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理由
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渔民,凭借难以想象的天赋和毅力成为了极限马拉松领域的顶级跑者。2014年11月21日,陈盆滨在南极100公里极限马拉松中,以13小时57分46秒的成绩勇夺冠军,成为史上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比赛冠军的中国人。
陈盆滨
1978年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鸡山乡北山村。耐力跑著名运动员,知名极限马拉松运动员。登上美国《户外》杂志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完成“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的极限跑者。
2014年底,陈盆滨意识到自己真的红了。
11月从南极回来,老家的朋友告诉他:“朋友圈都被你的消息刷屏了。”他未来3个月的日程迅速排满,各种采访、杂志大片拍摄、跨年晚会唱歌以及一个广告代言,令他既疲惫又享受。12月30日,他在朋友圈里分享一则关于自己的媒体报道,顺便写道:“2014这两天也太火了吧!火得我多(都)快烧起来了。”
陈盆滨2014年最重要的“收成”是一个南极100公里极限马拉松赛奖杯,那是他在南极大陆上奔跑近14个小时换来的。他由此成为史上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的中国人,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成“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成就的极限跑者。
陈盆滨个子不高,黝黑的额头上有一道深深的皱纹。跟很多体制内运动员不同,他大方健谈,能在拍照时候熟练地给摄影师一个侧脸,并且迅速摆出一个酷酷的表情。现在的一切都是以前的陈盆滨不可想象的。14年前,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浙江人还只是一个内向的普通渔民,从没出过县城。如今,他已经去过14个国家,单在七大洲七项极限马拉松赛事中跑过的路程就超过了1250公里。在他的计划里,自己会一直跑到60岁。
跑到第三圈,陈盆滨进营地加衣服。一脱外套,发现身上的冰渣子刺刺拉拉掉了一地。他这才反应过来,“汗全结冰了。”
这是南极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0日,南极100公里极限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地点离南极点只有数百英里,几乎已是地球最南端。比赛期间刮起了大风,最冷时达到了零下30度。陈盆滨想了个办法:紧紧跟在一个对手的身后跑,让他给自己挡风。但几圈下来对手就跑不动了,办法也失效了。
这次极限马拉松赛撞上了坏天气,暴风雪让比赛一再延迟,恶劣的参赛条件也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赛前,在陈盆滨乘坐专机抵达埃尔沃恩斯山脚的南极洲极限马拉松的营地时,跟他一起下飞机的包括参加此次比赛的全部选手——除了陈盆滨之外只有5个人。刚到南极时,陈盆滨兴奋极了。他眼前大地冰封,好像来到了外星球。但掏出相机一通狂拍之后,他很快就被冻透了。
他第一次对这项比赛产生兴趣是在5年前,当时他已经把国内大多数跑步比赛都参加了个遍,觉得它们都“太短了”,并且开始尝试挑战国外100公里以上级别的极限马拉松。在挨个跑完6个大洲的相关赛事后,南极是他的最后一站。
为了适应雪地环境,陈盆滨在黑龙江雪乡训练了5个多月,接着又去西南高原练有氧耐力。他甚至还去过老家附近的一个私人大冰柜里适应温度,让人往自己身上倒冰水。
但来到南极之后,他发现情况完全不同:雪乡的雪地都被游客踩硬了,可南极的雪地很松软,加上有风,踩下去脚都拔不出来。跑步姿势完全变形,他只好扯开蛮劲往前冲。
跑到第四圈,风越来越大,陈盆滨简直有些沮丧了。他估计了下,风力差不多有11级——他小时候常出海打渔,对风很敏感——人站着都有可能被吹倒,根本跑不动,勉强能走。他的雪镜蒙上了一层雾,下面有点漏光,只能勉强看到赛道边上的小旗。陈盆滨觉得不对劲, 只得不断地换眼镜,但他一直没让对手追上来。
晚上11点12分,陈盆滨终于看到了终点。经纪团队欢呼着向他递过来一面国旗,发现他的眼睛已经发红,完全肿了起来。但他不管不顾地开始庆祝,又奔跑起来。
陈盆滨从小就有一股“倔劲儿”。
13年前,他在温州参加过一场“中国电视吉尼斯扛20公斤纯净水距离持久赛”。走到举步维艰时,有个温州电视台的记者对他举起话筒:“你要什么时候放下(矿泉水桶)?”他对着摄像机大声回答:“我要等所有人都放下我才放下!”为了这句话,他背着矿泉水桶咬牙走了14个小时。
