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变,会存在各方面的入学不适应。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新的环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了大学校门,我们的人生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定,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因此,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个大一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等诸方面的变化,部分学生能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较快的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后发生的这些变化,顺利地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大学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会感到迷茫、困惑、不适,如果长时间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的话,势必将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一、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的表现
据“搜狐教育——麦可思——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显示,进入大学以来,仅10%的2009级新生不存在问题,有一半新生遇到了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或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40%的新生存在两种及以上的问题。[1]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一)失望感
对大学的现实生活,大学新生普遍缺乏了解和心理准备,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理想化,编织着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图画,心中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其想象往往融入了各种各样的诗情画意,认为“理想中的大学了不得”。而黄淮学院是一所自2004年升本以来,一所蓬勃发展的新兴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所以亲身感受大学生活后,就会发现黄淮学院的现实情况与自己原来的想象相差甚远。发现实际上的大学并不是这么回事,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对于2011级的黄淮学院的新生来说,仅有16.14%的学生对黄淮学院满意。还有一些同学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在他们看来是“不幸”被黄淮学院这样的一所二本院校录取,所以表现出失望中又带有不屑的心态。
(二)自卑感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刚进大学的新生中存在自卑心理的占到33.78%。这是因为不少同学在初高中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进入黄淮学院之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从自我感觉良好转向感到自己也是平庸之辈,甚至产生自卑情绪。还有一些同学在高中时代只忙于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里,看到他人多才多艺,心中不免和他人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更加封闭自己。
(三)空虚感
来自“腾讯-麦可思2010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2010年11月2日至12月12日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级大学新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缺乏学习动力”。在黄淮学院有37.82%的大一新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学是高中生活奋斗的归宿和方向。高中时代,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行动也有了方向,精神生活也比较充实。然而大学并不像中学管得那么严,自由度较大,自我支配的时间也较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那种紧张氛围已经不存在了,难免会有松懈感,所以,对于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感到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变得无所适从,进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沉溺于电子游戏、武侠小说、扑克牌等等之中,不愿学习,上课听不进去,“没劲”、“无聊”成为口头禅。尽管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四)孤独感
黄淮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远离了父母家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求学,心中不免会有一丝的思乡情结。问卷显示有41.36%的同学有想家的心理。同学之间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好像不是太重要,而现在和同学是朝夕相处。许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别人。甚至有个别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而造成和同学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五)被动感
由于对黄淮学院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喊起床;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事都有班主任、家长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二、出现不适应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自然反应
适应是生存之本,独立是生活之道。中学到大学的飞跃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什么事都要靠自己来解决,先前的依赖心理要被自理、自主的能力所取代。因此,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以及与人交往上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二)心理年龄的不成熟造成的适应困难
处在18-22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體的发育与成熟,因而成人感、独立感骤然增强,随着这种成人感的出现,大学生相应地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渴望社会的理解和信任,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但是由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与人交往的时候还有相当的闭锁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倾向,所以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个人阅历较浅,缺乏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并且看问题时掺杂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大学生往往有过分自信、偏激和固执己见的倾向,他们存在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的情况,容易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一些人入学前对高校怀着太多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好得很”;入学后发现大学也有许多不如意,又认为“糟得很”。而这种反差也增加了适应的困难。
(三)教育失误导致的适应能力不足
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主要忙于学习,家长包办了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所以学生潜在的适应能力没有被很好地被培养起来。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而“这种普遍的现象背后是教育体制的弊端和严重的社会心理畸形。学生被教育得连最基本的洗涤工具都不会用,又如何将更高深的知识系统运用自如?”
(四)自我评价的失调引发适应困难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跨进大学的校园有些学生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的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有的则因为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形秽,最终陷入适应难的困境当中。
三、适应新生活的自我调整策略
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其核心和本质就是调整自身,改变自己。而对于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由中学升入大学预示着他们踏上了生活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台阶。新的环境和生活内容要求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做相应的转变。
(一)积极进行心理调整
1、要做好心理准备
大学生活的独立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应勇敢地坦然去面对: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人生之路上不免有荆棘坎坷,要实现人生的美好的理想,就必须积极调整心态,正视现实。
2、要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该是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协调一致。也就是说,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合理地统一起来。大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该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能力、个性以及在社会、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就能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提高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考上大学是通向成才大道的一个起点。只有在这个起点上迅速确定新的奋斗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样才会在既定的奋斗目标追求中,勇往直前,能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困难挫折中看到希望,在暂时失败中坚信胜利,才会在人生不懈的追求中勇攀高峰取得累累硕果。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健康心理的“减压阀”。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就会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就会帮助自己排遣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比较容易转移视线和注意力,不致陷入苦闷而不能自拔。
(二)主动进行行为调整
1、生活方式的调整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在新生生活适应阶段,应着重培養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应培养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改变那种依着父母长、靠着别人活的生活习惯;在思想上,有了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和组织反映,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千万不能埋在心底,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2、学习上的转变
从学习内容上看,大学的学习内容与咱们在中学时代的学习内容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向我们传授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为我们的升学和就业做好一般性的准备。而大学教育则是高等教育,我们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培养探究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另外,从学习方式上说,大学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所以要培养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在学习上要有祥有略,主次分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人际交往的调整
