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新的一年开学时,学校就会见到许多年青的陌生的面孔,他们牵着自己的孩子,找班主任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在校表现等情况,那言辞恳切的表情与他们时髦外表下隐隐流露出的丝丝忧郁很不协调,嘴角蠕动着,眼神游离于远方。这些年轻的父母有着太多的不舍与无奈,这一刻都写在了脸上,写在沉闷的话语里。他们为孩子办好了报名手续后,将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而他们的孩子则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如今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留守儿童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与不良行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到位,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首先,攀比炫富,学业堪忧。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宽裕,他们的父母认识到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关注较少,内心有一种负疚感,就采取用物质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受到金钱的刺激,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不健康的功利色彩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逐渐养成了骄纵自负、不思进取的坏毛病。穿着上讲究新潮和品牌;吃饭偏食,专挑小摊上的麻辣小吃;学习不求上进,更有甚者花钱请同学做作业。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繁重的农活,他们对孩子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就心不在焉了。
其次是性格缺陷,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而他们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可塑期,心智还很不健全。面对那些有父母在身边的同龄同学,个个活泼开朗,性情乖张,他们便有了失落感,有了情感饥渴症。遇到不顺心的事,便无端的发脾气。而祖辈们对此除了一味放纵溺爱外,简直束手无策。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愈长,则变化越大,情况愈糟。
然后是心理障碍,感情脆弱。留守儿童监护人几乎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注意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也容易产生好奇心理,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心智发展长期处于散养状态,极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这些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由此可见,年轻的父母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利用假期,要么回家与孩子团聚,以弥补家庭角色的不完整;要么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让孩子开阔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孩子博大的思想情怀。
再次是行为偏差,价值扭曲。留守儿童生长在一个隔代带养或寄养的特定环境,监护人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大多数都比较简单。考得高分了,奖励;评为优秀学生了,奖励;甚至与别人打架搞赢了也奖励。在自觉不自觉中为孩子灌输着一种不论过程只认结果的畸形激励态度。久而久之,由于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致使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服监管,在学校不服教育。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老师感到很头痛,已成为学校教育非常棘手的突出问题。
最后是安全监管问题突出。在农村,每当双休日或节假日,留守儿童就成了监护人的心理负担,他们三五一伙,要么在沟渠边抓螃蟹,抓青蛙,要么在荷塘里游泳,钓龙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作为监护人的祖辈一方面要从事琐碎的家务活和繁重的农活,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好孩子,担心孩子会出现什么安全问题。毕竟祖辈的年龄都偏大,精力、体力很有限。一有疏忽,孩子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心头始终悬着防溺水、防火灾、防拐卖,防性骚扰等高压红线,特别是交通安全这一“马路杀手”,无时不在触及着人们的敏感神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校要坚持开展一些关爱帮扶活动,诸如“心贴心”交友活动;给远方父母写感恩家书活动;建立“心理辅导室”,安排老师经常和留守儿童交流,帮助他们克服孤单、自卑、不愿和人交往等心理障碍,给他们讲励志故事,讲名人轶事,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等。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由留守儿童自己创意设计“温馨小屋”,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图片资料搜集整理,制作成“风采栏”“我的得意作品”“我的理想”“我的家乡”等板块。让留守儿童在课余徜徉在心灵的港湾,交流学习,畅叙友谊。
建立“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电话。全天为留守儿童服务,给远方的爸爸、妈妈汇报学习成绩,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同时也让在外务工的家长可以随时打进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心里有一股暖暖的热流在涌动,在牵挂。
三、教师应担当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教师,作为留守儿童赖以亲近的人,我们要定期走访留守学生家庭,了解其家庭状况,建立家长通讯录,并对监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加以指导。那些寄居在亲戚家的孩子,他们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感觉寄人篱下。因此,我们要捧着真诚的爱心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把教师视为信得过的人,自己的亲人。
班上的每一个都渴望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特别的留守儿童,更希望得到老师父母般的情感浇灌。所有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扮演好特定的角色,建立好“父子”“母女”“祖孙”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替代者,通过师生关系进而转化为“亲子关系”,做到温情如母子,真情似亲人。