陈盆滨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鸡山乡的一个渔民家庭,没有受过任何体育专业训练。22岁之前,他参加的唯一一次比赛是小学时去县里跑800米。小学毕业后,他开始下海打渔。撒网拉网是件力气活。捕了9年鱼,他的身体打下了一个好底子。
2000年,陈盆滨偶然参加了玉环县举行的俯卧撑比赛。他埋着头一口气做到第438个。赛后,他领到了自己的第一份比赛冠军奖金:600元。他从小在家里帮忙打渔,从没接触过这样的“巨款”,这让他对类似的比赛产生了兴趣。
“最早(参加比赛)的确是为了钱,”陈盆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几年,“电视 吉尼斯”的形式正在中国风行。他什么类型的比赛都参加:吃杨梅、喝啤酒,扛沙包、顶矿泉水,甚至还有边跑边抓螃蟹。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等其他比赛他也来者不拒,“只要我会,就一定要去”。最多时,他一年参加了20多场比赛。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最擅长的项目是长距离跑步。跑步时可以“什么都不想,就埋着头一直往前”。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他就以3小时9分完赛,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而且还是穿着主办方要求的某品牌皮鞋跑的。
后来几年里,他越跑越好,仅在2009年就收获了26个冠军,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户外》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很多媒体把他比作一根筋跑到底的“中国阿甘”。
在没有比赛的普通日子里,陈盆滨早上7点起来,在家附近的马路上跑上20公里,然后练练200米的变速跑和踢腿。回家午饭后,他又会出门,按照上午的训练量再来一遍。他称这样的练习为“一天两课”。
陈盆滨的生活跟专业运动员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些训练方法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他很少跟专业教练交流,但他知道,在跑步时,用腿把自己往前推能更省力;经验也告诉他,为一场100公里的极限赛事备战,需要在耐力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速度训练。
“这些方法也不一定对,”陈盆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我)都是单打独斗出来的”。
在2004年以前,热衷于参加比赛的陈盆滨过得并不轻松。他一边在一家阀门厂打零工,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一边忙着给赛事主办方打电话打听赛程,挤出时间去参加比赛。
父亲更希望他能找一份靠谱稳定的工作,但他仍想继续参加比赛。2003年,他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来一本浙江省电话号码黄页,沿着玉环县和温州的企业一家家打过去,张口就问“我想找工作,你们那里能给参加比赛的员工一些比赛赞助吗?”可打了200多个电话,得到的全是否定答复。
一年后,他被介绍进苏泊尔公司车间工作。没过多久,他大着胆子去向老板推荐自己之前的参赛成绩,请求公司赞助自己参加别的比赛,竟然获得了同意。于是,他幸运地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特长工”,一边做保安、搬货工、园丁,一边外出参赛。但作为一个体制外“个体户”选手,他需要操心的事情仍然有很多:比如去沙漠跑步前,他得自己动脑筋做一个防沙鞋套。
此外,无论是在哪里比赛,陈盆滨都得一个人去。2009年第一次出国参加法国环勃朗峰106公里耐力跑比赛时,他从头到尾都提心吊胆——他不懂英文,办签证、集合、拿号牌都是大问题。还好他提前请人把一些基本英文会话写在小纸条上,碰到问题就掏出来递给别人,才勉强应付了下来。
虽然麻烦,但他很享受现在的生活,不愿意进入体制内做运动员。“我现在是天上飞的鸟,不愿意再被关在笼子里。”陈盆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已经在无意中成为大众体育推广的标杆之一:他的“草根逆袭”经历非但脱离了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与丁俊晖式的职业运动员成长方式大不相同。现在,人们对陈盆滨的故事津津乐道,以至于他打算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自传,再把它拍成电影。
