考生命的意义,领悟生活的美好。风也喜欢小孩,它为他们把风筝送上天空,也把希望和欢笑传向四方……风是活泼的,也是深沉的。它外表粗犷,内心热烈,只有年轻人才会懂它,追随它。正因为如此,为了具体形象地展现风的神韵,文章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同时,又运用对比和穿插的手法,把它跟楼道间的小风,马路上的尘风,耳边的吹风相比,把风中踏青与雨中踏青相比,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风的个性和特点,突出风日踏青的美好感受,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足见这篇文章的本源是植根于生活的泥土中的。
  好文章都是富有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它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闪耀着作者的智慧,暗示着生活的哲理。佩芝先生以其满怀的激情,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出大自然的内蕴,并将其转化为独具生命力的形象,从而引发出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理性思索,给人以启迪。在他心中,早春二月的风是有生命力、会思想的活物,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呢!它有鼓动力,感染力,竞争力……”“人,一到大自然中,便纯净了。不再追求环境的安逸,不再迷恋家庭的温馨,不再计较功名利禄,不再敏感宠辱得失……人改造着自然,自然也改造着人呢。”“头发在风中火焰般飞舞,衣襟飘逸,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潇洒气派。没有了斯文,没有了矜持,人人都显露出现代人的热情与开放。……让你强烈地意识到,你还年轻,你还强健,你热爱生活,你充满了生命的原动力……”对生活的感受之独特,对思想的挖掘之深邃,无不源自作者自己的心胸、气度、学识、修养……如果这也算作“人生剪辑的片断”的话,那无疑是作者从大自然的激流中截取人生的,并用其妙笔给我们捧出了一朵“人在踏青,风也在踏青”的含露的鲜花,使人感受浓浓的春意,让人“一见钟情”。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虚荣心,只是程度和目的不同而已。  平日里一句“那多没面子呀”已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口头语。是呀!为了面子,不惜欺骗父母,只为一条名牌的裤子;为了面子,不惜放弃健康,只求自己身材苗条;为了面子,不惜放下学业,只为和朋友一样,有一个异性朋友;为了面子,不惜牺牲友情,只因在小小的矛盾前,谁也不愿先低头……这些都是虚荣心惹的祸!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人生意失败后,为了不失尊严,不丢面子,
期刊
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温州时的作品,“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幅字画见证了朱自清与马孟容的深厚友情。马家是温州“书画传家二百年”的望族,家住百里坊,离朱自清住的四营堂巷很近。马孟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最擅长画花鸟、草虫、鱼蟹,并且他们二人曾共同执教于温州中学,结下了深厚友谊。这篇美文即是朱自清依据马孟容所赠的画创作的。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画面的内容,以自己深深的情怀来品味画中的意境,激动之余
期刊
这是一个知识的社会。知识,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基本条件。  想要获取知识,就必须运用有效的手段——读书。读书,不仅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培养一个人谈吐、气质、思维方式的最好途径。读书,已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将“读书”停留在语文课本、家庭作业上,他将来肯定不能很好地承载人生。那么,如何让他真正感觉到读书是件“有意”又“有益”的事情呢?许多老师和家
期刊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湖北人。出版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之歌》等。他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开始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  本诗作于诗人辞世前不久的2001年10月7日,几乎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的绝笔。在诗中他写道:“在病中多少次梦想着/坐着火车去作长途旅行”。对生活,诗人是充满梦想和渴望的,虽然病中的曾卓行动不便,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让学生准确把握这些大量存在于文言篇章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关系重大。我总结了自己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感到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教授,采用“以今证古”法,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1.其一犬坐于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这两句话理解的关键在于活用词“犬”、“箕畚”。这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它们分别用在动词“坐”、“运
期刊
本文就中考作文中常见的问题给考生作一些解答,以帮助考生获得比较好的作文分数。    一、如何审题和取题    写作文首先要审题,审什么呢?审题意。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作文题,一般都包含两部分:题干和要求。所以考生审题可分两步走:  1.审题干。题干的内容是作文题的核心,包含命题者对作文写作的所有信息。虽说中考一般不设审题障碍,但是,考生还是得逐字逐句地看清楚、弄明白写作的中心、材料的范围等问题。不少考
期刊
白居易是唐代“乐府诗”的领军人物,在“乐府诗”领域里,他关注现实,针砭时弊,创作成就辉煌,使得“乐府诗”成为贯穿中唐文学大河的主流,令后人瞩目。大作家都是有多种写作手法的天才,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白居易正是这样的大作家。他的写景小诗《暮江吟》也正是他多种写作手法的天才表现,我们至今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圣手妙笔。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期刊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古代凡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墨客,每逢登高远眺,便兴起了满怀愁绪,岁月的蹉跎,客居的寂寞,仕途的坎坷,国家的忧患,人生的辛苦等会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
期刊
刮了一天的大风。  不像春风。没有吹绿小草,没有鼓胀花蕾,何况,又一丝儿也不温柔。  可我觉得,这是最使我快活的风呢!  一阵阵沙尘卷起,人睁不开眼。树枝哗哗地摇,电线呜呜地响。迎风前进,你会觉出那风是遒劲的、痛畅的,它一阵阵扑打着你,又粗犷又热烈,人的心也便不由得感到兴奋了。  我们踏青去,在早春二月,一群快活的人,选了个刮大风的日子。  其实早上出发时,并没有风。天上铺了一层淡淡的云,使太阳显
期刊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公元767年,杜甫从夔州瀼西迁至东屯,将瀼西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刚到东屯不久写了这首诗。因是再次寄诗(此前有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叫“又呈”。  诗人对吴郎嘱托:我家草堂前的枣树上如果还有果子,就不要怜惜它,任凭邻居那没有食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