总之,留守儿童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关爱,更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只要我们大家积极创造条件,尽职尽责,亲力亲为,我们相信留守儿童的成长空间一定会有明媚的春天,也一定会展露出灿烂的笑容。
一、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与不良行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到位,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首先,攀比炫富,学业堪忧。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宽裕,他们的父母认识到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关注较少,内心有一种负疚感,就采取用物质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受到金钱的刺激,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不健康的功利色彩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逐渐养成了骄纵自负、不思进取的坏毛病。穿着上讲究新潮和品牌;吃饭偏食,专挑小摊上的麻辣小吃;学习不求上进,更有甚者花钱请同学做作业。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繁重的农活,他们对孩子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就心不在焉了。
其次是性格缺陷,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而他们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可塑期,心智还很不健全。面对那些有父母在身边的同龄同学,个个活泼开朗,性情乖张,他们便有了失落感,有了情感饥渴症。遇到不顺心的事,便无端的发脾气。而祖辈们对此除了一味放纵溺爱外,简直束手无策。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愈长,则变化越大,情况愈糟。
然后是心理障碍,感情脆弱。留守儿童监护人几乎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注意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也容易产生好奇心理,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心智发展长期处于散养状态,极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这些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由此可见,年轻的父母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利用假期,要么回家与孩子团聚,以弥补家庭角色的不完整;要么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让孩子开阔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孩子博大的思想情怀。
再次是行为偏差,价值扭曲。留守儿童生长在一个隔代带养或寄养的特定环境,监护人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大多数都比较简单。考得高分了,奖励;评为优秀学生了,奖励;甚至与别人打架搞赢了也奖励。在自觉不自觉中为孩子灌输着一种不论过程只认结果的畸形激励态度。久而久之,由于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致使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服监管,在学校不服教育。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老师感到很头痛,已成为学校教育非常棘手的突出问题。
最后是安全监管问题突出。在农村,每当双休日或节假日,留守儿童就成了监护人的心理负担,他们三五一伙,要么在沟渠边抓螃蟹,抓青蛙,要么在荷塘里游泳,钓龙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作为监护人的祖辈一方面要从事琐碎的家务活和繁重的农活,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好孩子,担心孩子会出现什么安全问题。毕竟祖辈的年龄都偏大,精力、体力很有限。一有疏忽,孩子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心头始终悬着防溺水、防火灾、防拐卖,防性骚扰等高压红线,特别是交通安全这一“马路杀手”,无时不在触及着人们的敏感神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校要坚持开展一些关爱帮扶活动,诸如“心贴心”交友活动;给远方父母写感恩家书活动;建立“心理辅导室”,安排老师经常和留守儿童交流,帮助他们克服孤单、自卑、不愿和人交往等心理障碍,给他们讲励志故事,讲名人轶事,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等。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由留守儿童自己创意设计“温馨小屋”,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图片资料搜集整理,制作成“风采栏”“我的得意作品”“我的理想”“我的家乡”等板块。让留守儿童在课余徜徉在心灵的港湾,交流学习,畅叙友谊。
建立“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电话。全天为留守儿童服务,给远方的爸爸、妈妈汇报学习成绩,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同时也让在外务工的家长可以随时打进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心里有一股暖暖的热流在涌动,在牵挂。
三、教师应担当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教师,作为留守儿童赖以亲近的人,我们要定期走访留守学生家庭,了解其家庭状况,建立家长通讯录,并对监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加以指导。那些寄居在亲戚家的孩子,他们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感觉寄人篱下。因此,我们要捧着真诚的爱心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把教师视为信得过的人,自己的亲人。
班上的每一个都渴望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特别的留守儿童,更希望得到老师父母般的情感浇灌。所有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扮演好特定的角色,建立好“父子”“母女”“祖孙”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替代者,通过师生关系进而转化为“亲子关系”,做到温情如母子,真情似亲人。
总之,留守儿童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关爱,更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只要我们大家积极创造条件,尽职尽责,亲力亲为,我们相信留守儿童的成长空间一定会有明媚的春天,也一定会展露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