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作为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在教育理念上一直以来也独树一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尤其是今年上海市推行的“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是一大亮点。那么,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计划和具体内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处处长王从春对本刊记者一一道来。
本刊记者:“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是近期工作上的一大亮点,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项工程。
王从春:为回归教育本质,充分挖掘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010年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上海教育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将“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列为“对学生终身发展和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0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在广泛调研、反复磋商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实际,我们提出了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2011-2015年总体目标:
(1)建立健全与实施上海教育发展战略、推进与上海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体教、医教结合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卫生师资队伍优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2)全面完善社会各方参与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网络,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社会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形成全社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3)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青少年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本刊记者:据说围绕工程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案共拟定了八大行动计划,请您介绍一下这八大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王从春:这八大行动计划分别是: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计划,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工作推进行动计划,学校卫生与医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学校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学生健康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学生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有:
1.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核心渠道效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确保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通过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早操、健身操、大课间、330课外活动等载体保证学生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制订具体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方案并向社会和家长公布。
强调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学校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大中小学内容科学、层次分明、合理衔接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教育,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建设百门体育精品、示范课程,鼓励区本、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内容丰富、特色彰显。
2.深化体教结合,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深化体教结合,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运动会,打造市、区、学校三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系,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校园群体活动格局,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实施“2 1”文体工程,依托“快乐活动日”平台,五年内实现80%的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在全市建设300个市级星级体育社团;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五年内建设30-50个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引领,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大运”、“中运”战略,建立上海市学生体育团队的选拔、管理、运作新机制,组建上海市大学生、中学生运动队。
3.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体育活动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等折算成课时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并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缺编的学校须在2-3年内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在公用经费中以每年每人500-800元的标准为体育教师统一购买服装及防护用品。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专项培训、专项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的培养等举措,为体育卫生教师提供更多更高的发展平台。采取国内集训和国外短期培训的形式,五年内培养100名体育卫生领军人才。
4.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全面达标和均衡化、现代化发展。拟由市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区县政府,共同建设区域性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形成全市布局合理、高效使用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网络;加强市、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构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网络;结合2014年全国中运会在上海举办,重点推进中学现代化综合室内体育馆及游泳馆建设。
5.转变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将完善学校体育卫生督导评估机制,开展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多睡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实行公开举报和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告制度,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基本责任的落实。继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试行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学校先进评选表彰工作,将学校、教师、家长从单纯关注文化学科“分数”,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6.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积极探索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公益性开放、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学生校外体育等方面新的合作机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符合体育伦理精神的学生意外运动伤害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锻炼,加强体育卫生专业协会等社团的专业指导、引领作用,组建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专家委员会,建设体育卫生工作宣传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学生健康的良好氛围。
本刊记者:“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从春:我们将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和学生创新和实践平台建设工程(艺术、科普部分)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体卫艺科事业的发展,落实“学生健康促进工程”。
1.积极推进“上海市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上海市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等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重大委托课题的研究,并依据研究成果,制定工程各行动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
2.积极推进“快乐活动日”制度,将每周一个下午设为“快乐活动日”,不开展文化课教学,实现体育减负,确保学生有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及其它文体 活 动 和 各 类 拓 展 项 目 的 集 中 时 间段。2011学年已在全市小学全面实施。
3.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赛事品牌化建设。对全市的阳光体育运动赛事进行整体设计,使本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等体育赛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深入开展,成为上海教育和学校校园文化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系统的体育竞赛和活动体系。
4.实施体育卫生师资建设计划。制定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的岗位专业标准及专业发展规划,保证体育、卫生教师的整体水准;开展体育名师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进体育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启动体育“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开展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
5.试点开展大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建设。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引领,在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通过高校和中小学签约的形式,形成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中学二线运动队和中小学传统校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率先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进行试点,力争在招生、教练员选聘、运动队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
6.结合校园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启动区域性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的规划建设。结合国家级、国际级学生体育赛事和上海高水平学生运动队布局,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启动建设重点项目的现代化市级大学生、中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7.推进市、区、学校体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快上海市学生体质监测中心现代化建设,全市建立10个区县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在部分学校试点建设学生健康实验室。
