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并反思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有很大的自我封闭性,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害和动摇。教学活动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上;知识信息呈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状态;教学活动的场所局限在校园内,甚至是几十平米的课堂上。这种教学状态严重局限了学生的接受视野与思维空间,窒息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物质的、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的发展。语文教学要克服流弊,就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打破原有的封闭的语文教学堡垒,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链条的各个环节上放开眼光,开放搞活,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与外部大环境的对接,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从而达到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的目的。
一、拓展视野,课外延伸,开放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而且与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等学科密切关联。尽管这几年来语文教材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这就给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避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发性。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加以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删减增补。我们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沈从文、宗白华的文章;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如史铁生、余秋雨、贾平凹的文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可以在学习教材时列举同类文章对比参照,评判优劣,悟文析法,如同是写音乐的文章,可以《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李凭箜篌引》、《听颍师弹琴》(韩愈)并举;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搜集与教材相关的材料,然后回报搜集的成果,并设计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习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主动,提高学习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以万物为友。”语文学科综合性强,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把学习引向社区、社会,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参观当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了解当地物产生态、经济运营,研究当地文化传统、风俗民情,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学习语文,探求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开放语文教学内容还应体现在校园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上。校园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长期浸染,日积月累,在无形中得以提升。语文教学环境创设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如黑板报、宣传栏、阅览室等,但这些还不够,应顺应时代发展,在内容上、形式上有所创新,如开设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
二、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体系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语文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能力这一关键性问题,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每个步骤中。
德国教育学家普斯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生的不同特点,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问题式、辩论式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的潜能。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又要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有益成分和成功做法。
课堂问题的设置也要有开放性。课堂问题的设疑、思索与解决,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开放性,问题的指向不是单一的、简单化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答案也应是多元的。对问题的不同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其合理性因素,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自由争论的过程中,去非求是,发现认识问题的不同渠道。对于那些与传统认识不符的观点,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去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嫩芽。例如讲《祝福》一文,让学生探讨祥林嫂悲剧形成的原因,除了我们认识的原因之外,学生还提出了诸如科学知识欠缺,法制不健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缺乏足够的关注等原因,这些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出了学生相当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训练要有开放性。课堂训练是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出现了以训练代替文本感悟,训练内容封闭、答案绝对化的不良倾向,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应试能力的速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作用甚微。开放性的课堂训练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训练离不开对文本的感悟,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大量的所谓针对考点的训练;第二,训练的形式以多样化,听、说、读、写兼顾,不能局限在判断和筛选上;第三,答案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就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样开放性的课堂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真情意识、创新意识都是有益的,学生定会主动、用心、快乐地参与。
积极利用各种课内外课程,自愿进行研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提供学习环境,加快学习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促成语文教学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风气还不浓,学生缺乏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可分几步走:第一步先是教师设计研究课题,学生收集材料,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第二步学生自主设计课题,收集资料,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第三步是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方式。
三、面向过程,建立开发性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对教学活动有着种种的制约作用,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要避免简单化的肯定与否定,而要注意延迟判断,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充分肯定其合理性成分,这样既可锻炼学生敢想敢说的勇气,又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可以建立一个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机制。无论哪种评价机制,都应以褒奖、鼓励、诚恳的劝告、善意的批评为主,切忌伤害评价对象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对学生这个语文课程的评价,应改革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法,建立开放的、面向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学习一篇课文,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是通过一张试题一次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尺度来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口头表述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的评价,则不仅能克服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而且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着“学会学习”的育人目的,教学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量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在于形成科学有效、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这种开放性的评价机制,就会促使学生放弃传统的机械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这里有一个语文学习中关于背诵的理解误区,绝不能把背诵与机械记忆等同起来,背诵是在兴趣的引导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处。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物质的、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的发展。语文教学要克服流弊,就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打破原有的封闭的语文教学堡垒,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链条的各个环节上放开眼光,开放搞活,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与外部大环境的对接,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从而达到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的目的。
一、拓展视野,课外延伸,开放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而且与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等学科密切关联。尽管这几年来语文教材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这就给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避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发性。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加以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删减增补。我们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沈从文、宗白华的文章;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如史铁生、余秋雨、贾平凹的文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可以在学习教材时列举同类文章对比参照,评判优劣,悟文析法,如同是写音乐的文章,可以《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李凭箜篌引》、《听颍师弹琴》(韩愈)并举;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搜集与教材相关的材料,然后回报搜集的成果,并设计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习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主动,提高学习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以万物为友。”语文学科综合性强,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把学习引向社区、社会,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参观当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了解当地物产生态、经济运营,研究当地文化传统、风俗民情,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学习语文,探求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开放语文教学内容还应体现在校园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上。校园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长期浸染,日积月累,在无形中得以提升。语文教学环境创设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如黑板报、宣传栏、阅览室等,但这些还不够,应顺应时代发展,在内容上、形式上有所创新,如开设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
二、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体系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语文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能力这一关键性问题,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每个步骤中。
德国教育学家普斯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生的不同特点,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问题式、辩论式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的潜能。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又要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有益成分和成功做法。
课堂问题的设置也要有开放性。课堂问题的设疑、思索与解决,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开放性,问题的指向不是单一的、简单化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答案也应是多元的。对问题的不同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其合理性因素,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自由争论的过程中,去非求是,发现认识问题的不同渠道。对于那些与传统认识不符的观点,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去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嫩芽。例如讲《祝福》一文,让学生探讨祥林嫂悲剧形成的原因,除了我们认识的原因之外,学生还提出了诸如科学知识欠缺,法制不健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缺乏足够的关注等原因,这些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出了学生相当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训练要有开放性。课堂训练是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出现了以训练代替文本感悟,训练内容封闭、答案绝对化的不良倾向,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应试能力的速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作用甚微。开放性的课堂训练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训练离不开对文本的感悟,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大量的所谓针对考点的训练;第二,训练的形式以多样化,听、说、读、写兼顾,不能局限在判断和筛选上;第三,答案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就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样开放性的课堂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真情意识、创新意识都是有益的,学生定会主动、用心、快乐地参与。
积极利用各种课内外课程,自愿进行研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提供学习环境,加快学习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促成语文教学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风气还不浓,学生缺乏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可分几步走:第一步先是教师设计研究课题,学生收集材料,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第二步学生自主设计课题,收集资料,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第三步是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方式。
三、面向过程,建立开发性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对教学活动有着种种的制约作用,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要避免简单化的肯定与否定,而要注意延迟判断,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充分肯定其合理性成分,这样既可锻炼学生敢想敢说的勇气,又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可以建立一个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机制。无论哪种评价机制,都应以褒奖、鼓励、诚恳的劝告、善意的批评为主,切忌伤害评价对象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对学生这个语文课程的评价,应改革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法,建立开放的、面向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学习一篇课文,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是通过一张试题一次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尺度来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口头表述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的评价,则不仅能克服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而且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着“学会学习”的育人目的,教学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量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在于形成科学有效、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这种开放性的评价机制,就会促使学生放弃传统的机械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这里有一个语文学习中关于背诵的理解误区,绝不能把背诵与机械记忆等同起来,背诵是在兴趣的引导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处。