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佳作,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审美内容,注重学生心灵的体验,提升学生鉴赏及创造美的能力。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问题,以提升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实施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发挥本身审美素养,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进而树立积极审美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形成健康人格,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审美教育的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审美内容进行分类,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内容,进而为开展审美教育奠定基础。一是意境美。意境美讲究的是意、象、言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对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阐发的一幅美景,通过引申再升华到一个更高层面上。例如王维名作《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描绘了苍凉的大漠黄昏景,通过“直”、“圆”两个诗眼表现出来,人迹罕至的大漠中孤独漂泊的游子,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苍凉感。二是歌颂自然生活之美、思想境界之美。自然生活之美的文章,往往是通过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阐发,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赞颂。例如《沁园春·雪》描绘的是多姿多彩的北方的冬天,而《安塞腰鼓》则再现了黄土高原的社会风貌,表达对生命力的赞扬。[1]
二、构建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审美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教育的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通过交流能够从更深层面去品味作者创设的各个意象,让学生在品读意象的过程中,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美。例如何其芳的名作《秋天》,教师需要从本篇文章的立意出发,营造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一种情怀。把握住作品清静与轻柔的特点,将农闲的美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这一意境美,去围绕意境美,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去描绘出这样一幅图画,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生活之美。[2]
三、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评价对象的美,进而能够让其心灵受到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以更好地去感悟美。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审美想象。语文教材中描述自然景物的诗文一般隐含在活泼多变的结构之内,其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审美空间,蕴藏在美的意境之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脉络进行梳理,抓住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审美对象,进而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把握。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蕴藏着生命的灵气与活力,如春天变成了“刚睡醒的样子”,“野花遍地是”,等等,在教学生注意文章的内容之时,更要对文章中的物象的色彩、形状进行品读,并且让学生去体会美景,走进作者的心灵,学会展开合理的审美想象。其次,要教会学生去欣赏文章的语言美。语言是构成课文的基本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散文的错落美与工整美,童话及小说语言的含蓄美。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语言显得简洁优美,生动形象,尤其是其中不断变化的句式、动词的大量运用等都体现了作者创造的意境之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中的“偷偷地”、“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的阻挠,在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和作者欣喜的那种感受,这就将本来没有情感的小草赋予了情感。[3]这些句子是从口语中来的,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节奏变得鲜明,具有了更深的抒情味。在描绘春风时,谈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春天比作是“健壮的青年”、“刚落地的娃娃”等,这些比喻不仅贴切,而且富有一定的表现力,显得质朴清新,韵味醇厚。教师尤其要教会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在句式选择方面也要注意看其是否生动贴切,让学生学会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揣摩。再次,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写景状物片段的研读,学会鉴赏外在形式美。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指的是其色、形、声等多个方面,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更有余音绕梁的音乐,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景物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事物独有的形式美。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设若单单是有阳光”一段时,我用下面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本文的立足点,修辞手法,以及描述对象是如何开展的,等等,在学生读完了本段之后,便让学生明确作者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从天空中俯瞰济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济南冬天和其小山“形”之美。然后,让学生倾听录音,更好地感受济南冬天雪景图。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作品深层次美的感悟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作者立场鲜明。[4]例如《敬畏生命》一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积极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将作者抽象的“生命”,转化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是逆境中的奋起,默默无闻的奉献。
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
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对美的感悟及鉴赏能力是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符合学生审美教育的书目,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阅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教师传授的鉴赏作品美的方法,提升审美素养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营造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等途径,有效实施审美教育,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森.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张云龙,刘立霞.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浅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张和贵,张克香.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4]黃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实施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发挥本身审美素养,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进而树立积极审美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形成健康人格,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审美教育的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审美内容进行分类,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内容,进而为开展审美教育奠定基础。一是意境美。意境美讲究的是意、象、言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对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阐发的一幅美景,通过引申再升华到一个更高层面上。例如王维名作《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描绘了苍凉的大漠黄昏景,通过“直”、“圆”两个诗眼表现出来,人迹罕至的大漠中孤独漂泊的游子,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苍凉感。二是歌颂自然生活之美、思想境界之美。自然生活之美的文章,往往是通过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阐发,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赞颂。例如《沁园春·雪》描绘的是多姿多彩的北方的冬天,而《安塞腰鼓》则再现了黄土高原的社会风貌,表达对生命力的赞扬。[1]
二、构建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审美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教育的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通过交流能够从更深层面去品味作者创设的各个意象,让学生在品读意象的过程中,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美。例如何其芳的名作《秋天》,教师需要从本篇文章的立意出发,营造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一种情怀。把握住作品清静与轻柔的特点,将农闲的美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这一意境美,去围绕意境美,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去描绘出这样一幅图画,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生活之美。[2]
三、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评价对象的美,进而能够让其心灵受到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以更好地去感悟美。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审美想象。语文教材中描述自然景物的诗文一般隐含在活泼多变的结构之内,其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审美空间,蕴藏在美的意境之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脉络进行梳理,抓住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审美对象,进而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把握。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蕴藏着生命的灵气与活力,如春天变成了“刚睡醒的样子”,“野花遍地是”,等等,在教学生注意文章的内容之时,更要对文章中的物象的色彩、形状进行品读,并且让学生去体会美景,走进作者的心灵,学会展开合理的审美想象。其次,要教会学生去欣赏文章的语言美。语言是构成课文的基本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散文的错落美与工整美,童话及小说语言的含蓄美。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语言显得简洁优美,生动形象,尤其是其中不断变化的句式、动词的大量运用等都体现了作者创造的意境之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中的“偷偷地”、“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的阻挠,在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和作者欣喜的那种感受,这就将本来没有情感的小草赋予了情感。[3]这些句子是从口语中来的,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节奏变得鲜明,具有了更深的抒情味。在描绘春风时,谈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春天比作是“健壮的青年”、“刚落地的娃娃”等,这些比喻不仅贴切,而且富有一定的表现力,显得质朴清新,韵味醇厚。教师尤其要教会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在句式选择方面也要注意看其是否生动贴切,让学生学会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揣摩。再次,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写景状物片段的研读,学会鉴赏外在形式美。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指的是其色、形、声等多个方面,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更有余音绕梁的音乐,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景物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事物独有的形式美。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设若单单是有阳光”一段时,我用下面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本文的立足点,修辞手法,以及描述对象是如何开展的,等等,在学生读完了本段之后,便让学生明确作者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从天空中俯瞰济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济南冬天和其小山“形”之美。然后,让学生倾听录音,更好地感受济南冬天雪景图。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作品深层次美的感悟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作者立场鲜明。[4]例如《敬畏生命》一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积极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将作者抽象的“生命”,转化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是逆境中的奋起,默默无闻的奉献。
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
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对美的感悟及鉴赏能力是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符合学生审美教育的书目,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阅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教师传授的鉴赏作品美的方法,提升审美素养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营造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等途径,有效实施审美教育,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森.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张云龙,刘立霞.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浅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张和贵,张克香.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4]黃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