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来临,从“心”出发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扩散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不仅感染者、被隔离者和一线医务工作者需要心理支持,普通群众也有缓解焦虑和恐惧的需求,这也对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给人的生命造成威胁,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恐惧、焦虑甚至哀痛。因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心理援助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该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针对突发事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积极预防、减少和控制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所以对少数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多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多数普通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此次疫情的心理救援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我们欢庆胜利的同时,也需要对心理救援工作做出深刻的反思,助力国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心理救援体系的建设。

针对重大疫情建立心理干預指南的需求愈发强烈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逐渐成熟,国家层面制定了《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工作指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立即发布了《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对新冠肺炎感染者和广大群众提供有效心理支持、心理危机干预和精神药物治疗。同时从国家宏观层面给出顶层设计和指导意见,第一时间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救治整体工作,为疫情期间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依据。
  抗疫一线的心理救援专业队伍在2020年2月中旬被大规模派出,心理救援工作的开展相对于生命救援较为滞后。虽然精神心理工作者积极行动,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心理干预服务,编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录制音频视频、公益课程,但是大多各自为战,不够系统规范,没有形成持久有效的合力。这提示着我们,针对重大传染性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指南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建议从国家层面,组织专家制定针对重大疫情的心理干预指南,并组织培训心理从业人员。在救援实施中,由国家层面建立统一领导的指挥体系,每个医疗救援队配备一定比例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从业人员,做到指令清晰,利用权威媒体、权威平台发出权威声音,实现最大程度的行动一体化,精准解决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建立一支针对传染性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

快速响应的心理救援队伍尤为重要


  在危机事件未发生之时,建议由政府牵头,国家三级精神专科医院负责教育培训,按照危机事件压力管理系统操作指南(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进行专业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包括正式的危机事件应激管理训练、督导和实践,并挑选能胜任该任务的人员进行人员梯队的储备。
  在传染性疫情发生后,应快速组建一支由精神科医生、具备精神疾病知识背景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服务队,由政府统一管理及调配,按照CISM服务中的六个核心要素,规范且分级、分层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同时开展针对性评估和危机干预服务,做好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工作。达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奇兵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利用当地的精防网络,协调调配疫区当地的精神心理卫生资源,在当地开展本土化的心理服务工作。

特定人群需要长期追踪随访,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


  确诊患者、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等重点人群容易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有自伤、自杀风险。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在事件发生1~3月后出现,半年为高峰。既往研究显示,2003年SARS确诊患者、一线医务人员、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检出率分别是55.1%、25.8%、31.18%。香港在SARS发生四年后的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患者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39%的患者患有抑郁症。
  北京安定医院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初步调查了普通民众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共收集到有效数据1030例,其中北京276例,湖北274例,101人为一线医务人员。调查结果显示:10.49%的人群处于中重度应激状态,84.66%的人群处于中度应激状态。15%的人群存在中重度焦虑症状,34.76%的人群存在轻度焦虑。34%的人群存在轻度抑郁症状,18%的人群存在中重度抑郁症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群,出现焦虑抑郁的风险较低。
  另外,北京安定医院也初步调查了青少年(12岁~20岁)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回收有效问卷9554份。结果显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5.9%,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19%,抑郁合并焦虑的发生率为16.9%。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年级学生、身边有人感染、疫情严重的地区,焦虑、抑郁发生的风险更高。
  针对上述心理危机高危人群特征以及心理保护性因素的分析,需要针对重点特殊人群给予持续评估及干预。
  1对第一级人群(包括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因患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家属,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后续要重点关注、强化社会支持,持续随访评估,早期干预,降低PTSD、抑郁症发生的风险。   2对第二级人群(包括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要进行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及时识别和区分高危人群,随访评估,必要時早期干预。
  3对第三级人群(包括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和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加强心理健康的科普宣传,强化社会支持,促进心理复原。
  4对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开展精神科知识培训,及早转介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

