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发展观理论的演变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niao1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类一直为实现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古代中国的先哲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形成了朴素的发展观。近现代中国深受西学东渐影响,以物为核心的、片面的发展观成为主流,追求“硬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朴素发展观;片面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发展本身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千百年来,人类都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今天,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展观则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限制,不同的发展观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而科学的发展观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因此,研究中国从古至今不同发展观的演变过程,进而揭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思维基础,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中国的发展理论:朴素发展观
  古代中国的先哲们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逐渐形成了朴素的发展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象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永不停息。发展、变易、革故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易传》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吕氏春秋·察今》曰“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刘向则在《说苑·杂言》中说:“今夫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数仁人志士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革故鼎新的变易发展思想。
  朴素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前瞻思想,令世人惊叹。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道家尤甚,“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齐物论》)。“天人合一”的哲学不仅教给人们一种承认万物多样性的世界观,而且教会人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大自然。《易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中国朴素发展观关爱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和谐的生存智慧,对于抑制人类对大自然的巧取豪夺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然而,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时代条件的制约,朴素发展观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猜测性的束缚,没有深入到社会领域,具有鲜明的局限性。首先,统治者过于强调维护“礼法”、“祖制”,不敢变革。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改革家如李悝、商鞅、王安石等,无一不成为保守势力的牺牲品。其次,重“仕”轻“匠”。《论语·子张》云“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学子们寒窗十载,只为仕途,“官本位”意识泛滥成灾。只有宋应星、李时珍等寥寥少数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再次,重农抑商。以农为本,这是国情,本无可厚非,但大多数王朝“轻商抑商”,滥设关卡、苛捐杂税,杀鸡取卵,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纵使商业有发展,那也是在官府的层层控制剥削之下,或者是官商勾结鱼肉百姓,因此就算有商业繁荣也多是畸形的虚假的繁荣。
  二、近现代传统发展模式:片面发展观
  在西学东渐的近代社会,中国古代朴素发展观中的合理、进步、有价值的因素,逐渐与西方实证科学的达尔文进化论相结合,呈现出新的面貌。洋务派提出“器变”论,主张“器变道不变”;维新派提出“全变”论,主张“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孙中山则认为,天下之事,不只是“渐渐更新物”,而且还有“破天荒的突驾”。以革命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发展观,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的批判推向了新的高度。然而,不管是洋务派的“器变”论、维新派的“全变”论,还是革命派的“突驾”论,都是片面的,都忽略了人民群众这个社会革命和发展的根本力量,脱离了中国国情,失败不可避免。只有在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把它同中国实际结合,才构建出中国的现代发展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奋斗,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改天换地,朝着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不懈努力。五六十年代,中国先后提出了“赶英超美”战略构想和“四化”战略构想,积极追赶发达国家,努力实现快速发展。七十年代末,走出国门的人们看到了中国和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十亿中国人的共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符合转轨时期的国情,大大加速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是,这个时期的发展都是以物为中心的“硬发展”,发展战略仍然是片面的。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快速增加GDP成为最重要、最优先的目标,这是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同时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以及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加剧等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资源供需矛盾,尤其是对土地、水资源、优质能源和大宗矿产品的需求压力尤为突出。由于人口过多,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另外,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为占世界总劳动力1/4的各类劳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中国在比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低得多和老年人口总数大得多的条件下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今后,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三、当代中国崛起新战略:科学发展观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中国别无它择,必须抛弃黑色发展之路,走绿色、和谐发展的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199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标志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始。《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仍然沿袭着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经济增长本身难以持续。因此,转变发展战略,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有出路和希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必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实践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其中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它的基本标志。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是主导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决定了利用劳动资料的效能,决定了劳动对象的开发利用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归根到底就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发展观,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实质就是统筹各种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包含着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二个价值目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项发展理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四位一体建设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个统筹发展方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还没有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观上,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和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3.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金洪(1977-),男,江西于都人,讲师,法学硕士,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正当防卫是一项重要的私立救济权利,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中都有所体现,正当防卫对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利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最近发生在江苏常熟市发生的一起案件引发了人们对正当防卫具体适用的极大争议。文章通过此案例论述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和正当防卫中一些相似概念的理解来阐述在以后司法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更准确地适用正当防卫。  关键词:正当防卫;构成要件;适用  一、案情简介  1. 案情描
期刊
摘要:国内外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剧烈变革,使得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和时代挑战。文化管理部门作为我国文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造成这种挑战的部分因素,也是应对这些挑战,从而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主体。为此,我国文化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其角色和能力结构进行重塑,从以往的单纯管理控制者转变为宏观调控者、服务者以及参与式知识管理者。而为了扮演好这些新角色,文化管理部门在未来更应重视理解、倾听、
期刊
摘要:通过对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再结合现实中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教育评价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教育评价;改革;发展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教育评价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键的一环。教育能否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科学的、多元
期刊
摘要: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各国商学院的广泛推崇。文章在总结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应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案例库建设,实施案例教学师资培育工程,完善学员选拔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经济管理类课程  一、引言  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
期刊
摘要:文章以高密地区歌舞剧团演员承载的茂腔艺术为研究个案,借鉴伴奏乐队提供的伴奏音乐和文字资料,通过对其文场音乐的分析,探索其规律与特点。  关键词:茂腔;文场音乐;曲牌  茂腔是起源于民间、流行于山东东部地区、被誉为“胶东之花”的地方戏曲,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欢,被誉为“胶东之花”。 茂腔的发展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从最初的男女同腔到现在的分角色演唱
期刊
摘要:文章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从创业型大学和现代化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校食堂管理改革的实践新思路。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型大学;创业团队  一、高校食堂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食堂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又要保证饭菜质量与成本、价格的合理性和学生的满意度。高校饮食工作是维护学校整体后勤保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的最
期刊
摘要: 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既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力措施, 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文章通过介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二手车创业团队的管理与实践, 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 对应用型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 创业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失业与就业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了生存与发展,下岗工人、农村、劳动力、在职人员、预备
期刊
微博客的兴起使得网民的公共话语权大大得到了解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创造力,加强了普通网民的传播力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和乐趣。但微博客赋予公众自由表达权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微博的现存问题  1.虚假新闻  微博客具有低门槛,易操作的优点,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微博客网站信息管理机制并不十分完善,微博客传播快速及时,加上一些用户缺乏自律,使得大量信息没有经核实就被发布,人们无法分
期刊
30年很长。  在那些繁重的作业下,那个曾经渴望长大的懵懂的孩童,如今已成为青年。  30年很短。  周围充满了新奇的故事,在渴望的心中似乎一切都来得那么快。  30年,对于成长在改革开放中的新一代,我们有着自己憧憬的梦,有着自己心中的追寻,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  在黄昏的餐后,听着父母们那些遥远的记忆,总觉得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味道。他们的故事似如父亲唇边的烟,扑着火红的星,一闪一灭的看着
期刊
摘要:剖析红色文化及其核心内涵,分析大学生思想现状,阐述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提出推广红色文化的做法和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唤起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红色文化;唤起;大学生;理想信念  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社会内涵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历史造就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