8.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多睡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三课两操两活动”等专项督查,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学生健康促进方面的基本责任落实到位。建立督查结果与评奖、经费投入相联系的机制。
本刊记者:“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是近期工作上的一大亮点,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项工程。
王从春:为回归教育本质,充分挖掘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010年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上海教育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将“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列为“对学生终身发展和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0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在广泛调研、反复磋商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实际,我们提出了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2011-2015年总体目标:
(1)建立健全与实施上海教育发展战略、推进与上海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体教、医教结合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卫生师资队伍优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2)全面完善社会各方参与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网络,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社会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形成全社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3)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青少年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本刊记者:据说围绕工程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案共拟定了八大行动计划,请您介绍一下这八大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王从春:这八大行动计划分别是: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计划,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工作推进行动计划,学校卫生与医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学校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学生健康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学生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有:
1.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核心渠道效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确保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通过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早操、健身操、大课间、330课外活动等载体保证学生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制订具体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方案并向社会和家长公布。
强调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学校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大中小学内容科学、层次分明、合理衔接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教育,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建设百门体育精品、示范课程,鼓励区本、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内容丰富、特色彰显。
2.深化体教结合,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深化体教结合,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运动会,打造市、区、学校三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系,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校园群体活动格局,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实施“2 1”文体工程,依托“快乐活动日”平台,五年内实现80%的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在全市建设300个市级星级体育社团;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五年内建设30-50个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引领,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大运”、“中运”战略,建立上海市学生体育团队的选拔、管理、运作新机制,组建上海市大学生、中学生运动队。
3.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体育活动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等折算成课时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并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缺编的学校须在2-3年内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在公用经费中以每年每人500-800元的标准为体育教师统一购买服装及防护用品。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专项培训、专项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的培养等举措,为体育卫生教师提供更多更高的发展平台。采取国内集训和国外短期培训的形式,五年内培养100名体育卫生领军人才。
4.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全面达标和均衡化、现代化发展。拟由市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区县政府,共同建设区域性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形成全市布局合理、高效使用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网络;加强市、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构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网络;结合2014年全国中运会在上海举办,重点推进中学现代化综合室内体育馆及游泳馆建设。
5.转变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将完善学校体育卫生督导评估机制,开展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多睡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实行公开举报和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告制度,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基本责任的落实。继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试行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学校先进评选表彰工作,将学校、教师、家长从单纯关注文化学科“分数”,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6.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积极探索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公益性开放、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学生校外体育等方面新的合作机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符合体育伦理精神的学生意外运动伤害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锻炼,加强体育卫生专业协会等社团的专业指导、引领作用,组建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专家委员会,建设体育卫生工作宣传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学生健康的良好氛围。
本刊记者:“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从春:我们将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和学生创新和实践平台建设工程(艺术、科普部分)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体卫艺科事业的发展,落实“学生健康促进工程”。
1.积极推进“上海市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上海市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等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重大委托课题的研究,并依据研究成果,制定工程各行动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
2.积极推进“快乐活动日”制度,将每周一个下午设为“快乐活动日”,不开展文化课教学,实现体育减负,确保学生有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及其它文体 活 动 和 各 类 拓 展 项 目 的 集 中 时 间段。2011学年已在全市小学全面实施。
3.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赛事品牌化建设。对全市的阳光体育运动赛事进行整体设计,使本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等体育赛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深入开展,成为上海教育和学校校园文化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系统的体育竞赛和活动体系。
4.实施体育卫生师资建设计划。制定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的岗位专业标准及专业发展规划,保证体育、卫生教师的整体水准;开展体育名师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进体育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启动体育“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开展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
5.试点开展大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建设。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引领,在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通过高校和中小学签约的形式,形成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中学二线运动队和中小学传统校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率先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进行试点,力争在招生、教练员选聘、运动队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
6.结合校园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启动区域性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的规划建设。结合国家级、国际级学生体育赛事和上海高水平学生运动队布局,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启动建设重点项目的现代化市级大学生、中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7.推进市、区、学校体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快上海市学生体质监测中心现代化建设,全市建立10个区县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在部分学校试点建设学生健康实验室。
8.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多睡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三课两操两活动”等专项督查,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学生健康促进方面的基本责任落实到位。建立督查结果与评奖、经费投入相联系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