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渔民,凭借难以想象的天赋和毅力成为了极限马拉松领域的顶级跑者。2014年11月21日,陈盆滨在南极100公里极限马拉松中,以13小时57分46秒的成绩勇夺冠军,成为史上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比赛冠军的中国人。
陈盆滨
1978年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鸡山乡北山村。耐力跑著名运动员,知名极限马拉松运动员。登上美国《户外》杂志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完成“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的极限跑者。
2014年底,陈盆滨意识到自己真的红了。
11月从南极回来,老家的朋友告诉他:“朋友圈都被你的消息刷屏了。”他未来3个月的日程迅速排满,各种采访、杂志大片拍摄、跨年晚会唱歌以及一个广告代言,令他既疲惫又享受。12月30日,他在朋友圈里分享一则关于自己的媒体报道,顺便写道:“2014这两天也太火了吧!火得我多(都)快烧起来了。”
陈盆滨2014年最重要的“收成”是一个南极100公里极限马拉松赛奖杯,那是他在南极大陆上奔跑近14个小时换来的。他由此成为史上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的中国人,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成“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成就的极限跑者。
陈盆滨个子不高,黝黑的额头上有一道深深的皱纹。跟很多体制内运动员不同,他大方健谈,能在拍照时候熟练地给摄影师一个侧脸,并且迅速摆出一个酷酷的表情。现在的一切都是以前的陈盆滨不可想象的。14年前,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浙江人还只是一个内向的普通渔民,从没出过县城。如今,他已经去过14个国家,单在七大洲七项极限马拉松赛事中跑过的路程就超过了1250公里。在他的计划里,自己会一直跑到60岁。
扯开蛮劲往前冲
跑到第三圈,陈盆滨进营地加衣服。一脱外套,发现身上的冰渣子刺刺拉拉掉了一地。他这才反应过来,“汗全结冰了。”
这是南极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0日,南极100公里极限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地点离南极点只有数百英里,几乎已是地球最南端。比赛期间刮起了大风,最冷时达到了零下30度。陈盆滨想了个办法:紧紧跟在一个对手的身后跑,让他给自己挡风。但几圈下来对手就跑不动了,办法也失效了。
这次极限马拉松赛撞上了坏天气,暴风雪让比赛一再延迟,恶劣的参赛条件也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赛前,在陈盆滨乘坐专机抵达埃尔沃恩斯山脚的南极洲极限马拉松的营地时,跟他一起下飞机的包括参加此次比赛的全部选手——除了陈盆滨之外只有5个人。刚到南极时,陈盆滨兴奋极了。他眼前大地冰封,好像来到了外星球。但掏出相机一通狂拍之后,他很快就被冻透了。
他第一次对这项比赛产生兴趣是在5年前,当时他已经把国内大多数跑步比赛都参加了个遍,觉得它们都“太短了”,并且开始尝试挑战国外100公里以上级别的极限马拉松。在挨个跑完6个大洲的相关赛事后,南极是他的最后一站。
为了适应雪地环境,陈盆滨在黑龙江雪乡训练了5个多月,接着又去西南高原练有氧耐力。他甚至还去过老家附近的一个私人大冰柜里适应温度,让人往自己身上倒冰水。
但来到南极之后,他发现情况完全不同:雪乡的雪地都被游客踩硬了,可南极的雪地很松软,加上有风,踩下去脚都拔不出来。跑步姿势完全变形,他只好扯开蛮劲往前冲。
跑到第四圈,风越来越大,陈盆滨简直有些沮丧了。他估计了下,风力差不多有11级——他小时候常出海打渔,对风很敏感——人站着都有可能被吹倒,根本跑不动,勉强能走。他的雪镜蒙上了一层雾,下面有点漏光,只能勉强看到赛道边上的小旗。陈盆滨觉得不对劲, 只得不断地换眼镜,但他一直没让对手追上来。
晚上11点12分,陈盆滨终于看到了终点。经纪团队欢呼着向他递过来一面国旗,发现他的眼睛已经发红,完全肿了起来。但他不管不顾地开始庆祝,又奔跑起来。
“什么都不想,就埋着头一直往前”
陈盆滨从小就有一股“倔劲儿”。
13年前,他在温州参加过一场“中国电视吉尼斯扛20公斤纯净水距离持久赛”。走到举步维艰时,有个温州电视台的记者对他举起话筒:“你要什么时候放下(矿泉水桶)?”他对着摄像机大声回答:“我要等所有人都放下我才放下!”为了这句话,他背着矿泉水桶咬牙走了14个小时。