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入学之初,同学间的互相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孤独和寂寞,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较快地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大一的新生应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甚至轻视、厌恶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既乐于助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实践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好的心情。因此,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了大学校门,我们的人生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定,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因此,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个大一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等诸方面的变化,部分学生能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较快的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后发生的这些变化,顺利地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大学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会感到迷茫、困惑、不适,如果长时间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的话,势必将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一、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的表现
据“搜狐教育——麦可思——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显示,进入大学以来,仅10%的2009级新生不存在问题,有一半新生遇到了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或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40%的新生存在两种及以上的问题。[1]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一)失望感
对大学的现实生活,大学新生普遍缺乏了解和心理准备,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理想化,编织着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图画,心中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其想象往往融入了各种各样的诗情画意,认为“理想中的大学了不得”。而黄淮学院是一所自2004年升本以来,一所蓬勃发展的新兴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所以亲身感受大学生活后,就会发现黄淮学院的现实情况与自己原来的想象相差甚远。发现实际上的大学并不是这么回事,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对于2011级的黄淮学院的新生来说,仅有16.14%的学生对黄淮学院满意。还有一些同学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在他们看来是“不幸”被黄淮学院这样的一所二本院校录取,所以表现出失望中又带有不屑的心态。
(二)自卑感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刚进大学的新生中存在自卑心理的占到33.78%。这是因为不少同学在初高中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进入黄淮学院之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从自我感觉良好转向感到自己也是平庸之辈,甚至产生自卑情绪。还有一些同学在高中时代只忙于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里,看到他人多才多艺,心中不免和他人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更加封闭自己。
(三)空虚感
来自“腾讯-麦可思2010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2010年11月2日至12月12日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级大学新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缺乏学习动力”。在黄淮学院有37.82%的大一新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学是高中生活奋斗的归宿和方向。高中时代,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行动也有了方向,精神生活也比较充实。然而大学并不像中学管得那么严,自由度较大,自我支配的时间也较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那种紧张氛围已经不存在了,难免会有松懈感,所以,对于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感到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变得无所适从,进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沉溺于电子游戏、武侠小说、扑克牌等等之中,不愿学习,上课听不进去,“没劲”、“无聊”成为口头禅。尽管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四)孤独感
黄淮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远离了父母家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求学,心中不免会有一丝的思乡情结。问卷显示有41.36%的同学有想家的心理。同学之间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好像不是太重要,而现在和同学是朝夕相处。许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别人。甚至有个别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而造成和同学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五)被动感
由于对黄淮学院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喊起床;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事都有班主任、家长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二、出现不适应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自然反应
适应是生存之本,独立是生活之道。中学到大学的飞跃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什么事都要靠自己来解决,先前的依赖心理要被自理、自主的能力所取代。因此,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以及与人交往上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二)心理年龄的不成熟造成的适应困难
处在18-22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體的发育与成熟,因而成人感、独立感骤然增强,随着这种成人感的出现,大学生相应地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渴望社会的理解和信任,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但是由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与人交往的时候还有相当的闭锁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倾向,所以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个人阅历较浅,缺乏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并且看问题时掺杂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大学生往往有过分自信、偏激和固执己见的倾向,他们存在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的情况,容易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一些人入学前对高校怀着太多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好得很”;入学后发现大学也有许多不如意,又认为“糟得很”。而这种反差也增加了适应的困难。
(三)教育失误导致的适应能力不足
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主要忙于学习,家长包办了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所以学生潜在的适应能力没有被很好地被培养起来。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而“这种普遍的现象背后是教育体制的弊端和严重的社会心理畸形。学生被教育得连最基本的洗涤工具都不会用,又如何将更高深的知识系统运用自如?”
(四)自我评价的失调引发适应困难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跨进大学的校园有些学生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的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有的则因为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形秽,最终陷入适应难的困境当中。
三、适应新生活的自我调整策略
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其核心和本质就是调整自身,改变自己。而对于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由中学升入大学预示着他们踏上了生活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台阶。新的环境和生活内容要求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做相应的转变。
(一)积极进行心理调整
1、要做好心理准备
大学生活的独立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应勇敢地坦然去面对: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人生之路上不免有荆棘坎坷,要实现人生的美好的理想,就必须积极调整心态,正视现实。
2、要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该是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协调一致。也就是说,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合理地统一起来。大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该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能力、个性以及在社会、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就能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提高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考上大学是通向成才大道的一个起点。只有在这个起点上迅速确定新的奋斗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样才会在既定的奋斗目标追求中,勇往直前,能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困难挫折中看到希望,在暂时失败中坚信胜利,才会在人生不懈的追求中勇攀高峰取得累累硕果。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健康心理的“减压阀”。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就会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就会帮助自己排遣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比较容易转移视线和注意力,不致陷入苦闷而不能自拔。
(二)主动进行行为调整
1、生活方式的调整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在新生生活适应阶段,应着重培養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应培养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改变那种依着父母长、靠着别人活的生活习惯;在思想上,有了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和组织反映,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千万不能埋在心底,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2、学习上的转变
从学习内容上看,大学的学习内容与咱们在中学时代的学习内容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向我们传授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为我们的升学和就业做好一般性的准备。而大学教育则是高等教育,我们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培养探究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另外,从学习方式上说,大学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所以要培养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在学习上要有祥有略,主次分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人际交往的调整
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入学之初,同学间的互相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孤独和寂寞,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较快地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大一的新生应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甚至轻视、厌恶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既乐于助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实践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好的心情。因此,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