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14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中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教育和现实化教育之间的艰难抉择。在家长尽可能给予孩子提供完美物质条件的背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却日渐脆弱。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使其拥有健康心理素质意义重大。
  在家长极力为孩子完美学习、生活等物质条件的同时,学生越来越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一点挫折,害怕失败,逃避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此种畏难情绪,学生的意志品质为何如此薄弱不堪。少年学生由于个性的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心理因素的制約,心理强度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稚嫩。一旦自尊、情感、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同学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轻则情绪波动,妨碍学习,重则会产生失望和自卑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心理挫折,是最常见的情况。例如,由于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闷闷不乐,先是产生恐惧和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性格外向的同学会变得突然少言寡语,性格内向的同学更是心灰意懒。
  学生的心理发展,常常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外表逐渐有了成人的体态,但在行为、语言、态度和心理体验等方面仍带着孩子的色彩。一方面能较为公正地评价他人,一方面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另一方面却不能理解父母、老师和同学。在许多同学身上,常常表现出心理过渡时期的那种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特点。再加上不断发展着的自尊、自立、友谊、交往等心理需要,与父母,老师,同学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心理挫折。
  不论做什么事情,总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受挫折往往是难免的,问题是在受到挫折时要注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当同学们走上社会时,面对各种各样的激烈竞争,面对错综复杂的世事,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某些挫折是常见的事。
  因此,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对现实和将来,都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1、教会学生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很难的。经受挫折是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个人的成长是如此,社会历史的进程也是如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应当怕受到挫折,因为它客观地存在着,关键是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在学习中受到挫折,要不气馁,不畏缩,刻苦攻关,勇攀高峰,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在不断的努力拼搏中得到提高。
  2、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的技能。
  在和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的相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标准,体验一定的情感,实践一定的行为,使自己在和谐,融洽的人际气氛中健康地成长。如果在交往相处中受到挫折,首先要理解他人,有许多情况,只要理解他人,就能想得通,就能消化自己的怨气。
  3、引导学生确立与自己的实际相符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所定的目标应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目标太高往往不易实现。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产生挫折感。一旦受到心理挫折时,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是一个很有用的办法。
  4、启发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心理冲突,能自学地解脱自己的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恢复自己情绪的稳定,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御性措施。主要有:
  (1)理智:遇到挫折和心理冲突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挫折和心理冲突的性质、原因及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2)转移。挫折太大,心理冲突过强,一时难以排解,采用转移大脑兴奋中心的方法,放下这些令人烦恼的事,转而去干自己喜欢的、最有可能成功的事,或者暂离目前的环境,到新的环境中去,以此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3)升华。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不悲观失望,不气馁,把挫折和打击转化为动力,并升华到干出一番事业上来。树雄心、立壮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干出成绩决不罢休,坚持有志者事竟成。
  (4)渲泄。心理十分烦燥,而用理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可改用语言渲泄,及时找老师,同学、家长,好友,好好地倾诉一下自己的苦恼,愤怒与不平,获得别人的理解,同情的劝导,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甚至呆在自己的宿舍里大哭一场,把内心的破坏性能量统统释放出来,然后再冷静地思考、处理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仅是我们这些“灵魂”工程师的责任,而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这一问题的大面积解决,要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挫折心理及意志力的培养·张宇,读写算12年23期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加强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而审美能力作为其中的重要因素应当受到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审美教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合和渗透审美教育的措施和对策进行了简单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现代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小学
期刊
教学实录:  环节1:学生用手中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说说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测量的结果。  生1: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注:一次不能测出结果),测量结果为18.4 cm。  生2: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测量结果为18.5cm。  生3: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用分段测量的办法,测出的结果为18.45cm。  生4:遇到的问题是终端不是完全与直尺的分度值吻合,在分度值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我是采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职教观念,说明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提出了本人对中职《会计基础》课程中记账凭证的填制这一内容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之所见。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会计基础》教学;记账凭证的填制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同人们的经济活动,同各种经济现象息息相关,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近年来,职业教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现代化教学的教育形式悄然兴起,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整合 图文
期刊
摘要:阅读是语言运用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又是现代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的手段,还是提高英语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往往将“读”放在四大技能之首,把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不少的中学生,特别是一些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阅读理解是他们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关键词:英语 阅读 能力 培养  应试教育又使许多学生忽略了英语阅读,对英语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严重制约了他们英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强力推进,“自主、合作、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快乐教学环境,使语法课活泼、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共同构筑快乐高效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达到“愉悦共享”。关键词:情景创设 自主合作 快乐高效 英语语法课  随着新课标的强力推进,对于在
期刊
摘要: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拼音教好,让学生读准,写准,拼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很难的事。现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有色彩明丽的插图、浅显易懂的内容、富有童趣的练习,大大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教材还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特点,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读准 自学 训练 引发 兴趣  汉语拼
期刊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放飞灵性的殿堂、生命涌动的平台、和谐发展的乐园!和谐的氛围是生命孕育的襁褓。和谐的课堂要求教师叙述生动,内容通俗,让学生爱听;气氛活跃,练习丰富,让学生爱说;合作充分,环境宽松,让学生爱做。构建生命课堂,使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学习,快乐成长。关键词:引导学生 和谐发展 生命课堂 快乐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已经如火如荼。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应用成效高低不一。因此,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前提,分析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期刊
摘要: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班级对这个集体的成中是幸运的,对于学生健康发展是有意义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意育人环境的建设,不断探索良好班风的培养方法,并经常与同行沟通探讨,本文是自己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同仁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关键词:制度;养成;管理;典型;活动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班级是学校的有机单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