陈盆滨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鸡山乡的一个渔民家庭,没有受过任何体育专业训练。22岁之前,他参加的唯一一次比赛是小学时去县里跑800米。小学毕业后,他开始下海打渔。撒网拉网是件力气活。捕了9年鱼,他的身体打下了一个好底子。
2000年,陈盆滨偶然参加了玉环县举行的俯卧撑比赛。他埋着头一口气做到第438个。赛后,他领到了自己的第一份比赛冠军奖金:600元。他从小在家里帮忙打渔,从没接触过这样的“巨款”,这让他对类似的比赛产生了兴趣。
“最早(参加比赛)的确是为了钱,”陈盆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几年,“电视 吉尼斯”的形式正在中国风行。他什么类型的比赛都参加:吃杨梅、喝啤酒,扛沙包、顶矿泉水,甚至还有边跑边抓螃蟹。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等其他比赛他也来者不拒,“只要我会,就一定要去”。最多时,他一年参加了20多场比赛。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最擅长的项目是长距离跑步。跑步时可以“什么都不想,就埋着头一直往前”。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他就以3小时9分完赛,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而且还是穿着主办方要求的某品牌皮鞋跑的。
后来几年里,他越跑越好,仅在2009年就收获了26个冠军,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户外》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很多媒体把他比作一根筋跑到底的“中国阿甘”。
“我不愿意再被关在笼子里”
在没有比赛的普通日子里,陈盆滨早上7点起来,在家附近的马路上跑上20公里,然后练练200米的变速跑和踢腿。回家午饭后,他又会出门,按照上午的训练量再来一遍。他称这样的练习为“一天两课”。
陈盆滨的生活跟专业运动员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些训练方法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他很少跟专业教练交流,但他知道,在跑步时,用腿把自己往前推能更省力;经验也告诉他,为一场100公里的极限赛事备战,需要在耐力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速度训练。
“这些方法也不一定对,”陈盆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我)都是单打独斗出来的”。
在2004年以前,热衷于参加比赛的陈盆滨过得并不轻松。他一边在一家阀门厂打零工,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一边忙着给赛事主办方打电话打听赛程,挤出时间去参加比赛。
父亲更希望他能找一份靠谱稳定的工作,但他仍想继续参加比赛。2003年,他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来一本浙江省电话号码黄页,沿着玉环县和温州的企业一家家打过去,张口就问“我想找工作,你们那里能给参加比赛的员工一些比赛赞助吗?”可打了200多个电话,得到的全是否定答复。
一年后,他被介绍进苏泊尔公司车间工作。没过多久,他大着胆子去向老板推荐自己之前的参赛成绩,请求公司赞助自己参加别的比赛,竟然获得了同意。于是,他幸运地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特长工”,一边做保安、搬货工、园丁,一边外出参赛。但作为一个体制外“个体户”选手,他需要操心的事情仍然有很多:比如去沙漠跑步前,他得自己动脑筋做一个防沙鞋套。
此外,无论是在哪里比赛,陈盆滨都得一个人去。2009年第一次出国参加法国环勃朗峰106公里耐力跑比赛时,他从头到尾都提心吊胆——他不懂英文,办签证、集合、拿号牌都是大问题。还好他提前请人把一些基本英文会话写在小纸条上,碰到问题就掏出来递给别人,才勉强应付了下来。
虽然麻烦,但他很享受现在的生活,不愿意进入体制内做运动员。“我现在是天上飞的鸟,不愿意再被关在笼子里。”陈盆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已经在无意中成为大众体育推广的标杆之一:他的“草根逆袭”经历非但脱离了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与丁俊晖式的职业运动员成长方式大不相同。现在,人们对陈盆滨的故事津津乐道,以至于他打算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自传,再把它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