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

相关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


  目前,新冠肺炎有很多未知因素,疫情后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或演变,既往缺乏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循证研究,建议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学评价和实证研究,制定有效可行的干预模式。密切追踪各类人群的心理演变轨迹对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大力开展针对疫情后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展回顾性研究,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进行随访评估,为以后建立有效可行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对我们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的考验,我们应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和分类干预的原则,从发生进程、实施力量和援助原则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体制,并形成一整套完备预案和技术方案。所有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王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兼任国际双相障碍学会理事、世界生物精神病学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全国抑郁障碍协作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医学会抑郁障碍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抑郁症的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2006年创办国内首家、规模最大的抑郁症治疗中心。牵头了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三五科技部重大慢病专项“基于客观指标和量化评价的抑郁障碍适宜技术研究”。作为工作组组长和副主编参与制订了最新版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先后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在抑郁症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和三等奖(排名第一)各一项。
其他文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国内疫情持续向好的同时,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给滞留在海外的国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海外的国人可能因长期不能归国产生焦虑情绪;对当地的疫情发展、社会局势产生悲观恐慌看法;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时各国即复工复产,加重了个人对自身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担忧;感染或近距离接触感染者也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海外國人亟需帮助  面对
期刊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分离和告别,其中最令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与挚爱之人天各一方的诀别。哀伤是人们失去亲人朋友之后自然而然的反应,极度思念逝者、渴望再次见到他/她的想法挥之不去,同时伴随着抑郁、绝望等痛苦的情绪感受,这些都是典型的哀伤反应。哀伤反应的表现  哀伤的过程是复杂而独特的。它既包括情绪情感反应,也包括认知、行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反应。具体来说,在情感上,丧亲者可能会有抑郁、焦虑
期刊
初一女孩小Z的 来信  小舒老师,我最近学习退步了。我妈知道后跟我说“你已经堕落成这样了吗?”我顶嘴,跟她说想上补习班学习,说我羡慕别的同学。我们就吵了起来,我妈像疯了一样打了我。然后没收了我的手机,不允许我与人聊天、交往,不允许我买衣服、出去玩。违背她的意思,她就会打骂我,还经常言语中伤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样呢?我觉得我没办法和她好好生活在一起,我好想赶快长大然后搬出这个家,远离
期刊
低头族,是一个“手机”和“冷落”组成的新型词,它指那些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顾及或者是冷落周围一切的一群人或者一種社会现象。不难发现,在大街上、地铁里、商场中、校园里,总有那么一群低头看屏幕的低头族,他们不分年龄和性别,沉浸于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很少与身边的人面对面沟通和交流。  “低头族”这一人群或是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方面手机的便利性使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人们用手机购物、娱
期刊
许多人理解中的自恋型人格,是不需要被治疗的。因为他们看起来逻辑自洽,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如果自己不够优秀那是因为环境不好,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则是天赋异禀,所以无论怎样,似乎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办法,内心里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度的烦恼和焦虑。  可这种理解,其实是有点简单的。因为一个真正的自恋型人格,他们的内心更像是一部“冰与火之歌”的大剧,存在完全两个极端的区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跌落地狱,而中间并没
期刊
童年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孩子一半以上的课余时间要在课外班中度过。这些课外班中有些是孩子自主选择的兴趣班,但更多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报的补习班,还有一些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选择超过孩子现阶段理解能力的奥数班、英语班。孩子们虽有许多的不情愿,但大多都在坚持着。学校的作业,课外班的作业,加在一起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少了玩耍的时间,这令有些孩子感到了疲惫。  面对这个困局
期刊
曹洁芸简·育空间创始人中国国际萨提亚家庭模式心理师海灵格家庭系统心理师中德舞动心理师接受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督导心理学从业20多年,专业幼儿观察领域超过15年擅长特殊儿童训练及家庭咨询  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他对我们的爱从来都是沉默不语,但每次开口说的话却总让我们皱眉。我能充分感受到父亲给予我们的爱,但同时他说出的话语却又戳人心。我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也没有
期刊
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深入,心理健康课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许多心理教师反映,学生上完自己的心理课后,课程效果总达不到预期,也不知道如何改善。  心理课应该是什么样?我觉得,简单而言,是将心理课上出心理味。  心理味是什么味?有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理味至少应包括“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等五味。即通过营造某种心理氛围,创设某种心理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思考、
期刊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为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我们感谢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能让孩子们居家的同时,不仅能上课还能随时接受老师的指导。然而,在此期间,很多家长通过心理热线电话反映:孩子在家沉迷网络,不上网课,不写作业。  张易(化名),初一,父母离异,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疫情期间,在家整天上网玩游戏,只要妈妈一说让上网课,就和
期刊
在社会工作中,女性的婚姻问题往往是敏感而又棘手的话题,也是很多女性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与此同时,很多女性由于对相关法律不够了解,很难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矛盾。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笔者就《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在实际运用中对于女性保障的特色亮点专访了朱春霞律师,旨在为大家解疑答惑,指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新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